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2018上海市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前10)

1.復旦大學全國排名4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 簡稱“復旦”, 位於中國上海,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 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 位元列211工程、985工程,

入選雙一流、“珠峰計畫”、“111計畫”、“2011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 為“九校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 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 原名復旦公學,

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 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 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意在自強不息, 寄託當時中國知識份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 學校內遷重慶北碚, 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 復旦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2000年, 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併成新的復旦大學。

2.上海交通大學全國排名6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 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經過121年的不懈努力, 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 十九世紀末, 甲午戰敗, 民族危難。 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 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

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 建校伊始, 學校即堅持“求實學, 務實業”的宗旨, 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 精勤進取, 篤行不倦,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 被譽為“東方MIT”。 抗戰時期, 廣大師生歷盡艱難, 移轉租界, 內遷重慶, 堅持辦學, 不少學生投筆從戎, 浴血沙場。 解放前夕, 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 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新中國成立初期, 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 學校調整出相當一部分優勢專業、師資設備, 支援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 五十年代中期, 學校又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 根據國務院決定, 部分遷往西安, 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 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7月經國務院批准分別獨立建制, 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 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 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 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七十年代, 學校先後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六機部領導, 積極投身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科研,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3.同濟大學全國排名23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後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滬、浙、贛、桂、滇等地,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綜合性大學。

在始於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同濟大學原有的文、法、醫、理、機械、電機、造船、測繪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彙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以後,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4.華東師範大學全國排名28

華東師範大學是由國家舉辦,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成立於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72年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併,改名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1986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成為設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後併入。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佈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範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學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行列,全面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

5.華東理工大學全國排名52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學和震旦學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化工系合併組建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1997年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獲准建設“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是國家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111計畫”入選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設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創新性、綜合類研究型大學之一;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建設,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6.上海大學全國排名55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選國家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922年10月,國共合作曾創建了上海大學,校長為于右任,教務長為瞿秋白。這是一所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學校,1927年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關閉。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復旦大學分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分校、華東師範大學分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校、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基礎上複辦上海大學(簡稱原上海大學)。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學由上海工業大學(成立於1960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於1958年)、原上海大學(成立於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於1959年)合併組建。上海大學的廣大師生立志繼承與發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大學的光榮傳統,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更大的貢獻。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錢偉長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1994年至2010年擔任上海大學校長,他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開創了學校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的新局面,推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新發展。

7.上海財經大學全國排名61

上海財經大學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隨著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建設國立東南大學計畫的實施,商科擴充改組並遷址上海,成立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

1932年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1950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2000年,學校由財政部劃歸教育部領導,現由教育部、財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8.東華大學全國排名69

東華大學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1951年,國家為加速發展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紡織工業,整合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及華東、中南、西南等高校的紡織院系,組建成立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華東紡織工學院,由國家紡織工業部管理。學校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內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5年被批准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1998年轉由國家教育部管理,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

9.上海理工大學全國排名95

上海理工大學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是一所上海市屬重點建設的應用研究型大學。2016年7月,學校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防特色高校。

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百年薪火相傳,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余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

10.上海師範大學全國排名111

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見長並具教師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已進入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

學校創建於1954年,1956年成為本科院校,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畫實施院校。學校排名USNEWS 2018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高校)73位,排名QS 2018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高校)59位。

謝謝關注,如果有好的建議或意見可以在評論區提出

積極投身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科研,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3.同濟大學全國排名23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後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滬、浙、贛、桂、滇等地,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綜合性大學。

在始於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同濟大學原有的文、法、醫、理、機械、電機、造船、測繪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彙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以後,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4.華東師範大學全國排名28

華東師範大學是由國家舉辦,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成立於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72年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併,改名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1986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成為設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後併入。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佈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範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學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行列,全面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

5.華東理工大學全國排名52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學和震旦學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化工系合併組建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1997年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獲准建設“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是國家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111計畫”入選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設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創新性、綜合類研究型大學之一;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建設,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6.上海大學全國排名55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選國家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922年10月,國共合作曾創建了上海大學,校長為于右任,教務長為瞿秋白。這是一所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學校,1927年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關閉。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復旦大學分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分校、華東師範大學分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校、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基礎上複辦上海大學(簡稱原上海大學)。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學由上海工業大學(成立於1960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於1958年)、原上海大學(成立於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於1959年)合併組建。上海大學的廣大師生立志繼承與發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大學的光榮傳統,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更大的貢獻。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錢偉長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1994年至2010年擔任上海大學校長,他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開創了學校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的新局面,推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新發展。

7.上海財經大學全國排名61

上海財經大學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隨著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建設國立東南大學計畫的實施,商科擴充改組並遷址上海,成立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

1932年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1950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2000年,學校由財政部劃歸教育部領導,現由教育部、財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8.東華大學全國排名69

東華大學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1951年,國家為加速發展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紡織工業,整合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及華東、中南、西南等高校的紡織院系,組建成立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華東紡織工學院,由國家紡織工業部管理。學校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內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5年被批准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1998年轉由國家教育部管理,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

9.上海理工大學全國排名95

上海理工大學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是一所上海市屬重點建設的應用研究型大學。2016年7月,學校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防特色高校。

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百年薪火相傳,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余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

10.上海師範大學全國排名111

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見長並具教師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已進入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

學校創建於1954年,1956年成為本科院校,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畫實施院校。學校排名USNEWS 2018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高校)73位,排名QS 2018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高校)59位。

謝謝關注,如果有好的建議或意見可以在評論區提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