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痛心!當兒科醫生都病倒了,中國人開始吞下醫鬧的苦果

每個病人都希望自己的醫生是華佗再世

而諷刺的是

華佗是第一個被醫鬧殺死的醫生

2018年1月

一場全球肆虐的流感

讓中國各個醫院裡擠滿了患者

然而

醫生們卻紛紛累倒病倒

中國, 可能是世界上醫患關係最糟糕的國家之一。

而“之一”兩個字, 在不久的將來, 也會被順理成章地拿掉。

古有曹操不顧勸阻執意殺死名醫華佗, 卻在自己兒子重病臨危時自食其果, 哭道“悔不當殺那華佗”。

而如今2018年的第一場流感, 再次讓我們嘗到了長久以來因為醫鬧所帶來的苦果。

每年學醫的大學生越來越少, 因為擔心醫鬧和收入不高, 醫療行業正面臨嚴重的“缺乏新鮮血液”。

一場流感, 就讓我們醫療力量的不足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

但這個問題的根源, 是長久以來社會對醫生群體的誤解和苛責。

兒科是在這場流感戰爭中第一個“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個醫院兒科平均要排隊4小時;

深圳某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 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三倍, 不少醫生帶病堅持;

天津某三甲醫院甚至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大批家長在門口抱著孩子抱怨, “看病怎麼這麼難。 ”

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景象?因為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 而且正在越來越少。

醫鬧說:殺死那個醫生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 一句話:被“熊家長”和“醫鬧們”逼的。

中國人就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惡習, 那就是以“鬧”取勝, 人們把“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

認為只有病人“鬧”了醫生才會好好治病, 只要旅客“鬧了”高鐵就會停下來等人, 這群人深信:四海之內皆我媽。

每個病人都希望自己的醫生是華佗再世, 而諷刺的是, 華佗是第一個被醫鬧殺死的醫生。

根據《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的資料, 截止2018年1月9日,

中國有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 其中經歷過語言暴力的占51%, 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都要發生27起暴力傷醫事件。

在兒科, 這種現象尤甚。

在兒科, 是打針都有可能遭受醫療暴力的。 一針不見血護士就有可能挨打挨駡, 更別說那些對病兒直接負責的兒科醫生了, 挨打挨駡甚至已經成為了正常現象,每個醫生都要時刻做好被患兒家屬打罵的準備。

“我就這一個孩子!”

“孩子生病我們當然著急,你就不能忍忍嗎?”

“我兒子有個萬一好歹你也別想好過!”

“這都治不好,你配當醫生嗎?”

“你沒吃飯,關我屁事?”

2015年,一名上海的兒科醫生就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條心酸的朋友圈。

上面這位醫生只是被罵還算好的,還有醫生被病患家屬逼著“下跪道歉”,部分醫生甚至他們的家人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脅。

2016年10月3日,萊鋼醫院35歲的青年醫生李寶華在值了一夜的班後被一名患兒父親砍死。

事發當天,李寶華先是在值班室被砍,隨後跑到護士站後未能獲救,又被拽到辦公室被砍死。

李寶華當時身中15刀,頭部12刀。在砍完人後,行兇者甚至一度阻止醫院搶救李寶華。

而李寶華被殺的原因,是因為行兇者的孩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患兒病逝後,患兒父親將兒子的死亡歸咎到了李寶華的身上,因而將這名年輕的兒科醫生一刀一刀砍死。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兒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陽縣人民醫院,下午病情急劇惡化搶救無效死亡。家屬集結數十人打砸醫院兒科病房,辱駡醫務人員,並毆打一名懷孕六個月的護士,打人者邊打邊罵,“我的孩子沒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7年10月30日,一名新生兒在搶救31小時死亡後,患兒家屬拒絕屍體解剖,一口咬定是醫院注射疫苗致死,索要120萬元賠償,將屍體停在兒科病房,持刀追砍醫務人員,將兒科科室打砸,將電腦等辦公設備全部砸毀。

不僅醫生無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連自己的至親骨肉都無法保全。

2016年6月13日,湖南益陽岳家橋衛生院一位醫護人員的孩子被患者砍傷,而這位孩子僅僅十歲。

兇手在醫院記恨上這名醫生後,尾隨該醫生的孩子上學放學,並在孩子上學途中持刀連捅孩子13刀。

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無數兒科醫生都曾經遭受過病人家屬的“死亡威脅”,甚至連帶著醫生家屬都要小心翼翼。

這群兒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日夜不休的在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可諷刺的是,他們連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孩子的生命都保護不了。

