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智慧城市發展已成全球趨勢 機遇與挑戰並存

智慧城市發展已是全球趨勢, 並逐漸演化為國際創新技術應用場域, 如臺北及巴塞隆納每年舉辦的智慧城市展, 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科技廠商與政府官員共同參與,

成為企業尋找商機、城市分享需求與作法的平臺, 展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國際交流。

綜觀近年各國創新之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 顯示對於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虛擬/擴增實境及金融科技等應用與日俱增, 成為每年智慧城市大型展會的亮點。

以物聯網為例, 車聯網訊息平臺及服務新創公司Tantalum, 有鑑於英國倫敦每年因氮氧化物廢氣造成近6,000人死亡, 且影響許多孩童呼吸道健康, 在政府資助下, 與倫敦帝國學院共同開發名為AIR.CAR的車輛廢氣排放計算系統。 透過在1,000台車輛裝設空氣品質感測器, 使地方監管單位可依據氮氧化物含量即時資訊, 動態調整道路收費, 不但能監控交通污染、節省燃油能耗,

並且可利用廢氣計算的資訊, 讓駕駛者理解其對環境產生的實際影響, 進一步達到改善駕駛行為的功效。

另一方面, 智慧路燈亦是物聯網於城市中的重點應用場域, 多數國家在規畫智慧城市時, 因智慧路燈具備通電、聯網、廣布的特性, 均將智慧路燈視為萬物聯網的必要基礎建設, 可以進行的加值應用更充滿無限想像。 現有各國智慧路燈常見功能, 除了LED節能燈控、無線通訊基地台、CCTV及數位顯示螢幕, 而部分智慧路燈亦配合其建置環境衍伸出獨特應用。

如美國聖地牙哥市即透過與AT&T、通用電器合作, 導入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for Cities系統共3,000盞智慧路燈, 且均裝設感測器、麥克風並具備影像辨識功能, 可將如車位資訊、環境資訊、車流等交通狀況及其他相關資料,

即時傳輸至雲端平臺分析。 且藉由節能系統為城市省下每年約240萬美元電費, 另一方面, 由於美國持槍犯罪頻率較高, 聖地牙哥路燈亦導入槍聲偵測功能, 使犯罪因應更為快速、精確。

在大資料及人工智慧方面, 在阿根廷蒂格雷營運中心與NEC合作, 在約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裝設約1,000個攝影機, 進行監控、警力派遣、環境監測(水位偵測)、防恐慌、交通管理(交通狀況預測)及市民參與等應用, 藉由人工智慧, 營運中心可即時辨識人、車、物等影像, 並計算監視區域內的人數及擁擠程度, 若遇特殊事件, 其辨識系統可進行時空交叉分析, 針對鎖定物件跨時間、跨空間比對, 追蹤其行為及出沒地點。 此外,

市民亦可透過APP將城市各處資訊即時上傳, 並藉由推特或臉書上標籤ElTiger, 營運中心即可收到訊息;因阿根廷的家暴事件頻繁, 此功能也逐漸應用於家暴事件通報。

在AR與VR方面, 新加坡於2016年9月成立資通訊媒體發展管理局(IMDA), 並將VR發展與應用列為重點項目。 其中, 臨床醫學亦成為VR實驗場域, IMDA與軟體公司Side Effects及3D動畫平臺Houdini合作, 藉由VR模擬手術環境, 讓醫學院學生得以演練手術過程累積經驗, 加快進入實際操刀的準備。

在金融科技方面, 雖然目前各國已大力推動數位支付, 但多數國家現金使用仍為交易主流, 故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Contactless Cash服務, 將ATM系統結合NFC技術, 提供Android用戶以手機感應, 配合APP輸入金額及密碼即可取現, 免除民眾只能用提款卡與機器操作的限制,

不但加快ATM取款便利性, 亦可降低提款卡遺失風險。

國際上各城市在推動智慧城市計畫時, 注重的專案雖有所差異, 但大多會朝向智慧政府、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健康與醫療、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交通、智慧建築、智慧觀光等領域發展。

智慧政府為各城市推動智慧城市時的基礎專案, 多從電子政府出發, 進而延伸到其他各類型的市政服務, 交通、醫療、住宅、能源等具公共服務性質的垂直應用, 也成為各城市在推動智慧城市時不可避免的項目, 尤其交通、能源、環保為重複率最高的項目, 顯現各城市政府因地方需求及發展特色不同, 但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 仍是全球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外, 愈來愈多城市政府透過資通訊科技力量推動智慧政府、增進政府效率,而隨著人口結構改變,健康與醫療也逐漸變成許多城市政府對市民不可避免的責任。

目前除臺北市採用專案辦公室作為媒合平臺外,其他縣市政府亦逐漸規畫專門單位推動智慧城市業務,面對愈趨普遍的Bottom-Up模式,企業可善加利用提案管道,有別於過往被動式參與政府計畫,而是主動提出方案解決城市問題,縮短創新科技應用於公領域的時程,並促使政府藉由各類型的實驗計畫中,持續維持創新思維。

此外,臺灣因資訊發達之故,民眾常比較城市間的服務差異,城市管理者面對跨區競爭頗有壓力,一旦有好的解決方案出現,其他縣市亦會迅速複製,也因此,業者可先鎖定國內指標性場域作為初步試點,打造成功案例提升公部門接受度,進一步擴散至六都及全台,而相關成功經驗亦可透過國際城市交流管道,成為海外輸出商機的跳板。

愈來愈多城市政府透過資通訊科技力量推動智慧政府、增進政府效率,而隨著人口結構改變,健康與醫療也逐漸變成許多城市政府對市民不可避免的責任。

目前除臺北市採用專案辦公室作為媒合平臺外,其他縣市政府亦逐漸規畫專門單位推動智慧城市業務,面對愈趨普遍的Bottom-Up模式,企業可善加利用提案管道,有別於過往被動式參與政府計畫,而是主動提出方案解決城市問題,縮短創新科技應用於公領域的時程,並促使政府藉由各類型的實驗計畫中,持續維持創新思維。

此外,臺灣因資訊發達之故,民眾常比較城市間的服務差異,城市管理者面對跨區競爭頗有壓力,一旦有好的解決方案出現,其他縣市亦會迅速複製,也因此,業者可先鎖定國內指標性場域作為初步試點,打造成功案例提升公部門接受度,進一步擴散至六都及全台,而相關成功經驗亦可透過國際城市交流管道,成為海外輸出商機的跳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