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趙國熹山水畫展在左右畫廊舉辦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1月21日下午, 由西安書畫學會、左右畫廊, 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主辦的的趙國喜山水畫展在西安老鋼廠左右畫廊開幕,

陝西文化藝術界100多人參加。

此次趙國熹山水畫展共展出作者近年來創作的山水精品畫作40多副, 這寫作品或澹逸, 或沉雄, 或高古, 或幽靜, 或修心, 或禪定, 全在於寫胸中之象, 抒內心之意, 砥礪一己情懷, 傳天地之精神, 提升傳統之品格。

趙國熹少年塗鴉, 得父親耳提面命, 而雅愛書畫。 數十載寒暑往復, 唯書畫心志未泯。 涉古及今, 漸得所悟, 遂與書畫結緣, 鍥而不捨。 書畫是我長情的伴侶, 精神的寄託, 生命的延續。 涉明清, 慕唐宋, 追秦漢, 探其精髓, 悟其法理, 以畫為伴, 以書為侶, 歲月悠悠,

唯書畫靜好, 怡情養生而已。 趙國熹如是說。

趙國熹, 1948年生, 山西襄汾人,號歸一居士、一耕, 齋稱歸一草堂,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書畫作品展。 國畫《翠峰疊嶂》入展文化部主辦的國際書畫大展, 獲銅獎, 《盛世》入展北京奧運會全國書畫聯展獲優秀獎。

據瞭解, 畫展將持續到2月10日。

趙國熹山水感言

孔 明

趙國熹作品

對真正的畫家, 我是用心靈敬重的, 不獨對人, 包括對畫。 我在畫家前加了“真正”兩個字, 是有我個人定義的。 在我看來, 一個真正的畫家, 他的畫, 就是他;看他的畫,

就能看見他。 不, 不簡單指畫如其人, 那太落俗套了;也不簡單指畫品即人品, 那太流於常識了。 畫是他的寫意, 他是畫的延伸。 人的高格、品位, 畫最能生動逼真地表達、表現、表露, 卻不失含蓄, 這便是畫之妙、人之真了。 在我眼裡, 趙國熹便是這樣的畫家。

我不認識趙國熹。 不久前朋友李建森向我推薦他, 說他畫好。 順手翻看了他的畫冊, 盡是些山水小品。 不看則已, 一看就放不下了。 仿佛“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又仿佛“雪消門外千山綠, 花發江邊二月晴”。 一種清新讓我心生歡喜, 一種雅逸令我怦然心動, 一種古樸使我驚歎不已。 隨後, 在網上百度他, 果然有他的博客。 一個上午都在看他的畫, 看著看著, 敬意就在心裡油然而生了。 他的畫有古氣——高古的古,骨氣的氣。看似山水筆墨在紙上率性揮灑,實則是心靈信仰在筆墨裡酣暢淋漓。不打誑語,我真是看見一顆高古之心了。人呀,一高古必然靈魂孤獨,精神寂寞,不屑於以言語對牛彈琴,就只能以筆墨自言自語了。與山水通靈貫氣,筆墨紙上,氤氳真情實意,那就是畫了。我確信趙國熹的畫多半是這樣得來的,若其不然,他的山水形態何以那般自然舒展?他的筆意神韻何以那般淋漓盡致?胸有成竹之人,才能畫出竹的高風、高潔、高格;胸有山水之人,才能隨心所欲地用筆墨表白自己的抱負、情懷、胸襟,才能使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呼之欲出,而造化紙上,渾然天成!

