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糖尿病診斷監測,除了查血糖,為什麼還要查糖化血紅蛋白?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 查糖化血紅蛋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有些糖友並不知道糖化血紅蛋白監測的意義, 醫生建議檢查時,

他們感到很奇怪:“已經測了空腹血糖了, 為什麼還要查這個?糖化血紅蛋白到底是個什麼?”

► 糖化血紅蛋白到底是什麼?

打個通俗點的比方, 血紅蛋白就像是血液中的“老大”, 膀大腰圓, 但是有時也被血液中的“小弟”欺負, 比如葡萄糖, 它緊緊抱住血紅蛋白的大腿, 就是不鬆手。 “老大”沒有辦法, 只好隨身帶著這位“小弟”了。 血液中的葡萄糖越多, 就有越多的“老大”被抱住大腿。 而血紅蛋白的壽命一般為120天左右, 因此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近2~3個月的血糖水準。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解釋:“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 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臨床診斷、治療監測和預後評估。

血糖是不斷波動的, 每次抽血只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水準, 而糖化血紅蛋白是逐漸生成的, 一旦生成後就不易分解。 而且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 它不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有沒有使用降糖藥物等因素影響, 也不受血紅蛋白水準的影響。 所以,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不能相互替代, 查了空腹血糖, 還是要查糖化血紅蛋白的。

► 一半糖尿病患者前期未被診斷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 2015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達到1.09億人, 占全球患者的26%。 然而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診斷, 導致患者未能及時進行糖尿病防治。 因此, 早期診斷監測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

一提到早期診斷和監測,

就不得不提到糖化血紅蛋白。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卞華教授指出, 臨床普遍應用的糖尿病診斷指標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和空腹血糖。 與此不同的是, 糖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結合緩慢形成的非酶促反應產物, 可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準, 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糖尿病血糖監測金標準。

“相較于傳統診斷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不受血糖波動影響, 患者無需空腹或特定時間采血, 可更準確地反映關於糖尿病的存在和嚴重程度的資訊, 對於糖尿病的篩查、診斷、監測及預估糖尿病患者慢性併發症的風險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

► 多學會推薦糖化血紅蛋白用於糖尿病診斷

早在2009年, 美國糖尿病學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國際糖尿病聯盟和國際臨床化學家聯合會共同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用於糖尿病診斷。 2011年,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採用這個診斷糖尿病。

在我國,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發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指導臨床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可在更短的時間內為臨床提供高準確度和精確度的檢測結果, 快速、準確診斷並監測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 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大的臨床獲益。

來源|上觀新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