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的另類臉譜:三位舊部倒戈,壓垮袁世凱的最後一根稻草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九十九):樹倒猢猻散。

在袁世凱看來, 洪憲帝制似乎只是一個插曲, 即使身敗名裂, 他也應該體面的退出, 最好的狀態莫過於退休而不退位, 然而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或者說是癡心妄想。 他沒有想到, 一直老實本分的馮國璋, 此時竟然開始在南北雙方兩頭周旋, 目的也很明確, 這一招或許就是從當年偷學來的。 怨聲載道之際, 袁世凱的倒臺只是時間問題, 接下來是北洋系與西南軍閥之間的較量, 北洋群雄中段祺瑞雖然資歷與威望略勝一籌, 但是缺少至關重要的一項籌碼,

那就是嫡系部隊, 而坐擁三省地盤, 鎮守東南要地的馮國璋, 要人有人, 要槍有槍, 顯然認為自己就是北洋的第二任掌門。 出於這一趨勢, 馮國璋發起會議, 遍邀群雄集會, 打算仿照辛亥年間的故事, 按照這個橋段, 接下來就是南北議和, 擔任臨時大總統, 完成名義上的大一統。

但是, 這些都是幻想, 馮國璋不是當年的袁世凱, 洪憲朝也不是當時的晚清。 會議是開起來了, 但是僅關於“禍首”一項就不能定奪, 更別說什麼臨時機構掛牌營業了。 但是北洋的地盤陝西是實打實地宣佈倒戈, 畢竟陝西督軍陸建章的兒子被陳樹藩綁了, 即使這樣陸老爺子仍然是選擇自己下臺而非倒戈, 但是始作俑者陳樹藩可以說是段祺瑞的心腹, 公然割據陝西倒戈, 在北洋軍閥中自然有著特殊的意味。 馮國璋暗中投機僅過去一個多月, 陳宧也撐不住了, 宣佈帶著四川脫離北洋。 陳宧的反水很容易理解, 北洋軍援軍陷入觀望狀態, 地方川軍基本上指揮不動, 帶過來的三個旅, 兩個旅長吵著讓他撂挑子,

即使在袁世凱宣佈撤銷帝制之後, 各路風聲仍然傳言要用當年對待四川總督趙爾豐的方式來對付他。

其後, 陳宧感覺自身難保, 苦守無援的情況下竟然選擇向蔡鍔借兵。 為了拉攏陳宧, 只有十三個營人馬的蔡鍔, 劃出十營給他撐腰壯膽。

有了底氣, 陳宧開始和中樞叫板, 開始跟風通電讓袁世凱下臺。 一開始電報的措辭還算客氣, 後來在各方的逼迫下一封言辭激烈的電報直接拍發給袁世凱, 電文內容不多, 但是“絕”字出現三次之多, 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很簡單, 就是老子要自謀生路, 四川與北洋斷絕關係。 袁世凱接到電報後氣血上湧, 兩眼一抹黑, 當場昏厥過去, 在轉悠醒來後, 整日不曾有言語一句, 畢竟他在陳宧身上傾注了太多, 也懷著太多的寄望。

最終, 坐鎮湖南的湯薌銘又來補刀, 這個在洪憲帝制中憑藉溜鬚拍馬榮獲八位侯爵之首的牆頭草, 再次倒戈投向護國軍陣營。 與馮國璋的暗中小動作不同, 當陳樹藩率先發難, 陳宧緊隨其後倒戈, 再加上湯薌銘的補刀, 袁世凱恍惚間變成了一個碎碎念的小老頭, 在“人心大變”的念念自語中一病不起, 這三位舊部的倒戈, 成了壓垮袁世凱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三人姓氏的合稱為“二陳湯”, 也確實成了一劑猛藥, 雖說根治了袁世凱的幻想症, 也演繹著君臣反目的世態炎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