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家譜交流——民國《西平縣於氏家譜》序言、世系節選及疑問解欣賞

【編著注】本平臺發佈的所有家譜資料均不做考證, 僅供宗親研究參考, 如有不同看法和記載, 請宗親撰文並提供佐證資料和大家分享, 本平臺第一時間予以推送。 由於歷史原因各支系家譜記載可能因為口傳、轉抄、損毀等原因造成記載出現不準確也是在所難免的, 希望宗親用客觀的態度看待, 切勿攻擊詆毀。

該《西平縣於氏家譜》修於民國三十三前後, 由駐馬店地方誌辦公室2013年重印出版, 轉摘其中序言、世系節選和譜末譯文解部分和宗親分享, 以供研究使用。

一、序言

1、序言一

于氏由晉遷西已五百餘年矣,

散處己六七縣矣, 而合族之情愫翕然, 長幼之秩序井然, 雖有六世祖編纂二十字字派之力, 然亦我於氏族之眾之時性也, 令複續編字派二十字以承先啟後, 但族眾已繁, 更不得不纂修族譜, 便男女有為有守者, 分別列傳以存其事, 令昔登科入官者分別列表以記其名, 所以述前哲裕後昆也, 男女並載、賢愚同等, 所以示平等、昭大同也, 移徙之村莊、殯葬之墳墓、以及生卒之時日、婚嫁之姓氏, 無不兼錄並載以期詳盡;兼成立家族自治會, 訂定家族規則以保世滋大, 此則我族眾竭力繼述之大畧, 深願繼起有人綿此譜以光祖德焉。

十七世孫碩彥敬序

2、序言二

民紀元年春, 族眾倡議創修家譜、建築祠宇于西平城, 時念肆業高等小學校,

亦數參加會議矣。 是年夏, 畢業後遊學申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越五寒暑學業告一段落, 即奔走國家事, 十餘年間而教育、而軍界、而政界、而稅務、而慈善, 事業皇皇然, 未獲一朝居家, 譜事弗遑問及焉。 民念二年秋, 自伊川調署原武縣, 披閱原武縣誌以觀風志, 備有感家譜于餘心然。 時以政務羈絆, 有志未逮, 僅以物質上捐助而又未能褒贊修譜也, 迨民紀三十二年春, 長西平救濟院不數月, 院務稍為清簡, 始獲與族人談族譜事, 僉謂于氏修譜三十餘年尚未脫稿, 今子歸來蓋贊助以成此盛舉乎, 餘大愧之汲汲焉, 從事家譜矣, 顧時即請總纂。 族曾族儒俊公挈譜晉城為之籌欸, 設館專修五閱月, 全部脫稿出以示餘, 並囑以審查,
餘受而閱之, 見其大意微言載在凡例、宗圖、世系, 爽若列眉, 有表、有序、有傳、有案, 體例之完備, 搜羅之宏富, 迥非他族續修家譜簡陋無文者昕可及, 乃歎儒後公非特文學醫學士實為著作才也, 而毅力卓絕之誼更有為人所難能者。 夫吾族自明洪武三四年六、七兩公始祖由晉洪洞縣遷西, 曆有五百餘年之久, 蕃衍有數縣之多, 無舊譜可循, 先祖年遠名諱失傳, 徵文考獻紹述為難, 令儒俊公年逾古稀煞費若心, 自民紀三十四年起至三十三年止, 中間九易寒暑, 滄桑屢變, 波折迭生, 而卒能堅持不懈, 醫世之暇再接再厲, 遊動編纂以成此創舉。 有志者事竟成, 若儒俊公者誠不愧為有志之士矣, 惟是儒俊公家譜全部脫稿, 厥願既酬。 余于民紀三十二年冬祭期,
家族眾公推為族長並屬以印刊事宜, 受命以來自分責無旁貸、夙夜祇懼、兢然黽勉, 從事拾遺補缺審查竣事即輟成, 怢分存兩公, 使後子子孫孫能模範斯譜而續修之, 則歷代之昭穆世系有條不紊, 先祖之嘉言懿行弗能磨滅, 儒俊公創修斯譜永傳不朽, 則金鑒不亦承傳不朽乎!