文以載道,趙國熹的畫裡有道焉!從他的畫裡,我能感受到古道熱腸。他不是為畫山水而畫山水,他的胸中應該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並寄生了太多的詩情畫意,更聚集了太多的創作衝動,山水不過是“借殼上市”罷了。譬如高僧打坐,坐不是目的,參禪悟道才是坐的法門。趙國熹作畫,其如來意不在畫上,而在畫外,一如妙音在弦外一般。他的山水若作如是觀,則妙如蓮花之盛開,拈花微笑就顯見得佛由心生,喜形於色了。看他山水,譬如老僧說話,家常是表像,當頭一棒喝才是機鋒之所在。人世間,何處還有這樣的山水呢?俗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高看一眼,山就不是那山,水就不是那水了。到了趙國熹這裡,連山水也不要看了,因為在他心裡,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山水與心一如,閉眼便是山水,揮毫落紙,更是山水了!惜哉,人類正在失去的就是這般山水;幸哉,人世間還有趙國熹們在用筆墨還原這般山水。看趙國熹山水,我有恍若隔世而久違、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得道,所以有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明乎此,趙國熹才道化筆墨嗎?道在畫裡,畫裡有畫,就是畫語了;道在畫外,畫外無畫,就是畫禪了。畫至於禪境,怪不得他隨心所欲,作畫從容得如同做人了。

僅憑山水印象,我就與趙國熹感覺“不隔”。學養、素養都在他的畫裡,品之、味之,對他由衷地心嚮往之。沒見過他,就恕我揣度:有大閱歷,所以才有大覺悟;有大格局,所以才有大手筆。不作如是想,就無法理解他山水的妙諦、玄機。他是有大根底的,年少時就習書畫,年近古稀猶不改初衷,這便是修行了,眼前的山水小品,可謂他修行的正果,絕非一日之功所能呈現。童子功使他內力深厚,神助腕力,走筆如四兩撥千斤;書畫兼修使他心動則手動,心手默契,靈感附體,他的山水所以有形有神更有骨;飽讀文史哲,腹中自錦繡,消化吸收如吸氧,破繭而出自成蝶。既接地氣,又蒙天啟,豁然開朗處,雲上月明白。如鷹之翱翔高天,如魚之優遊深潭;在高處自得其樂,在低處自由自在。號歸一居士,齋歸一草堂。妙哉,妙哉,他是要歸心一處,寄生山水了。如此看來,山水亦何其幸哉!不能在人間抗拒蠶食鯨吞,那就在趙國熹筆墨裡常生常青吧!

筆墨寄長情,山水養天年。對趙國熹先生,我期期有盼焉!

樂在山水之間

薛元明

趙國熹作品

建森兄是優秀的策劃人,更是資深的出版人,常將優秀的書畫同道作品推薦給我,約我談一些感想。

前些日子傳給我山西趙國熹的山水畫圖冊。觀後頓覺清涼。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便嚮往去山林逍遙,然而似我輩這等凡夫俗子,總是會因為日常庸事所困擾。不過,做藝術家有一個好處,可以尋找夢中的山水。中國山水文化從發現自然美的那一天開始,世人在眾多自然審美活動中,暢遊精神、激揚心志,發於筆墨,成就了山水畫、山水詩詞、山水遊記等,形成具有宗教和審美等多重價值的山水文化,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為中國的山水文學和山水畫創作提供絕好的素材。

讀趙國熹的山水畫,有三點感想:

一是注重書畫融合。書畫之間的關係不用贅述。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但現在成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因為畫家的短板恰恰在書法。書法家未必一定是畫家,但畫家必須是書法家。這就如同數學家未必是物理學家,但是物理學家必定是數學家。當然不一定需要某種名分,以書法家來自居,關鍵是筆墨要過關。“筆墨”二字是關鍵。趙國熹的書法是畫面上的點睛之筆,但依我陋見,筆觸可以更輕鬆一些,則更為和諧通達。

二是追求意境。這又是一個老問題。毫無疑問,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線。山水畫最主要的是意境,特別是自北宋趨於成熟時,更注重呈現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包含著生命律動的詩意空間。簡而言之,意境即是心境,最終取決於書畫家本人的綜合素養,“意”可以有“意味、意蘊”等多層次理解,“境”則是內境,關鍵是後者。不僅僅是有意味的形式,強調注重心靈品格等內在修養。畫家的山水,不僅是個人心中的山水,也是觀者心中的山水。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原因即在於茲。

