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我的朝鮮見聞(二):拜謁革命紀念塔碑

平壤市區建有一些革命意義的紀念碑和紀念塔, 這些建築物宏大、莊嚴而氣派, 拜謁這些紀念碑和紀念塔時, 使人產生了一種宗教儀式般的靈魂淨化感。

平壤的牡丹峰大街與凱旋大街的交界處聳立著一座凱旋門。 雖然世界上有多個城市建了凱旋門(我以前曾參觀過巴黎和莫斯科的凱旋門), 但平壤凱旋門的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 它建於1982年, 用了10500多塊花崗石建造, 高60米, 寬52.5米, 拱形門洞高27米, 寬18.6米。 四根花崗石支柱上, 刻有金日成投身抗日戰爭的西元1925年及凱旋歸國的1945年字樣, 並刻有浮雕。

萬壽台大紀念碑於1972年4月金日成同志的60壽辰之際, 建立在平壤的萬壽臺山崗上。 它以金日成同志銅像為中心, 由群像雕塑和大幅鑲嵌壁畫組成。 其總占地面積為24萬平方米, 銅像兩側的群像雕的高度, 各有22.8米, 228人群像(右面119人、左面109人), 平均高5米。 大型紀念碑北面襯托朝鮮革命博物館,

其正面牆壁上有革命聖地白頭山的大幅鑲嵌壁畫。 金正日同志去世後, 其銅像與金日成銅像並列放置在一起。 因此現在的拜謁者看見的是倆人銅像。

在金日成銅像兩側的旗形紀念碑上, 有與眾不同的標誌:通常各國共產黨的標誌是鐮刀與錘子,

象徵農民與工人, 而朝鮮的這一標誌在鐮刀與錘子中間加了一支毛筆。 這是朝鮮勞動黨的黨徽, 毛筆位於中間, 表示朝鮮勞動党特別重視知識份子的作用。 這與毛澤東提出的知識份子要進行思想改造, 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主張是有明顯區別的。

在萬壽台大紀念碑廣場, 可以望見聞名遐邇的千里馬銅像。 它象徵著為儘快恢復朝鮮戰爭後的國家經濟而鬥爭的朝鮮人民的英雄氣概。 其相當於當年我國宣導的大躍進精神, 至今仍然是朝鮮人民的精神象徵。

銅像為一匹伸展雙翅的騎有工人、農民的“千里馬”,

前面的男工人高舉著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的“紅色信紙”, 後面的女農民抱著稻子。 銅像鮮明的輪廓給人以持續前進和飛躍的氣勢, 特別是展翅的千里馬, 昇華了整個銅像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這座建於1961年4月的千里馬銅像, 坐落在高32米, 由2500塊, 360多種花崗岩組成的塔身上。 銅像的總高度為46米, 其中雕像高14米、長16米。 工人銅像高7米, 農民銅像高6.5米。

金日成廣場是平壤的中央廣場。它是朝鮮舉行慶典、集會、政治文化活動、閱兵儀式的場所,也是朝鮮人民心中的聖地。金日成廣場建於1954年8月,廣場面積達75000平方米,地面全部由花崗岩鋪成。廣場以金日成銅像為中心,兩側是紅旗下的群像雕塑,後面是朝鮮革命博物館,南北分別是主體思想塔和朝鮮人民大學習堂,朝鮮國立中央歷史博物館,朝鮮國立美術博物館等建築。

與我國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相比,金日成廣場的面積小了許多。但在電視中觀看朝鮮閱兵式時,它卻顯得非常寬廣。順便說一句,我到過的莫斯科紅場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此。

主體思想塔位於平壤市市中心的大同江畔,與金日成廣場隔江相望。它是為祝賀金日成七十壽辰而建的,塔及其周圍附屬建築占地總面積15萬平方米。1982年4月15日竣工揭幕。主體思想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頂火炬組成。塔身由經過研磨的白色花崗石砌成,前後左右合計七十節,象徵金日成七十壽辰。塔身表面面積6600平方米,砌石25550塊,象徵七十年的總數。塔身上半部前後各嵌有“主體”二個大字。塔頂火炬高20米,下有一直徑8米的託盤,重46噸,夜間火炬可以點亮。長15米的獻詩碑,背後有拱形石門,內部壁面由各國贈送的石料組成。塔基左右兩面是石雕花籃飾物。塔前有高30米,重33噸的一組塑像,塑有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份子三人立像,高舉錘子、鐮刀和毛筆作前進狀。