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世孫金鑒謹志

二、前十世世系節選

1、六公世系

①始祖

德瑞:字輯五, 號兆麟。 謹案:輯五公誥授散秩大臣, 世襲開國公一等忠顯公, 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縣遷西平城東, 洪河河南岸之蓮花池村居焉, 配李氏,誥封一品夫人,生子一,名達,又配王氏無出,葬下坡于村南。

②二世

達:字四聰。謹案:四聰公,誥授中憲大夫,資治少尹,山西漢中府知府,配傅氏、李氏。誥贈恭人,又贈一品夫人,生子二:長宋義,次資。葬下坡于村南。

③三世

宋義:字理和。謹案:理和公,誥授通議大夫,賜進士第,江西通省督糧道兼巡江西、福建等處兵馬、水利。配桂氏、和氏,誥贈淑人,又贈一品夫人。

資:字淳厧。謹案:淳厧公,總督江西兵備糧道兼監察禦史。配毛氏太夫人,生子一,名謙。

④四世

謙:字六吉,號地山。謹案:地山公誥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湖廣長沙府知府,調甘肅涼州府知府,贈光祿大夫。葬坊保小徐莊西頭。配陳氏,誥授恭人,又贈一品夫人,生子一:名宣。

⑤五世

宣:字敷化,號宏宇。謹案:敷化公,誥授經筵講官,太傅黃門大臣稽查,上諭欽奉大書轉本尚書忠毅公,配馮氏,誥贈一品夫人。葬坊保小徐莊西頭。生子一,名守准。

⑥六世

守准:字謹度。謹案:謹度公誥授都察院右都禦史,文淵閣提舉閣事,配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生子一,名耀禹。

⑦七世

耀禹:字龍門。謹案:龍門公誥授簷事文淵閣校理孝義公。配李氏、毛氏、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生子二:長重光,次名燦。

⑧八世

重光:行一,賜進士第,配張氏,贈太夫人,生子名滾成,葬下坡於六公墳內。

燦:字鬥華,行二。謹案:鬥華公誥授□儀大臣,資治少尹,山西平陽府。配劉氏、關氏,贈太恭人。生子一,望海。

文富:行一,生子一,望川。

⑨九世

滾成:誥授朝議大夫,生子一,道海。

望海:字聖贍,行一。謹案:聖贍公誥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湖南長沙府知府。配王氏、劉氏、陳氏,贈太恭人。生子嘉猷。

望川(穀河村):行一,生子一,雙猷。

挽素(九才於):行一,生子一,名純。

⑩十世

嘉猷:字聞遠。謹案:聞遠公誥授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候選同治(知),配邵氏,贈太宜人。生子一,紹祖。

道海:配郭氏、揚氏,生子三:長理民,次振民,三濟民。

雙猷:行一,生子一,名華。

純:行一,生子二:長應名,次應林。

嘉祥(出山寨):行一,生子三:長恒古,次恒震,三恒順。

鶴祥(小徐莊):字瑞九,行一。謹案:瑞九公,舉人,官至府通泮(判),生子一灃。

2、七公世系

①始祖

得智:字居五,庠生,配淩氏,生子三。謹案:得智公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硯雀台遷居河南西平城東上坡於村,即世居焉。