就像有句話說的一樣,在外科看病,你要面對的是一個大人。而在兒科看病,你要面對的是一個兒童和一群大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不光病人家屬不把他們當作一個人對待,甚至社會看待他們的眼光都是異樣的。在層出不窮的醫鬧事件背後,有大批的網路暴民在大聲叫好。

2011年哈爾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浩被兇手殺死之後,某網站做了調查,六千名參與調查者之中,有四千人對這件事表示高興。縱覽醫鬧新聞下面的評論,各種評論也是冷漠到令人心寒。

沒人尊重他們,沒人關心他們。那些不該他們承擔的風險,這個社會在逼著他們承擔,醫生已經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

正在逐漸消失的兒科醫生

在中國,兒科醫生是一個極其吃力不討好的職業,以至於它正在逐漸消亡。

根據2017年5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而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才僅為10萬人左右。

要知道中國0-14歲兒童目前有2.6億,這10萬兒科醫生要服務2.6億兒童,平均一名醫生要服務2000名兒童。

而這個缺口在目前並沒有被填補上,反而正在不斷擴大。

因為現在的年輕醫學生,寧願去內科、婦科,也不願來兒科做醫生,在醫學生中流傳著一個順口溜,“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每年中國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不僅新增醫生人數少,本身已經是兒科醫生的人也在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據調查,34%的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畫,23%的兒科醫生不確定。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更高,達到了41%。

或許有人認為,兒科醫生雖然面對的是“醫鬧”這樣的高風險,但對應的,他們的收入也高於平均。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僅為他們的四分之三。

36%的兒科醫生稅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24%。

美國醫生每天看30個流感病人,上一周白班,再拿著一周的休假和近12萬美金的月薪,還抱怨累;中國的醫生一個上午就要看50個孩子,一天下來要看上百個,拿著2500塊的月薪,操著12萬美金的心。

錢少,事兒多,還有生命危險。

和許多科系不同,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在這個行當,很多時候認真和耐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孩子和成人不一樣。

孩子生病時,沒辦法準確的表述自己,也形容不好哪裡難受;而陪同孩子的家長則是關心則亂,除了催促他再給孩子多看一下之外,並沒法回答一些關鍵性問題。

像有的家長工作忙,並不知道小朋友班上是不是有人感冒,也不知道小朋友晚上到底吃了什麼,甚至還有不少給小朋友亂吃藥的。

是的,當自家孩子生病時,再有基本常識的人也會亂了陣腳;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都不瞭解流感的基本預防和護理;再加上小朋友免疫系統弱,很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

家長只看到了自家那一個生病的孩子,可醫生每天眼中有上百個生病的孩子。

流感爆發,中國大部分醫院的兒科都陷入癱瘓,不是因為病兒太多,而是因為醫生嚴重不足。所以患者至少要排三四個小時的隊,於是他們怨聲載道地在醫院門口怒駡,“看個病怎麼這麼難!醫生都是幹嘛吃的。”

可能在長時間的等待後又會催生出更多的醫鬧事件,更多的醫生選擇離開,醫療資源更加不足,然後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再過十年,可能就是我們抱著我們自己的孩子在醫院門口大喊,“為什麼沒有醫生給我的孩子治病?”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無辜的。我們現在的冷漠,未來是否都會還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輩身上?

“提高工資、增加人手都不能解決醫患問題,關鍵還是信任!”

“六歲那年,我差點因為感冒休克死。”

最後這個故事不是關於別人,說的就是小編自己。

90年代初,醫患關係還沒有現在這麼緊張,兒科還沒合併到臨床醫學,醫生比現在夠用。

像我們家那種三線小城市也沒幾個大醫院,平時小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基本都是就近解決。

和很多小朋友一樣,我小時候也是個弱雞,每年流感都能中標。

因為我很容易感冒,6歲那年的感冒和往常一樣,奶奶也沒想著非要帶我去大醫院打針,就和往常一樣去了附近的醫院。

不知道我是藥物過敏,還是當時的點滴裡有雜質。

原本我還在嘰嘰喳喳的和奶奶說話,突然整個人變得安靜了起來,接著就開始抽搐,沒抽多久就休克了。

當時正趕上午飯時間,輸液室裡也沒幾個人。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奶奶只能抱著我滿醫院的找大夫。

