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萬卷珍稀經書字畫被偷,到底誰才是莫高窟的千古罪人?

踏古西行, 如夢千秋, 殘垣依舊, 昔人難留。 莫高嗟歎, 菩薩垂眸, 說不盡, 家國愁。

敦煌, 不知是歷史上哪個民族賦予了這裡如此動聽的名字, 漢帝國的統治者根據當地的讀音, 在這裡設置了敦煌郡, 敦煌從此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各國使節、僧人、商人絡繹不絕,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樂尊和尚途徑敦煌, 忽然發現三危山金光閃閃, 猶如萬佛臨世, 他在岩壁上開鑿了敦煌的第一個石窟, 莫高窟從此誕生了。

敦煌是中國的, 敦煌學卻是屬於世界的

冬天是莫高窟的淡季, 旺季時遊客前赴後繼參觀的熱情, 也隨著這宕泉河的河水, 被結結實實地冰封起來, 四周一片蕭疏寂靜。 也好, 正因為是淡季, 不僅票價減半, 而且能參觀的洞窟可以達到12個。 莫高窟不像其它地方, 每一個洞窟幾乎都是用防盜門鎖死的, 參觀時只有特定的講解員才會打開, 就像一個被嚴密封鎖的結界,

充滿神秘。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形成巨大的規模, 現有洞窟735個, 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被稱為“沙漠中的美術館”和“藝術與信仰的精神綠洲”。

窟內以壁畫為主, 塑像為輔。 而且壁畫的題材非常的豐富, 內容博大精深, 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 畫工精湛, 水準之高, 後人難以企及, 然而歷史卻並沒有留下一位畫工的名字, 不失為遺憾。

1900年道士王圓籙無意間打開了後來被列為17號窟的藏經洞, 封存了近千年的歷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敦煌的浩劫也由此而來。 這些5-11世紀的古代文獻, 吸引足了世界的目光。 西方探險家來了, 清廷的官員也來了。 西方人用金錢、用謊言掠奪竊取了大批的文書。 如今, 這些文書散落在世界各地, 令人痛惜, 敦煌是中國的, 不過, 由此而生的敦煌學卻是屬於世界的。

王道士與藏經洞的哀與殤

學生時代, 受《文化苦旅》中《道士塔》一文的影響, 莫高窟道士王圓籙的“罪人”形象曾長期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並一度也曾對導致無數國寶流落異國的責任人王道士義憤填膺, 恨之切切。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 已近不惑之年, 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 一片殘破, 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 他四處奔波, 省吃儉用集攢錢財, 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 直到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在清理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時, 王道士突然發現:“沙出, 壁裂一孔, 仿佛有光;破壁, 則有小洞, 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

有大量資料顯示,在發現藏經洞後的7年間,王道士為保護莫高文物做出了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王道士曾數次逐級寫報告、送樣品,要求將這些文寶交上級官府保存。由於清政府推說路途遙遠,王道士從清沙運土、供養和尚到承擔對文物的保管,擔子越來越重了。

當年竊走敦煌文物的當事人之一斯坦因絞盡腦汁,竭盡引誘、欺騙、佈施、盜竊等卑劣手段來對付老實巴交的王道士,最後其強盜行徑終以得逞,並先後兩次從王道士手中劫掠大量國寶運至大英博物館。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

斯坦因照片,來自網路

歷史就這樣無情地捉弄了這位頭腦簡單的文盲道士,愚昧無知與清政府的腐朽沒落一併促成他獨自背上了“莫高窟罪人”這樣一世的駡名。王道士用賣得的500兩銀元又用於維修莫高窟,為守窟終身未娶。且不說保護文物有功,至少他40年如一日遠離貪腐,辛勞為公,虔誠信仰,一貫始終。歷史並沒有記載王道士私自佔用了出賣老祖宗遺產而換來的一分錢。至死,他也就是一身道士長衫,一頂圓布帽,便被他的繼任們裝進了洞群外面的道士塔,僅比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時多了一身表明他身份的素服。

就連敦煌當地的老人們都說,他是個好人。

王道士照片,來自網路

無論什麼人發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現。事實證明,由於藏經洞的發現才引起人們對莫高窟的重視,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專門的保護機構。否則,對莫高窟的保護不知要推遲多少年,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如今的莫高窟,大小不一、高低錯落、一個個門洞都恍若時間之眼,集世界上佛教藝術之大成。現代人對於這些洞窟的保護相比清政府有著大相徑庭的態度,保護此地文物的工作人員像給樓房編制門牌號碼一樣,每個洞窟入口,都掛著各自的代碼。每個代碼背後,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與傳說,有著普通人洞察不了的藝術審美。

