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末風雲錄三:平定幽州劉虞公孫有隙 靈帝駕崩蹇碩何進決裂

上一回說到皇甫酈勸說皇甫嵩出兵討伐董卓, 皇甫嵩卻認為:“董卓雖然有罪, 但如果沒有朝廷的批准, 就擅自去討伐他, 也是有罪, 不如由朝廷來裁決。 ”

然而, 此時的漢靈帝已病入膏肓, 不想大動干戈, 只是下了一道詔書譴責董卓。 董卓見朝廷只是口頭警告, 更加有恃無恐, 將士卒駐紮於河東, 靜觀時變。

皇甫嵩的選擇有錯嗎?沒錯。 但他的應對只適用於治世, 在這亂世, 他的規規矩矩反而害了自己。 可歎皇甫嵩一代名將, 註定只能是歷史的配角。

時勢造就英雄, 也造就董卓這樣的梟雄。

前面說到漢靈帝派出劉焉、黃琬和劉虞分別出鎮益州、豫州和幽州。

除了豫州相對安靜, 其它兩州都不太平。 劉焉搞定了益州, 那劉虞呢?

其實, 幽州的局勢比益州還要糟糕, 兩個地頭蛇張純和張舉於一年前揭竿而起, 先後殺掉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和遼東太守陽終, 已聚集起十余萬人。

手中有兵, 膽子也就大了, 張舉自稱天子, 張純稱彌天將軍, 自立門戶, 和四百年老店漢朝叫起了板。

漢靈帝中平五年(西元188年)底, 張純和烏桓首領丘力居結成聯盟, 合兵南下, 劫掠青州、徐州、幽州和冀州, 北方狼煙四起。

由於劉虞尚未到任, 靈帝緊急徵召騎都尉公孫瓚討伐張純和丘力居。 公孫瓚不負眾望, 和張純戰于屬國石門, 大破之, 打得張純連老婆孩子都來不及帶走,

狼狽逃回塞外。

大獲全勝的公孫瓚飄了, 孤軍深入出塞追擊, 結果反被丘力居圍困于遼西管子城兩百餘天。 等到公孫瓚突圍而出時, 士卒傷亡超過一半以上, 血虧。

第二年春, 公孫瓚灰溜溜的撤退回幽州, 正準備整軍再戰時, 新任幽州牧劉虞來了。

劉虞到任後, 一改公孫瓚的強力征剿方針, 變為招撫政策, 這讓公孫瓚大為不滿。 什麼?老子命都差點搭在這裡, 你居然告訴我不打了?我的仇還怎麼報?

早在數年前, 劉虞就曾擔任幽州刺史多年, 而且政績突出, 在鮮卑、烏桓等外族之中威望頗高。 所以, 他的招撫政策很順利。

他先派遣使者出使鮮卑, 反復申明利害, 並高價懸賞張舉和張純的人頭, 鮮卑愉快的表示, 我們將保持中立。 烏桓的丘力居聽說劉虞來了, 更乾脆, 馬上就跟漢朝和好。

沒了鮮卑和烏桓的支持, 張舉和張純也就沒了底氣, 部眾作鳥獸散。 不久, 張純的一位門客王政貪圖賞金, 將他刺殺, 人頭送到了劉虞之手。

至此, 持續一年多的幽州叛亂被劉虞順利平定。

平定幽州後, 劉虞將境內的屯兵全部撤除, 只留下騎都尉公孫瓚的一萬余人駐紮于右北平。

大功告成, 朝廷論功行賞, 劉虞被拜為太尉, 封為容丘侯。 公孫瓚呢?累死累活的打了大半年, 結果劉虞告訴他:你的策略不對, 看我不戰而屈人之兵。

公孫瓚咽不下這口氣, 沒有我的浴血奮戰, 你的招撫能這麼順利?他徹底恨上了劉虞。

幽州的事情暫告一段落, 京城卻迎來了一場更大的風暴。

從這年春天開始, 靈帝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隨時有可能一命嗚呼。 蹇碩開始坐立不安了, 一旦靈帝駕崩, 身為皇后之兄的大將軍何進必將大權在握, 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一番思索之下, 蹇碩向靈帝建議:涼州叛軍韓遂即將捲土重來, 為了永絕後患, 應該由大將軍何進親自出馬將其徹底剿滅。 靈帝同意了。