②二世祖

公譲:得智公長子。

彥明:得智公次子。

寬海:得智公三子。

③三世祖

宗禮:邑廩生,系彥明公子。

④四世祖

昇:邑庠生,系宗禮公子。

⑤五世祖

福:省察官,系宗禮公子。

⑥六世祖

守柱:邑庠生,配蔣氏、喬氏,系福公子。

⑦七世祖

時中:邑庠生,配徐氏,系守柱公子。

文中:系守柱公次子。

武中:系守柱公三子。

善中:系守柱公四子。

⑧八世祖

蔣:系時中公次子,生子二:長元祚次顯祚。

錠:庠生,字少川,入府通家,配桂氏、呂氏,系時中長子。

⑨九世祖

元祚

顯祚

應雷:系錠長子,遷居信陽。

應楫:系錠次子。

應昌:系錠三子,字()生,南陽府增廩生員,甯陵縣知事。

應薦:系錠四子。

應宿:字星若,系錠五子。

三、疑問解

民紀元三十三年除夕日,為餘協纂族譜告成之日也,是日也乃有感于餘心曰:值茲日冠侵擾、地方淪陷,民水深火熱之際,卒能使前數百年歷經變亂族譜遺失之,氏族今能避居鄉村遊動編纂成為有族譜之氏族,他日縱子孫有流離失所之難而先代世系自此可永無淩亂之虞矣,覽斯譜者能無感慨之餘有滋快慰乎言,未己適有友人來訪,坐談閱譜未久曰:吾國氏族修譜者多矣,大抵以門別支分世系井然,而於氏以公編敘,且有十八公之說者何也?余曰于氏始祖諱光,世居山西洪洞縣,佐明太祖滅元定天下,官至指揮使,有十八子侄,世以十八公稱之者,蓋封建時代尊稱公子之義也,其他公蕃衍各省不詳,而遷西平者僅六公始祖得瑞、七公始祖得智兩公,分公敘編正與他族門別支分之義相同,無足惑者。又曰:明時大河南北墾田之民多自山西洪洞縣大愧樹徙來,於氏大槐樹之民歟,六、七公同時徙西耶,抑有先後歟?餘曰:考明史洪武間晉氏南徙共二次洪武九年十二月徙山西及真定民墾田鳳陽,二十一年八月徙山凱撒州、潞(安)民墾河南北田,但查鳳陽在今安徽省北部與西平無涉,澤州、潞安兩郡所屬亦無洪洞縣,我於氏六公得瑞祖,明洪武三年六月自洪洞縣遷西,七公得智祖四年春二月由洪洞來省兄,手足親愛不忍遽離,遂家居焉,是於氏六、七公先後遷西,俱在兩次徙民之前,況得瑞官至誥授散秩大臣,襲開國一等忠顕公,亦斷無被徙墾田之理,以此推之是必洪洞縣人煙稠密,于氏自力向外發展,非被徙墾田之民可斷言也。至山西舊籍有言,明洪武間由晉遷豫各族均系洪洞縣大槐樹下住戶,有言非大槐樹聚族,大槐樹為徙民結聚之點,又有洪洞縣大槐樹硯雀台倂言之,但以上所言事涉荒遠均無佐證,殊難臆斷。惟于氏舊籍洪洞縣證之史冊當可確定,縣名既已確定,則以縣為單位可也,而縣屬之大槐樹硯雀台為年遠一種陳跡,自無深辯之價值也。複曰:於氏遷西歷史已知之矣,西平城西南隅有黃坑者,相傳系于黃門私邸,被專制時代摧毀成坑,世人以黃坑稱之,其事然歟否歟?餘曰:考明史,于宣成化二十年舉進士,官至經筵講官、太傅黃門大臣、領文淵閣大學士、總管內務府大臣稽查,上諭:欽奉天書轉本尚書,時宦官馮寶專權,宣公恨不得寢食其皮肉,舉朝無敢議者,宣公獨數陳其過,上雖不聽,寶心益憚,後以疾告歸,及寶敗,朝廷知宣忠直,欲大用,會病卒,由是言之生時本加獄罪,病卒後烏能籍其家,又宣公子守准誥授都察院右都禦史、文淵閣提舉閣事,孫耀禹誥授詹事文淵閣校理,曾孫燦官至朝議大夫、資治少尹、山西平陽府知府,倘宣公果有罪毀宅而子孫又烏潯累官於朝也哉,惟相傳滿清入關後,明某王某太子南奔至西平避匿黃門宅,被清查覺,遂將黃門宅掘毀成坑,此言近是但亦無所依據。陳子衡先生修西平縣誌軼聞篇,內有一殿敘,述黃門宅事援引以備參考特,照錄如下:“西平城西南隅半偃月形,相傳洪河舊經此地,名襆頭灣城,下有水門,置閘司水出入河,漲時閉閘,不納以防浸溢,水落時啟閘徐引入城,經金梁橋下,東流出城出。注濠左溹右洄,風景極其幽雅,一時科名鼎盛,有小洛陽之稱。明弘治間,黃門都給事中于宣因水泛其宅,乃改河由城西南三裡起,截流北趨不復經過襆頭灣,而成下兩水門並予塞斷,金梁橋下無複清流之蕩漾矣,自是西平文風寢哀,科甲亦不及昔日之盛,論者多歸究于洪河遷流之故,豈信然歟。”觀以上黃坑之稱,傳說紛紜,實雖確定仍以疑傳疑,以待再考可也。友人唯唯辭去,余送別紀之以供族眾省覽。

專民國三十三年除夕日六公二十世孫金鑒志

(整理于振華、於君才、海洋雲飛、於之,如有錯漏敬請諒解,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於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注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配李氏,誥封一品夫人,生子一,名達,又配王氏無出,葬下坡于村南。

②二世

達:字四聰。謹案:四聰公,誥授中憲大夫,資治少尹,山西漢中府知府,配傅氏、李氏。誥贈恭人,又贈一品夫人,生子二:長宋義,次資。葬下坡于村南。

③三世

宋義:字理和。謹案:理和公,誥授通議大夫,賜進士第,江西通省督糧道兼巡江西、福建等處兵馬、水利。配桂氏、和氏,誥贈淑人,又贈一品夫人。

資:字淳厧。謹案:淳厧公,總督江西兵備糧道兼監察禦史。配毛氏太夫人,生子一,名謙。

④四世

謙:字六吉,號地山。謹案:地山公誥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湖廣長沙府知府,調甘肅涼州府知府,贈光祿大夫。葬坊保小徐莊西頭。配陳氏,誥授恭人,又贈一品夫人,生子一:名宣。

