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風喚得歸巢燕:新農村建好“金銀窩”引年輕人回村唱主角

四川網路廣播電視臺 1月23日上午, 2018年“新時代 新夢想”全國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四川站)媒體團參觀了位於成都市天府新區三星街道的南新村。 這個早在7年前就獲習近平點贊的小村莊, 如今又是什麼模樣?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新農村”

走進清晨的南新村, 一排排淡黃色牆體、紅色或藍色屋頂的歐式小洋房錯落有致地散佈在田園間, 一條條寬敞的黑色瀝青路通往各家各戶。 就在村委會門口, 一個數百平方米的池塘上建起了曲曲折折的木橋, 湖心亭裡坐著三三兩兩的老人嘮著家常……這樣閒適的生活讓人以為這是某個高檔樓盤的別墅區。

有著這般“高顏值”的南新村算得上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全村面積4.9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123畝, 轄13個村民小組, 人口1356戶4310人, 自2005年以來, 按照隨坡就勢不挖山, 依山造景不毀林, 順其自然不填塘的三大理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成1個中心村和4聚居點, 聚居度達71%。

但它的“走紅”要從2011年的8月22日說起,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蒞臨南新村視察時感慨:“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新農村”。

說話間, 郭奶奶還高興地拿出2011年的合影給大家看。

祖祖輩輩都在南新村生活的郭玉瓊老奶奶說:“以前, 腳下踩的都是泥巴路, 下雨天, 走路就深一腳淺一腳, 容易摔跤。 現在, 政府給修了水泥路, 颳風下雨都不怕了。

”十幾年來村子裡的變化雖然讓83歲的郭奶奶有些不敢相信, 但無疑這就是村民們最貨真價實的“獲得感”。

“城裡有的我們鄉里都有”

“新農村建了新房子, 住的人卻少了, 農民富裕了, 卻是從城裡打工賺的, ”面對這樣的疑問, 南新村交出了自己的高分答卷---南新村的“理想”之處, 絕不僅僅是外人看得見的“好房子”。

六年多來, 南新村牢記勉勵, 按照農田成景觀、農居成景點、農村成景區的“三景合一”思路加快打造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質大美鄉村。 據瞭解, 2017年南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9241元。

村民曹明均說:“現在家裡的生活比以前過得好,老人都上了社保,環境也乾淨的沒啥可說的,

平時就帶帶小孩,沒事出來玩耍。 ” 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方面,曾經鄉村發展的最大短板在這裡被很好地補齊了。 除了“養眼”的房子外, 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室、醫療室、健身場所、垃圾回收站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也一應俱全。 “你們城頭有的我們也都有囉!”

“回家鄉一樣幹得精彩”

近幾年, 南新村還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入一批 “新農人”。 立足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加強對本地農民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 培養一支“本土新農人”。 返鄉村民在參加培訓後成為“農業職業經理人”, 圍繞“文創+農業”“科創+農業”“旅遊+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具有新區特色的複合型農業, 打造品牌性的田園綜合體。

在這一政策“春風”的召喚下, 村裡近百位年輕人選擇返鄉務農,

周圍的桃、草莓和這裡的特色雲崖兔等, 從種植到養殖, 都是村民們致富的好門路。

據南新村原支部書記唐易清介紹, 隨著家鄉的發展, 年輕人逐漸出現了返鄉潮。 2010年, 在省外打工的村民有1300多人, 現在僅有三百多人。 因為旅遊業的發展, 很多外出謀生的南新村人紛紛返鄉創業, 80、90後成了主力軍。

南新村“80後”村民吳宇告訴我們,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畢業後像自己這樣選擇返鄉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一方面是出於照顧父母等情感因素, 一方面也是出於南新村經濟逐年發展等因素最終決定返鄉。 “要是家裡有好的發展機會, 誰還願意背井離鄉是吧?這麼好的機會和環境, 回到家鄉一樣幹得精彩!”

記者手記:作為一名土生土長並且留在成都工作的成都本地人,

天天在成都市區享受著完善的公共設施、公平的工作機會、安逸巴適的休閒生活。 卻不曾想像如今的農村也早已不是“我以為”的模樣。 除了整潔的村貌、淳樸的村風,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乘著發展的春風, 回村的年輕人多了, 老人和小孩不再是孤獨的“留守”, 而是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生活。 無論是做電商讓村裡的特產“走出去”, 還是扛起村裡發展大旗、自主創業奔小康, 這些回村的“80”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 各施所長, 活躍在鄉村振興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有著更為開放的發展思路, 懷揣著對家鄉最深沉的熱愛和眷戀, 一步一步地堅實邁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