三是師法古人、師法自然。古人雲: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是書畫家的內心感悟。書畫創作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自然美不能直接成為作品,需要借助於書畫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關鍵點是,“造化”和“心源”原本就是互通的,缺一不可,否則就是無源之水。但現實情況下,常常被割裂開來。山水畫家所面對的,一邊是深厚的傳統,一邊是無盡的自然,兩者有機結合,不能閉門造車、向壁虛構,最終實現意境的生成,就像宗白華所說的:“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它所啟示的境界是靜的,因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動而靜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動而靜的。它所描寫的物件,山川、人物、花鳥、蟲魚,都充滿著生命的動——氣韻生動。但因為自然是順法則的,畫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畫幅中潛存著一層深深的靜寂”。

如果說,書畫融合是筆墨技法基礎,師法古人和自然是靈感源泉,最終“寫”的是個人心境,畫家主體、自然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技法媒介,三者不可或缺。至於簡歷中的這獎那獎不用我再敘述,只記得後記中那句話:“少年塗鴉,得父親耳提面命,而雅愛書畫。數十載寒暑往復,唯書畫心志未泯。涉古及今,漸得所悟,遂與書畫結緣,鍥而不捨。”對於書畫家來說,找到其中的真趣最重要。

山水本是心中境

陳 毓

趙國熹作品

看宋代山水畫,看到了道家的“與自然合一”。看趙國熹先生的畫,看到了他“描自然與人生”。王國維先生說“人類之興味,實先人生而後自然。”悟到人生之味之人,佇立山水之間,自是聽得到風起雲湧之下,山勢重巒疊嶂中,日影明暗之間,清泉泠泠石上那些自然的“耳語”。趙國熹先生的人生與自然,隨著水和墨的暈染,躍然紙上,我喜歡躍然之詞,就像那些畫,不是憑空而生,而是隨著他的意識,現於目之所及的白茫茫紙上,猶如“下筆如有神”一般,就那樣悄然又靈動的誕生了。儘管從古至今,山山水水變了多少模樣,樹木枯榮了幾十萬次,然而人對山水的追求,從未減淡,世俗遊覽山水,感慨萬千,悟道之人回歸山水,再現心中境。

山青水綠,一葉小舟悠然而來,山的龐大,舟的微小,會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也會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更多的,則是一種天地任我遊的恣肆,生而為人,何不過好這人生,寄情於山水?山頂松濤陣陣,兩人坐而問道,山下河流奔流不息,也許會道“逝者如斯”,亦會想起“臨江仙”這詞牌,頓覺山明水闊,怎能不惜得眼前的千好萬好。飛流直下的瀑布,風裡裹挾著的水汽,帶著山間樹木的氣息,沁人心脾,心思頓覺恍然,是感歎山河大好,還是突然想起自己山下小屋前的菜和瓜該澆水了。一人行走在山階,腳下是寬鬆厚軟的落葉,眼前是明亮的曦光,是“竹杖芒鞋輕勝馬”還是“念天地之悠悠”。詩如畫,畫如詩,趙國熹先生用筆墨將流離光景展現給觀者,觀者之心,之感,則是臨境之人自己的判斷了。

愛畫懂畫之人,自得留白之美,詩之美,在未盡之意,畫之美,在空白之處,猶如餘音繞梁,猶如唇齒留香。西方的抽象畫,用淩厲的線條去展示人心中的掙扎,與之相反的東方水墨畫,則用柔美婉轉的線條去描繪心中的解放與追尋簡單與自由的嚮往。山是那座山,水是那條水,人是眼前人,卻在每人心中,成了不同樣子,也便有了多種意味。都說俗人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可俗人也總會有那麼一刻,天雷勾動地火一般,不是山,不是水,是天翻地覆,是動心,亦或是,頓悟。