最後,當然是找到了,不然我今天也不能在這碼字。

多謝一個老醫生,他給我腳上紮了一針,硬是把我從休克狀態給紮醒了。

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導致了我們家到現在都拒絕去小醫院看病。

講了這些個故事,也並沒指望所有人能立馬扭轉自己的觀點。就像是小編奶奶,她看了這篇文章,依舊會堅持去大醫院看病。

很多人有和小編一樣經歷過信任危機。我們知道,現在家裡孩子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命。可這些醫生護士曾經也都是孩子啊,在家裡也是他們父母的命。

我們也知道,每個工作都不容易,兒科醫生也一樣。可問題是不少人get不到兒科的難處,也不知道給一個不能言語、只會大哭的孩子診斷起來有多難。

兩個醫生帶病堅持工作,為了不耽誤手術,只能利用自己的間歇時間掛水

如果因為一個醫生的態度不好,就去給整個行業的醫生下定論,未免有些一葉蔽目。

信任的坍塌,只需要一秒;而重建起來,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下次,當你再碰到看起來很年輕沒什麼經驗的醫生時,希望你能帶著平和的心、給予他們最大的信任。

也許只是一個微笑。

也許只是一次耐心的等待。

可就是這些點點滴滴,也許可以幫我們重新修好昔日坍塌了信任大橋。

挨打挨駡甚至已經成為了正常現象,每個醫生都要時刻做好被患兒家屬打罵的準備。

“我就這一個孩子!”

“孩子生病我們當然著急,你就不能忍忍嗎?”

“我兒子有個萬一好歹你也別想好過!”

“這都治不好,你配當醫生嗎?”

“你沒吃飯,關我屁事?”

2015年,一名上海的兒科醫生就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條心酸的朋友圈。

上面這位醫生只是被罵還算好的,還有醫生被病患家屬逼著“下跪道歉”,部分醫生甚至他們的家人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脅。

2016年10月3日,萊鋼醫院35歲的青年醫生李寶華在值了一夜的班後被一名患兒父親砍死。

事發當天,李寶華先是在值班室被砍,隨後跑到護士站後未能獲救,又被拽到辦公室被砍死。

李寶華當時身中15刀,頭部12刀。在砍完人後,行兇者甚至一度阻止醫院搶救李寶華。

而李寶華被殺的原因,是因為行兇者的孩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患兒病逝後,患兒父親將兒子的死亡歸咎到了李寶華的身上,因而將這名年輕的兒科醫生一刀一刀砍死。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兒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陽縣人民醫院,下午病情急劇惡化搶救無效死亡。家屬集結數十人打砸醫院兒科病房,辱駡醫務人員,並毆打一名懷孕六個月的護士,打人者邊打邊罵,“我的孩子沒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7年10月30日,一名新生兒在搶救31小時死亡後,患兒家屬拒絕屍體解剖,一口咬定是醫院注射疫苗致死,索要120萬元賠償,將屍體停在兒科病房,持刀追砍醫務人員,將兒科科室打砸,將電腦等辦公設備全部砸毀。

不僅醫生無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連自己的至親骨肉都無法保全。

2016年6月13日,湖南益陽岳家橋衛生院一位醫護人員的孩子被患者砍傷,而這位孩子僅僅十歲。

兇手在醫院記恨上這名醫生後,尾隨該醫生的孩子上學放學,並在孩子上學途中持刀連捅孩子13刀。

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無數兒科醫生都曾經遭受過病人家屬的“死亡威脅”,甚至連帶著醫生家屬都要小心翼翼。

這群兒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日夜不休的在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可諷刺的是,他們連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孩子的生命都保護不了。

就像有句話說的一樣,在外科看病,你要面對的是一個大人。而在兒科看病,你要面對的是一個兒童和一群大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不光病人家屬不把他們當作一個人對待,甚至社會看待他們的眼光都是異樣的。在層出不窮的醫鬧事件背後,有大批的網路暴民在大聲叫好。

2011年哈爾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浩被兇手殺死之後,某網站做了調查,六千名參與調查者之中,有四千人對這件事表示高興。縱覽醫鬧新聞下面的評論,各種評論也是冷漠到令人心寒。

沒人尊重他們,沒人關心他們。那些不該他們承擔的風險,這個社會在逼著他們承擔,醫生已經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

正在逐漸消失的兒科醫生

在中國,兒科醫生是一個極其吃力不討好的職業,以至於它正在逐漸消亡。

根據2017年5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而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才僅為10萬人左右。

