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前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見習記者 何洪帥

核心提示|“小天才”“認字大王”“13歲上大學”的事例不斷傳播, 刺激了家長們對於孩子未來教育的擔憂和恐慌, 為了使孩子超越同齡小朋友, 贏在起跑線, “超前教育”的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家庭教育中。

在孩子還不到學習年齡, 就被強迫學習知識時, 孩子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真的會對未來的學習成績有幫助嗎?記者走訪了鄭州市的一些家長和教育專家, 聽一聽家長和專家怎麼說。

事件

4只小鳥+6只小鳥≠4個橘子+6個橘子

“剛剛教會你4只小鳥加6只小鳥等於10只小鳥,

現在問你4個橘子加6個橘子你竟然不知道等於幾!”面對媽媽劉女士的質問, 三歲的琪琪委屈地哭了。

家住鄭州市二七區的劉女士現在非常苦惱:“為了使孩子在以後上學時更輕鬆, 比其他孩子學的知識更多一點, 每週會抽出四個晚上的時間, 由我和孩子爸爸輪流給孩子教數學和認漢字。 上周, 我剛剛教會孩子4只小鳥加6只小鳥等於10只小鳥, 可這星期把小鳥換成橘子, 再問孩子等於幾, 孩子竟然答不上來了。 ”

同樣出現孩子教育問題的還有王先生。

王先生的孩子今年7歲, 在某小學讀一年級。 王先生說:“孩子班主任給我打電話說, 孩子上課期間不好好聽課, 還經常搞小動作。 ”等孩子放學回家後, 王先生認真地和孩子進行了交流。

“孩子說, 上課講的知識在學前班都已經學過, 再聽一遍感覺沒意思, 思想就開小差了。 ”王先生說。

據王先生介紹, 為了使孩子能在學習起步階段領先其他小朋友, 在孩子3歲時就開始報輔導班學數學, 4歲學寫字, 5歲學英語, 在幼稚園升小學前的暑假, 還報名參加了一個課外輔導班, 突擊學習小學知識。

原因

孩子只是記住了故事, 並沒有學會數學

在家庭教育中出現的這些問題,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河南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導師王教授說:“琪琪的媽媽劉女士所進行的教育, 實質上是一種超前教育, 她的‘失敗’意味著什麼?是琪琪太笨嗎?不, 是因為年紀那麼小的琪琪還不能掌握我們成人覺得那麼容易的數學概念,

當媽媽讓她學習有關小鳥的算術時, 她只是靠記憶像聽故事一樣記住了一個事實, 而不是真正學會了數學!”

王教授介紹, 3歲之前的孩子, 其大多數能力的發展處於人一生中發展最快的敏感期, 父母給的刺激越適當, 孩子相應能力的挖掘就越多。 但是在這個大腦細胞還在繼續生長的階段, 若父母急切地想將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灌輸到孩子腦子裡, 反而會對孩子將來吸收知識形成障礙。

王教授說:“過早地學習課堂內容, 對於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知識有一定幫助。 但是, 課外輔導班的講解還不是全面、深入的講解, 一些孩子只是聽了一些淺顯的道理, 並沒有深刻領會。 但是課前輔導班的學習, 會使一些孩子錯誤地認為學校老師講的知識都已經掌握,

聽課的效率就會下降, 這樣會對孩子長期的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

現象

超前教育引起孩子“消化不良”

“當家長對於孩子的未來教育充滿擔憂和恐慌時, 家長會更多地選擇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 ”鄭州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孫老師說, “超前教育就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 最近幾年, 不斷出現‘小天才’‘認字大王’以及13歲就上大學的事例。 超前教育越來越盛行, 很多孩子從小的時候, 就提前學習很多年齡較大孩子的知識。 等到上學時, 相對於沒學過的孩子懂得更多, 學得更快了。 當這些孩子的情況被傳遞給其他家長時, 家長們為了自己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也會主動加入到超前教育的隊伍中。

“我每週要上5個輔導班, 累死了!”7歲的丫丫(化名)對大河報記者說, 她上幼稚園的時候, 爸爸媽媽就給她報了3個興趣班:舞蹈、繪畫和語言。 去年秋季, 丫丫正式成為一年級小學生。 父母不僅沒有為她“減負”, 反而繼續“加碼”, 在以往3個興趣班的基礎上, 又給她報了英語和數學兩個補習班。 “一到週末, 我比平時上學還要忙, 連玩的時間都沒有, 煩死了!”丫丫撇撇嘴說。

據金水區某小學一年級王老師介紹:“我們班學生幾乎報的都有課外輔導班, 有的學生在三歲時就開始報舞蹈、鋼琴、美術這些培訓班, 這些小朋友在幼稚園時期就開始背負各種壓力, 升入小學之後學習的熱情就沒有那麼高。 ”

影響

打亂孩子成長次序影響孩子未來發展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超前教育究竟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王教授說:“將超前于孩子發展過程的知識技能,強加于還沒有完全做好能力上準備的孩子,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據研究發現,兒童的許多能力是在成長中的某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的,過早地將兒童還不具備該能力的知識強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