威廉·賀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這樣寫道:波紋線,由兩種對立的曲線組成,變化更多,所以更有裝飾性,更為悅目,賀加斯稱之為“美的線條”。蛇形線,由於能同時以不同的方式起伏和迂回,會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隨著它的連續變化而移動,所以被稱為“優雅的線條”。中國畫的線條即美且優雅,平、圓、留、重、變,勾勒出流離光景,虛實之間,氣清景明,濃墨淡彩,雲水禪心。十八種描法,行雲流水,舒卷自如,順暢飄逸,那是個純粹的新世界。書畫同源,配以些許字句說景抒懷,拓上墨寶,即成。趙國熹先生的畫是一面新的窗戶,畫框即是窗,白茫茫的天地,雲蒸霧繞,呼吸之間,有節奏的線條起伏不定,節奏即是呼吸,是畫的心跳和脈搏,有聲音,便有韻律,便會產生共鳴。亦或是雨打芭蕉的小院那扇精緻木窗前的案幾上所放置的精品小畫,涼風習習,從扇面的方寸間看見遼闊天地。

趙國熹先生有一草堂,名曰歸一,便號歸一居士,更是自稱為耕夫。這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的一個片段,男主角拿著梵古的真跡,說這是梵古送給他的,他當時是個農夫,梵古經常過來跟他們聊天,並將他們畫下來。那時的畫家,也許經常拿著紙筆,站在麥田裡,看著群鴉飛過,看著農夫扛著鋤具往來種作,看著村子裡的大黃狗在地裡撒野。豐收的季節,畫家也會拿著鐮刀,跟農夫一起割麥子。太陽照在背上,乾燥而炙熱,此時,分外想念樹蔭下那壺清涼的水。耕夫之苦,之喜悅,只有體會過,方知萬事之妙,天地之美。心境寬廣,心中的世界也就寬廣。

《文心雕龍》有言,“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寄情山水,自然詩化,于自然中悟禪,則心物合一。

山林裡的詩意

李建森

趙國熹作品

十年前,趙國熹先生從襄汾攜畫作而來,我和李鐵柱先生陪他拜訪了西安的幾位名家,大家對他的繪畫評價很高。

在這個時代,努力做一個真正的隱者,須有豪華的志向,趙國熹先生就是這樣的隱者,歸於山林,寫山水清音,停泊於自己營造的詩意裡。見到趙先生,我就情不自禁地發以上的感歎了。民間有高人,在趙先生的人和畫裡,我更得到了真切的印證。一個農人,以山水畫作為治學的路徑,幾十年居於鄉野,隱于山林之下,用詩文和筆墨,成就著自己的藝術夢想,這種信仰是高貴的,他是真正的鄉賢。他的狀態是我所羡慕的,日常可入心入畫的是田野、山川、河流,甚至莊稼和鄉親。這是一種自然的人文背景,接著地氣,永不生分。趙先生也沒有去刻意到學院和協會這些名利的中心,他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淡定,這是我所致敬的。

談他的畫,離不開他的書法。他的字,多為小幅面、多字數題款,內容有題畫詩和古代畫論,可窺其廣博學養,而絕不是一般的畫匠之路。他的追求是多元的,有文化的多重性,所以畫面很耐看,做足了減法,而又能疊加豐滿的意趣。山石、林木、花鳥、人物都可點睛,而成為畫面的聚集。他的書法多蠅頭小楷和蠅頭小行書,寫得精彩且放鬆,雅致灑脫,而又堅挺厚朴,既有畫家率性的一面,還不失學人風致。在他看來,繪畫是綜合之學問。從書法足可看出,他的臨古是認真的,用情于鐘王小楷和帖學一路。他的畫裡,盡是書法的筆法,是沿著筆墨的正統之道,書寫出來的畫意。當中國繪畫越來越受到西式美術教育和創作的侵擾時,這種價值尺規是可貴的。他的字很靜氣和雋雅,無浮躁,心有定力,方可為之。