看莫高窟,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無數次幻想有朝一日可以來莫高窟看飛天看壁畫。從十六國看到南北朝,從南北朝再看到鼎盛的隋唐。從這裡看大唐的盛極轉衰。直至看到元朝以後明清時期這裡的落寞與孤獨。不再人來人往,不再有過多的僧侶在這裡雕鑿石刻,這裡,終是安靜了下去。終於,我走到了這裡。我似乎有些不敢繼續向前了,或許我能體會到那種“近鄉情更怯”的感受了。

沒有旺季時的人潮,冬天的莫高窟,似乎更適合懷古巡幽。將自己拋諸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異想世界裡,從心裡給予最高標準的頂禮膜拜。

這裡是16與17窟,也是眾人皆知的藏經洞。這扇門背後的世界,便是當年王道士打開的新世界,進這個窟參觀, 對於當年王道士率先發現此地的心情,也能揣度上三兩分。之前,在書本上看到的莫高窟圖片和無數文字資料所得到的震撼,與身臨其境所得到的震撼是不一樣的。在進入第一個洞窟之前,我猶豫了一陣,調整了一番呼吸,還回頭朝身後和側面看了幾眼,心裡洶湧著皆是驚訝與激動。

從走進了第一座洞窟。直到走出作為這一天千百個遊人重的一個所能觀摩的最後一座洞窟,我始終保持著清醒狀態,不讓因為對如此豐富而藝術傑作和深厚的宗教底蘊而暈眩,從而不能自已,乃至矯起情來。

這是敦煌唯一的一處標誌性建築就是“九層塔”,這莫高窟的第96窟,也稱大佛殿。在石窟群的正中,紅色的廊柱與黃色的崖壁產生鮮明的對比。裡面所塑的是唐代的泥胎彌勒大佛,彌勒佛盤腿而坐,是世界上最大的。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僅此一天,敦煌當地的佛教徒可以免費前來禮佛,像古人一樣繞佛一周,祈求平安。

雖然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裡對於王圓籙的評價有失偏頗,但是他寫的“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卻讓我深以為然,當我們所有人見到彌勒大佛,不約而同的唏噓讚歎出聲,這裡被譽為莫高窟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名副其實。

窟內不能拍照,圖片來自網路

不管沙漠戈壁圍困下的莫高窟還能存在多久,飛天都始終反彈著琵琶,與佛與眾菩薩盡情快活著,她們以飛為美,飛翔在人類的夢中與想像的極限之外。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如果沒有飛天,它們的壯闊與大美將會失色不少。正是飛天,像甘霖,滋潤了乾涸的敦煌,如朗月,普照著冰冷的黑夜中的莫高。千百年之前,是這樣,千百年之後,仍然是這樣。

窟內不能拍照,圖片來自網路

走出莫高窟時,夕陽正漸漸沉入鳴沙山,非常壯觀,西北的風也有些寒冷,我回望著雄壯輝煌的莫高窟,心也沉甸甸的。王道士的功過是非,亦或是“罪人”的悲劇永遠值得我們回味。藏經洞遭遇的劫難已隨歷史遠去,但歷史的教訓永遠值得銘記,願那些流落海外的藝術珍品永遠閃耀著我們東方文明古國的智慧!

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

有大量資料顯示,在發現藏經洞後的7年間,王道士為保護莫高文物做出了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王道士曾數次逐級寫報告、送樣品,要求將這些文寶交上級官府保存。由於清政府推說路途遙遠,王道士從清沙運土、供養和尚到承擔對文物的保管,擔子越來越重了。

當年竊走敦煌文物的當事人之一斯坦因絞盡腦汁,竭盡引誘、欺騙、佈施、盜竊等卑劣手段來對付老實巴交的王道士,最後其強盜行徑終以得逞,並先後兩次從王道士手中劫掠大量國寶運至大英博物館。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