“一些家長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速讓孩子接受知識,事實上卻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王教授說,“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當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學了幾首兒歌,會寫了幾個字,學了多少算術題的時候,他們便忽略了孩子和夥伴玩得是否融洽,在遊戲過程中有沒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漸只關心那些大人們為他們安排的任務,少了探索的興趣,少了尋找問題和答案的動力。這些父母與孩子都逐漸遠離和忽視的東西,與知識本身相比,對成長卻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對於超前教育中的教育方式,王教授說:“有些超前教育中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時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將會影響其以後的學習。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夠掌握母語以外的語言,殊不知,由於教育本身在語言教育內容和方式上的問題,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卻將第二語言教育中許多不良的語音也一併吸收了進來,而且這種負面的影響比他們學到幾個單詞的正面影響大得多,等到上學後真正開始學習外語時,啟蒙語音的不準確會使他們無法和其他孩子一樣正確地按照音標朗讀。”

觀點

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孩子才能快樂成長

針對幼兒超前教育的現象,教育部早已關注並發佈檔進行遏制。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指南》中明確提出,5~6歲學齡前兒童,“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即可。

家長馮先生說:“現在幼稚園的孩子學小學知識,小學孩子學初中的,初中孩子學高中甚至大學的,超前教育現象嚴重,作為家長,我認為保持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提前去學習的,另外,有些知識提前學簡直是一種飲鴆止渴,家長做到不焦慮、不攀比就好,多讓孩子閱讀,我堅信閱讀的孩子才會後勁十足。”

對於學習,有的家長也認為相比重視孩子的入學能力有多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上。鄭州家長李女士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死記硬背的知識終究不能內化於心。學習不是一時的,人生更是長跑,只有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學得會,會學習,發展更長遠。”

對於家庭教育,王教授說:“是否能學好某種知識在於學習者本身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如,一個邏輯推理能力不強的人,不管你怎麼說,他都無法在腦中進行一遍三角函數的推算;一個對色彩感覺不敏感的人,無論怎麼樣都無法創造出色彩和諧的畫面。而這些能力來源於何處呢?不在於成長後的教學,而在於人之初能力的培養。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環境裡接觸他們喜愛的玩具、花花草草,讓他們為以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知識打好基礎,這是一種似乎還看不到成果,卻實際上是比成果更為重要的基石,就像沒有好的視力,我們無法看清楚遠處的景色;沒有好的聽力,我們無法聽清優美的樂曲一樣。”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超前教育究竟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王教授說:“將超前于孩子發展過程的知識技能,強加于還沒有完全做好能力上準備的孩子,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據研究發現,兒童的許多能力是在成長中的某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的,過早地將兒童還不具備該能力的知識強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

“一些家長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速讓孩子接受知識,事實上卻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王教授說,“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當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學了幾首兒歌,會寫了幾個字,學了多少算術題的時候,他們便忽略了孩子和夥伴玩得是否融洽,在遊戲過程中有沒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漸只關心那些大人們為他們安排的任務,少了探索的興趣,少了尋找問題和答案的動力。這些父母與孩子都逐漸遠離和忽視的東西,與知識本身相比,對成長卻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對於超前教育中的教育方式,王教授說:“有些超前教育中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時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將會影響其以後的學習。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夠掌握母語以外的語言,殊不知,由於教育本身在語言教育內容和方式上的問題,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卻將第二語言教育中許多不良的語音也一併吸收了進來,而且這種負面的影響比他們學到幾個單詞的正面影響大得多,等到上學後真正開始學習外語時,啟蒙語音的不準確會使他們無法和其他孩子一樣正確地按照音標朗讀。”

觀點

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孩子才能快樂成長

針對幼兒超前教育的現象,教育部早已關注並發佈檔進行遏制。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指南》中明確提出,5~6歲學齡前兒童,“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即可。

家長馮先生說:“現在幼稚園的孩子學小學知識,小學孩子學初中的,初中孩子學高中甚至大學的,超前教育現象嚴重,作為家長,我認為保持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提前去學習的,另外,有些知識提前學簡直是一種飲鴆止渴,家長做到不焦慮、不攀比就好,多讓孩子閱讀,我堅信閱讀的孩子才會後勁十足。”

對於學習,有的家長也認為相比重視孩子的入學能力有多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上。鄭州家長李女士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死記硬背的知識終究不能內化於心。學習不是一時的,人生更是長跑,只有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學得會,會學習,發展更長遠。”

對於家庭教育,王教授說:“是否能學好某種知識在於學習者本身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如,一個邏輯推理能力不強的人,不管你怎麼說,他都無法在腦中進行一遍三角函數的推算;一個對色彩感覺不敏感的人,無論怎麼樣都無法創造出色彩和諧的畫面。而這些能力來源於何處呢?不在於成長後的教學,而在於人之初能力的培養。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環境裡接觸他們喜愛的玩具、花花草草,讓他們為以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知識打好基礎,這是一種似乎還看不到成果,卻實際上是比成果更為重要的基石,就像沒有好的視力,我們無法看清楚遠處的景色;沒有好的聽力,我們無法聽清優美的樂曲一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