讀趙國熹先生的畫,每讀都有意會的新意,由畫及人,畫如其人,樸素、淡泊、寧靜、真切構成了他的畫境。山水畫自唐王維倡“文人畫”始,到董其昌的“南北”說,及後來的“四王”和“四僧”,這是一個偉大的傳統。趙國熹也遵循了一條“涉明清,慕唐宋,追秦漢”的追古之路,知古鑒今,方能行遠。他在傳統畫本和自然萬象裡交集取法,讓自己的畫境成長和壯闊,他的堅守是有意義的。他的繪畫是遠離時病的,在他的畫前,我有如臨古風的共鳴。當下,中國繪畫的時病是受學院、美展等影響,不重傳統,不正筆墨,不知書法和繪畫的關聯在何處。趙國熹先生的畫路子很正,有遠溯傳統的價值尺規。他有一顆好古之心,畫裡叢生古法和古意,這些山水已經不是自然的物相,而是人文的表徵了。他的畫是精微一路,尺幅不大,卻滿紙雲煙,生氣高遠,有匠心而不匠氣,畫得很是放鬆,不急躁,也不粗放,一筆不苟地抒寫胸中的雅意。

回顧趙先生的人生,他是純粹的,一個畫家,赤子之心,寫字畫畫,歸於山林,寫內心最貼切的鄉愁和詩意。他的人生是低調而壯闊的。他的畫很安靜地寫自己的意,簡之意,愛之切。

他迎來了七秩榮慶,這是人生的盛典,也是藝術的小結,他以出書辦展作為自慶,是有意義的。作為後學,我向他表達最深情的祝福和致敬。

他的畫有古氣——高古的古,骨氣的氣。看似山水筆墨在紙上率性揮灑,實則是心靈信仰在筆墨裡酣暢淋漓。不打誑語,我真是看見一顆高古之心了。人呀,一高古必然靈魂孤獨,精神寂寞,不屑於以言語對牛彈琴,就只能以筆墨自言自語了。與山水通靈貫氣,筆墨紙上,氤氳真情實意,那就是畫了。我確信趙國熹的畫多半是這樣得來的,若其不然,他的山水形態何以那般自然舒展?他的筆意神韻何以那般淋漓盡致?胸有成竹之人,才能畫出竹的高風、高潔、高格;胸有山水之人,才能隨心所欲地用筆墨表白自己的抱負、情懷、胸襟,才能使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呼之欲出,而造化紙上,渾然天成!

文以載道,趙國熹的畫裡有道焉!從他的畫裡,我能感受到古道熱腸。他不是為畫山水而畫山水,他的胸中應該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並寄生了太多的詩情畫意,更聚集了太多的創作衝動,山水不過是“借殼上市”罷了。譬如高僧打坐,坐不是目的,參禪悟道才是坐的法門。趙國熹作畫,其如來意不在畫上,而在畫外,一如妙音在弦外一般。他的山水若作如是觀,則妙如蓮花之盛開,拈花微笑就顯見得佛由心生,喜形於色了。看他山水,譬如老僧說話,家常是表像,當頭一棒喝才是機鋒之所在。人世間,何處還有這樣的山水呢?俗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高看一眼,山就不是那山,水就不是那水了。到了趙國熹這裡,連山水也不要看了,因為在他心裡,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山水與心一如,閉眼便是山水,揮毫落紙,更是山水了!惜哉,人類正在失去的就是這般山水;幸哉,人世間還有趙國熹們在用筆墨還原這般山水。看趙國熹山水,我有恍若隔世而久違、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得道,所以有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明乎此,趙國熹才道化筆墨嗎?道在畫裡,畫裡有畫,就是畫語了;道在畫外,畫外無畫,就是畫禪了。畫至於禪境,怪不得他隨心所欲,作畫從容得如同做人了。