可惜我們只能在金日成廣場這邊的江畔眺望主體思想塔,而沒有安排去參觀它。不過,徜徉在江水清澈、流動平緩的大同江畔,望著藍天白雲,以及遠處的橋樑和城市建築,還有近處的華燈、遊輪和三三兩兩的休閒人群,使人不禁心曠神怡,沉浸在和平生活的氣氛中,忘卻了實際上身處在一個隨時可能被推入戰爭的國度。

在朝鮮為國捐軀的軍人是受尊崇的。一次行車時,我們看見了一處正在修繕的軍人烈士紀念碑,以及一隊女軍人攜帶勞動工具和石材去參加修建的感人場景。遠遠望去,軍人墓地的建築頗具藝術氣質,是休閒觀光的好去處,體現出西方墓地文化的特點。結合城市中的其他建築來看,我認為平壤雖然是一個東亞城市,但卻有著明顯的歐式城市風格。

當然,我們更忘不了那些為了“保家衛國”和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們。導遊帶領我們拜謁了位於平壤市中心的山丘上的朝中友誼塔。它是朝鮮人民為了銘記志願軍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建立的豐功偉績,於1959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9周年之際建成的。塔的底座是一間紀念館,裡面放著兩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名錄。其中有邱少雲、楊根思、黃繼光、毛岸英等熟悉的名字。塔下的浮雕表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的場面。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烈們獻了鮮花,並翻閱了志願軍先烈名錄,仿佛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圖文作者:王劍平

金日成廣場是平壤的中央廣場。它是朝鮮舉行慶典、集會、政治文化活動、閱兵儀式的場所,也是朝鮮人民心中的聖地。金日成廣場建於1954年8月,廣場面積達75000平方米,地面全部由花崗岩鋪成。廣場以金日成銅像為中心,兩側是紅旗下的群像雕塑,後面是朝鮮革命博物館,南北分別是主體思想塔和朝鮮人民大學習堂,朝鮮國立中央歷史博物館,朝鮮國立美術博物館等建築。

與我國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相比,金日成廣場的面積小了許多。但在電視中觀看朝鮮閱兵式時,它卻顯得非常寬廣。順便說一句,我到過的莫斯科紅場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此。

主體思想塔位於平壤市市中心的大同江畔,與金日成廣場隔江相望。它是為祝賀金日成七十壽辰而建的,塔及其周圍附屬建築占地總面積15萬平方米。1982年4月15日竣工揭幕。主體思想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頂火炬組成。塔身由經過研磨的白色花崗石砌成,前後左右合計七十節,象徵金日成七十壽辰。塔身表面面積6600平方米,砌石25550塊,象徵七十年的總數。塔身上半部前後各嵌有“主體”二個大字。塔頂火炬高20米,下有一直徑8米的託盤,重46噸,夜間火炬可以點亮。長15米的獻詩碑,背後有拱形石門,內部壁面由各國贈送的石料組成。塔基左右兩面是石雕花籃飾物。塔前有高30米,重33噸的一組塑像,塑有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份子三人立像,高舉錘子、鐮刀和毛筆作前進狀。

可惜我們只能在金日成廣場這邊的江畔眺望主體思想塔,而沒有安排去參觀它。不過,徜徉在江水清澈、流動平緩的大同江畔,望著藍天白雲,以及遠處的橋樑和城市建築,還有近處的華燈、遊輪和三三兩兩的休閒人群,使人不禁心曠神怡,沉浸在和平生活的氣氛中,忘卻了實際上身處在一個隨時可能被推入戰爭的國度。

在朝鮮為國捐軀的軍人是受尊崇的。一次行車時,我們看見了一處正在修繕的軍人烈士紀念碑,以及一隊女軍人攜帶勞動工具和石材去參加修建的感人場景。遠遠望去,軍人墓地的建築頗具藝術氣質,是休閒觀光的好去處,體現出西方墓地文化的特點。結合城市中的其他建築來看,我認為平壤雖然是一個東亞城市,但卻有著明顯的歐式城市風格。

當然,我們更忘不了那些為了“保家衛國”和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們。導遊帶領我們拜謁了位於平壤市中心的山丘上的朝中友誼塔。它是朝鮮人民為了銘記志願軍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建立的豐功偉績,於1959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9周年之際建成的。塔的底座是一間紀念館,裡面放著兩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名錄。其中有邱少雲、楊根思、黃繼光、毛岸英等熟悉的名字。塔下的浮雕表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的場面。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烈們獻了鮮花,並翻閱了志願軍先烈名錄,仿佛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圖文作者:王劍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