要知道中國0-14歲兒童目前有2.6億,這10萬兒科醫生要服務2.6億兒童,平均一名醫生要服務2000名兒童。

而這個缺口在目前並沒有被填補上,反而正在不斷擴大。

因為現在的年輕醫學生,寧願去內科、婦科,也不願來兒科做醫生,在醫學生中流傳著一個順口溜,“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每年中國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不僅新增醫生人數少,本身已經是兒科醫生的人也在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據調查,34%的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畫,23%的兒科醫生不確定。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更高,達到了41%。

或許有人認為,兒科醫生雖然面對的是“醫鬧”這樣的高風險,但對應的,他們的收入也高於平均。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僅為他們的四分之三。

36%的兒科醫生稅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24%。

美國醫生每天看30個流感病人,上一周白班,再拿著一周的休假和近12萬美金的月薪,還抱怨累;中國的醫生一個上午就要看50個孩子,一天下來要看上百個,拿著2500塊的月薪,操著12萬美金的心。

錢少,事兒多,還有生命危險。

和許多科系不同,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在這個行當,很多時候認真和耐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孩子和成人不一樣。

孩子生病時,沒辦法準確的表述自己,也形容不好哪裡難受;而陪同孩子的家長則是關心則亂,除了催促他再給孩子多看一下之外,並沒法回答一些關鍵性問題。

像有的家長工作忙,並不知道小朋友班上是不是有人感冒,也不知道小朋友晚上到底吃了什麼,甚至還有不少給小朋友亂吃藥的。

是的,當自家孩子生病時,再有基本常識的人也會亂了陣腳;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都不瞭解流感的基本預防和護理;再加上小朋友免疫系統弱,很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

家長只看到了自家那一個生病的孩子,可醫生每天眼中有上百個生病的孩子。

流感爆發,中國大部分醫院的兒科都陷入癱瘓,不是因為病兒太多,而是因為醫生嚴重不足。所以患者至少要排三四個小時的隊,於是他們怨聲載道地在醫院門口怒駡,“看個病怎麼這麼難!醫生都是幹嘛吃的。”

可能在長時間的等待後又會催生出更多的醫鬧事件,更多的醫生選擇離開,醫療資源更加不足,然後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再過十年,可能就是我們抱著我們自己的孩子在醫院門口大喊,“為什麼沒有醫生給我的孩子治病?”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無辜的。我們現在的冷漠,未來是否都會還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輩身上?

“提高工資、增加人手都不能解決醫患問題,關鍵還是信任!”

“六歲那年,我差點因為感冒休克死。”

最後這個故事不是關於別人,說的就是小編自己。

90年代初,醫患關係還沒有現在這麼緊張,兒科還沒合併到臨床醫學,醫生比現在夠用。

像我們家那種三線小城市也沒幾個大醫院,平時小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基本都是就近解決。

和很多小朋友一樣,我小時候也是個弱雞,每年流感都能中標。

因為我很容易感冒,6歲那年的感冒和往常一樣,奶奶也沒想著非要帶我去大醫院打針,就和往常一樣去了附近的醫院。

不知道我是藥物過敏,還是當時的點滴裡有雜質。

原本我還在嘰嘰喳喳的和奶奶說話,突然整個人變得安靜了起來,接著就開始抽搐,沒抽多久就休克了。

當時正趕上午飯時間,輸液室裡也沒幾個人。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奶奶只能抱著我滿醫院的找大夫。

最後,當然是找到了,不然我今天也不能在這碼字。

多謝一個老醫生,他給我腳上紮了一針,硬是把我從休克狀態給紮醒了。

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導致了我們家到現在都拒絕去小醫院看病。

講了這些個故事,也並沒指望所有人能立馬扭轉自己的觀點。就像是小編奶奶,她看了這篇文章,依舊會堅持去大醫院看病。

很多人有和小編一樣經歷過信任危機。我們知道,現在家裡孩子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命。可這些醫生護士曾經也都是孩子啊,在家裡也是他們父母的命。

我們也知道,每個工作都不容易,兒科醫生也一樣。可問題是不少人get不到兒科的難處,也不知道給一個不能言語、只會大哭的孩子診斷起來有多難。

兩個醫生帶病堅持工作,為了不耽誤手術,只能利用自己的間歇時間掛水

如果因為一個醫生的態度不好,就去給整個行業的醫生下定論,未免有些一葉蔽目。

信任的坍塌,只需要一秒;而重建起來,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下次,當你再碰到看起來很年輕沒什麼經驗的醫生時,希望你能帶著平和的心、給予他們最大的信任。

也許只是一個微笑。

也許只是一次耐心的等待。

可就是這些點點滴滴,也許可以幫我們重新修好昔日坍塌了信任大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