僅憑山水印象,我就與趙國熹感覺“不隔”。學養、素養都在他的畫裡,品之、味之,對他由衷地心嚮往之。沒見過他,就恕我揣度:有大閱歷,所以才有大覺悟;有大格局,所以才有大手筆。不作如是想,就無法理解他山水的妙諦、玄機。他是有大根底的,年少時就習書畫,年近古稀猶不改初衷,這便是修行了,眼前的山水小品,可謂他修行的正果,絕非一日之功所能呈現。童子功使他內力深厚,神助腕力,走筆如四兩撥千斤;書畫兼修使他心動則手動,心手默契,靈感附體,他的山水所以有形有神更有骨;飽讀文史哲,腹中自錦繡,消化吸收如吸氧,破繭而出自成蝶。既接地氣,又蒙天啟,豁然開朗處,雲上月明白。如鷹之翱翔高天,如魚之優遊深潭;在高處自得其樂,在低處自由自在。號歸一居士,齋歸一草堂。妙哉,妙哉,他是要歸心一處,寄生山水了。如此看來,山水亦何其幸哉!不能在人間抗拒蠶食鯨吞,那就在趙國熹筆墨裡常生常青吧!

筆墨寄長情,山水養天年。對趙國熹先生,我期期有盼焉!

樂在山水之間

薛元明

趙國熹作品

建森兄是優秀的策劃人,更是資深的出版人,常將優秀的書畫同道作品推薦給我,約我談一些感想。

前些日子傳給我山西趙國熹的山水畫圖冊。觀後頓覺清涼。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便嚮往去山林逍遙,然而似我輩這等凡夫俗子,總是會因為日常庸事所困擾。不過,做藝術家有一個好處,可以尋找夢中的山水。中國山水文化從發現自然美的那一天開始,世人在眾多自然審美活動中,暢遊精神、激揚心志,發於筆墨,成就了山水畫、山水詩詞、山水遊記等,形成具有宗教和審美等多重價值的山水文化,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為中國的山水文學和山水畫創作提供絕好的素材。

讀趙國熹的山水畫,有三點感想:

一是注重書畫融合。書畫之間的關係不用贅述。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但現在成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因為畫家的短板恰恰在書法。書法家未必一定是畫家,但畫家必須是書法家。這就如同數學家未必是物理學家,但是物理學家必定是數學家。當然不一定需要某種名分,以書法家來自居,關鍵是筆墨要過關。“筆墨”二字是關鍵。趙國熹的書法是畫面上的點睛之筆,但依我陋見,筆觸可以更輕鬆一些,則更為和諧通達。

二是追求意境。這又是一個老問題。毫無疑問,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線。山水畫最主要的是意境,特別是自北宋趨於成熟時,更注重呈現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包含著生命律動的詩意空間。簡而言之,意境即是心境,最終取決於書畫家本人的綜合素養,“意”可以有“意味、意蘊”等多層次理解,“境”則是內境,關鍵是後者。不僅僅是有意味的形式,強調注重心靈品格等內在修養。畫家的山水,不僅是個人心中的山水,也是觀者心中的山水。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原因即在於茲。

三是師法古人、師法自然。古人雲: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是書畫家的內心感悟。書畫創作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自然美不能直接成為作品,需要借助於書畫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關鍵點是,“造化”和“心源”原本就是互通的,缺一不可,否則就是無源之水。但現實情況下,常常被割裂開來。山水畫家所面對的,一邊是深厚的傳統,一邊是無盡的自然,兩者有機結合,不能閉門造車、向壁虛構,最終實現意境的生成,就像宗白華所說的:“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它所啟示的境界是靜的,因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動而靜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動而靜的。它所描寫的物件,山川、人物、花鳥、蟲魚,都充滿著生命的動——氣韻生動。但因為自然是順法則的,畫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畫幅中潛存著一層深深的靜寂”。

如果說,書畫融合是筆墨技法基礎,師法古人和自然是靈感源泉,最終“寫”的是個人心境,畫家主體、自然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技法媒介,三者不可或缺。至於簡歷中的這獎那獎不用我再敘述,只記得後記中那句話:“少年塗鴉,得父親耳提面命,而雅愛書畫。數十載寒暑往復,唯書畫心志未泯。涉古及今,漸得所悟,遂與書畫結緣,鍥而不捨。”對於書畫家來說,找到其中的真趣最重要。