消息靈通的何進得知了蹇碩的陰謀, 也向靈帝進言:京師兵馬有限, 應該派遣袁紹到徐州、兗州召集軍隊, 等軍隊集結了, 再行出征。 嗯, 很合理, 那就再等等。

然而, 還沒等到袁紹從京師出發, 靈帝就已經撐不住了,於是年四月駕崩。

皇帝駕崩了,那太子呢?不好意思,沒有太子。說起來,靈帝挺倒楣的,早年間生下的皇子全都夭折。後來,聽從高人指點,將皇子寄養于民間,總算是保住了兩個血脈。

何皇后所生嫡子名叫劉辯,寄養于道人史子眇家,稱作“史侯”;王美人所生皇子名叫劉協,由靈帝生母董太后親自撫養,稱作“董侯”。

按理說,劉辯應該被立為太子,但靈帝覺得他過於輕浮,不適合當皇帝,想要冊立劉協。不過,廢長立幼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靈帝一直到死都沒下定決心。

臨終之前,靈帝終於做出了決斷,將劉協託付給蹇碩。當蹇碩接到這個燙手山芋時,他知道自己已無退路,必須與何進來個了斷了,因為何進是劉辯的親舅舅。

蹇碩秘不發喪,以靈帝的名義召何進入宮。眼看何進一步步的走向砧板,意外卻發生了。

蹇碩手下有個司馬,名叫潘隱,和何進關係很好。當何進即將入宮時,就拼命向他使眼色。何進心知有異,連忙抄近道回到自己控制的軍營,率軍進入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然後聲稱有病,不再入宮。

何進封鎖了外朝,蹇碩卻封不住內朝。很快,靈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劉辯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繼位名正言順,在何皇后和朝臣的支持下,順利登基。

這一年,劉辯十四歲,尊何皇后為太后,由太后臨朝聽政。接著,封九歲的劉協為渤海王,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執政。

在這場擁立新君的鬥爭中,何進成了最後的贏家。秋後算帳,他第一個想殺的人就是蹇碩。

恰巧此時,袁紹通過何進門客張津向他進言,建議將宦官全部誅殺。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而袁紹和堂弟袁術都為天下豪傑所擁戴,何進很樂意將其招至門下。

除了袁氏兄弟,何進還招攬了何顒、荀攸、鄭泰等二十餘人,以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組建了一個豪華智囊團。

蹇碩當然不會束手待斃,他想聯合其他宦官發起反撲,給趙忠、宋典等中常侍寫信道:“大將軍何進兄弟控制朝政,獨斷專行,如今與天下的黨人合謀要誅殺先帝的親信。只因為我統領著禁軍,他們一時才不敢行動。現在,我們應該先下手為強,誅殺何進。”

宮禁之中,一場終極對決在所難免,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靈帝就已經撐不住了,於是年四月駕崩。

皇帝駕崩了,那太子呢?不好意思,沒有太子。說起來,靈帝挺倒楣的,早年間生下的皇子全都夭折。後來,聽從高人指點,將皇子寄養于民間,總算是保住了兩個血脈。

何皇后所生嫡子名叫劉辯,寄養于道人史子眇家,稱作“史侯”;王美人所生皇子名叫劉協,由靈帝生母董太后親自撫養,稱作“董侯”。

按理說,劉辯應該被立為太子,但靈帝覺得他過於輕浮,不適合當皇帝,想要冊立劉協。不過,廢長立幼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靈帝一直到死都沒下定決心。

臨終之前,靈帝終於做出了決斷,將劉協託付給蹇碩。當蹇碩接到這個燙手山芋時,他知道自己已無退路,必須與何進來個了斷了,因為何進是劉辯的親舅舅。

蹇碩秘不發喪,以靈帝的名義召何進入宮。眼看何進一步步的走向砧板,意外卻發生了。

蹇碩手下有個司馬,名叫潘隱,和何進關係很好。當何進即將入宮時,就拼命向他使眼色。何進心知有異,連忙抄近道回到自己控制的軍營,率軍進入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然後聲稱有病,不再入宮。

何進封鎖了外朝,蹇碩卻封不住內朝。很快,靈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劉辯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繼位名正言順,在何皇后和朝臣的支持下,順利登基。

這一年,劉辯十四歲,尊何皇后為太后,由太后臨朝聽政。接著,封九歲的劉協為渤海王,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執政。

在這場擁立新君的鬥爭中,何進成了最後的贏家。秋後算帳,他第一個想殺的人就是蹇碩。

恰巧此時,袁紹通過何進門客張津向他進言,建議將宦官全部誅殺。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而袁紹和堂弟袁術都為天下豪傑所擁戴,何進很樂意將其招至門下。

除了袁氏兄弟,何進還招攬了何顒、荀攸、鄭泰等二十餘人,以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組建了一個豪華智囊團。

蹇碩當然不會束手待斃,他想聯合其他宦官發起反撲,給趙忠、宋典等中常侍寫信道:“大將軍何進兄弟控制朝政,獨斷專行,如今與天下的黨人合謀要誅殺先帝的親信。只因為我統領著禁軍,他們一時才不敢行動。現在,我們應該先下手為強,誅殺何進。”

宮禁之中,一場終極對決在所難免,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