斯坦因照片,來自網路

歷史就這樣無情地捉弄了這位頭腦簡單的文盲道士,愚昧無知與清政府的腐朽沒落一併促成他獨自背上了“莫高窟罪人”這樣一世的駡名。王道士用賣得的500兩銀元又用於維修莫高窟,為守窟終身未娶。且不說保護文物有功,至少他40年如一日遠離貪腐,辛勞為公,虔誠信仰,一貫始終。歷史並沒有記載王道士私自佔用了出賣老祖宗遺產而換來的一分錢。至死,他也就是一身道士長衫,一頂圓布帽,便被他的繼任們裝進了洞群外面的道士塔,僅比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時多了一身表明他身份的素服。

就連敦煌當地的老人們都說,他是個好人。

王道士照片,來自網路

無論什麼人發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現。事實證明,由於藏經洞的發現才引起人們對莫高窟的重視,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專門的保護機構。否則,對莫高窟的保護不知要推遲多少年,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如今的莫高窟,大小不一、高低錯落、一個個門洞都恍若時間之眼,集世界上佛教藝術之大成。現代人對於這些洞窟的保護相比清政府有著大相徑庭的態度,保護此地文物的工作人員像給樓房編制門牌號碼一樣,每個洞窟入口,都掛著各自的代碼。每個代碼背後,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與傳說,有著普通人洞察不了的藝術審美。

看莫高窟,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無數次幻想有朝一日可以來莫高窟看飛天看壁畫。從十六國看到南北朝,從南北朝再看到鼎盛的隋唐。從這裡看大唐的盛極轉衰。直至看到元朝以後明清時期這裡的落寞與孤獨。不再人來人往,不再有過多的僧侶在這裡雕鑿石刻,這裡,終是安靜了下去。終於,我走到了這裡。我似乎有些不敢繼續向前了,或許我能體會到那種“近鄉情更怯”的感受了。

沒有旺季時的人潮,冬天的莫高窟,似乎更適合懷古巡幽。將自己拋諸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異想世界裡,從心裡給予最高標準的頂禮膜拜。

這裡是16與17窟,也是眾人皆知的藏經洞。這扇門背後的世界,便是當年王道士打開的新世界,進這個窟參觀, 對於當年王道士率先發現此地的心情,也能揣度上三兩分。之前,在書本上看到的莫高窟圖片和無數文字資料所得到的震撼,與身臨其境所得到的震撼是不一樣的。在進入第一個洞窟之前,我猶豫了一陣,調整了一番呼吸,還回頭朝身後和側面看了幾眼,心裡洶湧著皆是驚訝與激動。

從走進了第一座洞窟。直到走出作為這一天千百個遊人重的一個所能觀摩的最後一座洞窟,我始終保持著清醒狀態,不讓因為對如此豐富而藝術傑作和深厚的宗教底蘊而暈眩,從而不能自已,乃至矯起情來。

這是敦煌唯一的一處標誌性建築就是“九層塔”,這莫高窟的第96窟,也稱大佛殿。在石窟群的正中,紅色的廊柱與黃色的崖壁產生鮮明的對比。裡面所塑的是唐代的泥胎彌勒大佛,彌勒佛盤腿而坐,是世界上最大的。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僅此一天,敦煌當地的佛教徒可以免費前來禮佛,像古人一樣繞佛一周,祈求平安。

雖然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裡對於王圓籙的評價有失偏頗,但是他寫的“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卻讓我深以為然,當我們所有人見到彌勒大佛,不約而同的唏噓讚歎出聲,這裡被譽為莫高窟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名副其實。

窟內不能拍照,圖片來自網路

不管沙漠戈壁圍困下的莫高窟還能存在多久,飛天都始終反彈著琵琶,與佛與眾菩薩盡情快活著,她們以飛為美,飛翔在人類的夢中與想像的極限之外。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如果沒有飛天,它們的壯闊與大美將會失色不少。正是飛天,像甘霖,滋潤了乾涸的敦煌,如朗月,普照著冰冷的黑夜中的莫高。千百年之前,是這樣,千百年之後,仍然是這樣。

窟內不能拍照,圖片來自網路

走出莫高窟時,夕陽正漸漸沉入鳴沙山,非常壯觀,西北的風也有些寒冷,我回望著雄壯輝煌的莫高窟,心也沉甸甸的。王道士的功過是非,亦或是“罪人”的悲劇永遠值得我們回味。藏經洞遭遇的劫難已隨歷史遠去,但歷史的教訓永遠值得銘記,願那些流落海外的藝術珍品永遠閃耀著我們東方文明古國的智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