山水本是心中境

陳 毓

趙國熹作品

看宋代山水畫,看到了道家的“與自然合一”。看趙國熹先生的畫,看到了他“描自然與人生”。王國維先生說“人類之興味,實先人生而後自然。”悟到人生之味之人,佇立山水之間,自是聽得到風起雲湧之下,山勢重巒疊嶂中,日影明暗之間,清泉泠泠石上那些自然的“耳語”。趙國熹先生的人生與自然,隨著水和墨的暈染,躍然紙上,我喜歡躍然之詞,就像那些畫,不是憑空而生,而是隨著他的意識,現於目之所及的白茫茫紙上,猶如“下筆如有神”一般,就那樣悄然又靈動的誕生了。儘管從古至今,山山水水變了多少模樣,樹木枯榮了幾十萬次,然而人對山水的追求,從未減淡,世俗遊覽山水,感慨萬千,悟道之人回歸山水,再現心中境。

山青水綠,一葉小舟悠然而來,山的龐大,舟的微小,會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也會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更多的,則是一種天地任我遊的恣肆,生而為人,何不過好這人生,寄情於山水?山頂松濤陣陣,兩人坐而問道,山下河流奔流不息,也許會道“逝者如斯”,亦會想起“臨江仙”這詞牌,頓覺山明水闊,怎能不惜得眼前的千好萬好。飛流直下的瀑布,風裡裹挾著的水汽,帶著山間樹木的氣息,沁人心脾,心思頓覺恍然,是感歎山河大好,還是突然想起自己山下小屋前的菜和瓜該澆水了。一人行走在山階,腳下是寬鬆厚軟的落葉,眼前是明亮的曦光,是“竹杖芒鞋輕勝馬”還是“念天地之悠悠”。詩如畫,畫如詩,趙國熹先生用筆墨將流離光景展現給觀者,觀者之心,之感,則是臨境之人自己的判斷了。

愛畫懂畫之人,自得留白之美,詩之美,在未盡之意,畫之美,在空白之處,猶如餘音繞梁,猶如唇齒留香。西方的抽象畫,用淩厲的線條去展示人心中的掙扎,與之相反的東方水墨畫,則用柔美婉轉的線條去描繪心中的解放與追尋簡單與自由的嚮往。山是那座山,水是那條水,人是眼前人,卻在每人心中,成了不同樣子,也便有了多種意味。都說俗人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可俗人也總會有那麼一刻,天雷勾動地火一般,不是山,不是水,是天翻地覆,是動心,亦或是,頓悟。

威廉·賀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這樣寫道:波紋線,由兩種對立的曲線組成,變化更多,所以更有裝飾性,更為悅目,賀加斯稱之為“美的線條”。蛇形線,由於能同時以不同的方式起伏和迂回,會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隨著它的連續變化而移動,所以被稱為“優雅的線條”。中國畫的線條即美且優雅,平、圓、留、重、變,勾勒出流離光景,虛實之間,氣清景明,濃墨淡彩,雲水禪心。十八種描法,行雲流水,舒卷自如,順暢飄逸,那是個純粹的新世界。書畫同源,配以些許字句說景抒懷,拓上墨寶,即成。趙國熹先生的畫是一面新的窗戶,畫框即是窗,白茫茫的天地,雲蒸霧繞,呼吸之間,有節奏的線條起伏不定,節奏即是呼吸,是畫的心跳和脈搏,有聲音,便有韻律,便會產生共鳴。亦或是雨打芭蕉的小院那扇精緻木窗前的案幾上所放置的精品小畫,涼風習習,從扇面的方寸間看見遼闊天地。

趙國熹先生有一草堂,名曰歸一,便號歸一居士,更是自稱為耕夫。這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的一個片段,男主角拿著梵古的真跡,說這是梵古送給他的,他當時是個農夫,梵古經常過來跟他們聊天,並將他們畫下來。那時的畫家,也許經常拿著紙筆,站在麥田裡,看著群鴉飛過,看著農夫扛著鋤具往來種作,看著村子裡的大黃狗在地裡撒野。豐收的季節,畫家也會拿著鐮刀,跟農夫一起割麥子。太陽照在背上,乾燥而炙熱,此時,分外想念樹蔭下那壺清涼的水。耕夫之苦,之喜悅,只有體會過,方知萬事之妙,天地之美。心境寬廣,心中的世界也就寬廣。

《文心雕龍》有言,“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寄情山水,自然詩化,于自然中悟禪,則心物合一。

山林裡的詩意

李建森

趙國熹作品

十年前,趙國熹先生從襄汾攜畫作而來,我和李鐵柱先生陪他拜訪了西安的幾位名家,大家對他的繪畫評價很高。

在這個時代,努力做一個真正的隱者,須有豪華的志向,趙國熹先生就是這樣的隱者,歸於山林,寫山水清音,停泊於自己營造的詩意裡。見到趙先生,我就情不自禁地發以上的感歎了。民間有高人,在趙先生的人和畫裡,我更得到了真切的印證。一個農人,以山水畫作為治學的路徑,幾十年居於鄉野,隱于山林之下,用詩文和筆墨,成就著自己的藝術夢想,這種信仰是高貴的,他是真正的鄉賢。他的狀態是我所羡慕的,日常可入心入畫的是田野、山川、河流,甚至莊稼和鄉親。這是一種自然的人文背景,接著地氣,永不生分。趙先生也沒有去刻意到學院和協會這些名利的中心,他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淡定,這是我所致敬的。

談他的畫,離不開他的書法。他的字,多為小幅面、多字數題款,內容有題畫詩和古代畫論,可窺其廣博學養,而絕不是一般的畫匠之路。他的追求是多元的,有文化的多重性,所以畫面很耐看,做足了減法,而又能疊加豐滿的意趣。山石、林木、花鳥、人物都可點睛,而成為畫面的聚集。他的書法多蠅頭小楷和蠅頭小行書,寫得精彩且放鬆,雅致灑脫,而又堅挺厚朴,既有畫家率性的一面,還不失學人風致。在他看來,繪畫是綜合之學問。從書法足可看出,他的臨古是認真的,用情于鐘王小楷和帖學一路。他的畫裡,盡是書法的筆法,是沿著筆墨的正統之道,書寫出來的畫意。當中國繪畫越來越受到西式美術教育和創作的侵擾時,這種價值尺規是可貴的。他的字很靜氣和雋雅,無浮躁,心有定力,方可為之。

讀趙國熹先生的畫,每讀都有意會的新意,由畫及人,畫如其人,樸素、淡泊、寧靜、真切構成了他的畫境。山水畫自唐王維倡“文人畫”始,到董其昌的“南北”說,及後來的“四王”和“四僧”,這是一個偉大的傳統。趙國熹也遵循了一條“涉明清,慕唐宋,追秦漢”的追古之路,知古鑒今,方能行遠。他在傳統畫本和自然萬象裡交集取法,讓自己的畫境成長和壯闊,他的堅守是有意義的。他的繪畫是遠離時病的,在他的畫前,我有如臨古風的共鳴。當下,中國繪畫的時病是受學院、美展等影響,不重傳統,不正筆墨,不知書法和繪畫的關聯在何處。趙國熹先生的畫路子很正,有遠溯傳統的價值尺規。他有一顆好古之心,畫裡叢生古法和古意,這些山水已經不是自然的物相,而是人文的表徵了。他的畫是精微一路,尺幅不大,卻滿紙雲煙,生氣高遠,有匠心而不匠氣,畫得很是放鬆,不急躁,也不粗放,一筆不苟地抒寫胸中的雅意。

回顧趙先生的人生,他是純粹的,一個畫家,赤子之心,寫字畫畫,歸於山林,寫內心最貼切的鄉愁和詩意。他的人生是低調而壯闊的。他的畫很安靜地寫自己的意,簡之意,愛之切。

他迎來了七秩榮慶,這是人生的盛典,也是藝術的小結,他以出書辦展作為自慶,是有意義的。作為後學,我向他表達最深情的祝福和致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