⑤五世

宣:字敷化,號宏宇。謹案:敷化公,誥授經筵講官,太傅黃門大臣稽查,上諭欽奉大書轉本尚書忠毅公,配馮氏,誥贈一品夫人。葬坊保小徐莊西頭。生子一,名守准。

⑥六世

守准:字謹度。謹案:謹度公誥授都察院右都禦史,文淵閣提舉閣事,配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生子一,名耀禹。

⑦七世

耀禹:字龍門。謹案:龍門公誥授簷事文淵閣校理孝義公。配李氏、毛氏、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生子二:長重光,次名燦。

⑧八世

重光:行一,賜進士第,配張氏,贈太夫人,生子名滾成,葬下坡於六公墳內。

燦:字鬥華,行二。謹案:鬥華公誥授□儀大臣,資治少尹,山西平陽府。配劉氏、關氏,贈太恭人。生子一,望海。

文富:行一,生子一,望川。

⑨九世

滾成:誥授朝議大夫,生子一,道海。

望海:字聖贍,行一。謹案:聖贍公誥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湖南長沙府知府。配王氏、劉氏、陳氏,贈太恭人。生子嘉猷。

望川(穀河村):行一,生子一,雙猷。

挽素(九才於):行一,生子一,名純。

⑩十世

嘉猷:字聞遠。謹案:聞遠公誥授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候選同治(知),配邵氏,贈太宜人。生子一,紹祖。

道海:配郭氏、揚氏,生子三:長理民,次振民,三濟民。

雙猷:行一,生子一,名華。

純:行一,生子二:長應名,次應林。

嘉祥(出山寨):行一,生子三:長恒古,次恒震,三恒順。

鶴祥(小徐莊):字瑞九,行一。謹案:瑞九公,舉人,官至府通泮(判),生子一灃。

2、七公世系

①始祖

得智:字居五,庠生,配淩氏,生子三。謹案:得智公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硯雀台遷居河南西平城東上坡於村,即世居焉。

②二世祖

公譲:得智公長子。

彥明:得智公次子。

寬海:得智公三子。

③三世祖

宗禮:邑廩生,系彥明公子。

④四世祖

昇:邑庠生,系宗禮公子。

⑤五世祖

福:省察官,系宗禮公子。

⑥六世祖

守柱:邑庠生,配蔣氏、喬氏,系福公子。

⑦七世祖

時中:邑庠生,配徐氏,系守柱公子。

文中:系守柱公次子。

武中:系守柱公三子。

善中:系守柱公四子。

⑧八世祖

蔣:系時中公次子,生子二:長元祚次顯祚。

錠:庠生,字少川,入府通家,配桂氏、呂氏,系時中長子。

⑨九世祖

元祚

顯祚

應雷:系錠長子,遷居信陽。

應楫:系錠次子。

應昌:系錠三子,字()生,南陽府增廩生員,甯陵縣知事。

應薦:系錠四子。

應宿:字星若,系錠五子。

三、疑問解

民紀元三十三年除夕日,為餘協纂族譜告成之日也,是日也乃有感于餘心曰:值茲日冠侵擾、地方淪陷,民水深火熱之際,卒能使前數百年歷經變亂族譜遺失之,氏族今能避居鄉村遊動編纂成為有族譜之氏族,他日縱子孫有流離失所之難而先代世系自此可永無淩亂之虞矣,覽斯譜者能無感慨之餘有滋快慰乎言,未己適有友人來訪,坐談閱譜未久曰:吾國氏族修譜者多矣,大抵以門別支分世系井然,而於氏以公編敘,且有十八公之說者何也?余曰于氏始祖諱光,世居山西洪洞縣,佐明太祖滅元定天下,官至指揮使,有十八子侄,世以十八公稱之者,蓋封建時代尊稱公子之義也,其他公蕃衍各省不詳,而遷西平者僅六公始祖得瑞、七公始祖得智兩公,分公敘編正與他族門別支分之義相同,無足惑者。又曰:明時大河南北墾田之民多自山西洪洞縣大愧樹徙來,於氏大槐樹之民歟,六、七公同時徙西耶,抑有先後歟?餘曰:考明史洪武間晉氏南徙共二次洪武九年十二月徙山西及真定民墾田鳳陽,二十一年八月徙山凱撒州、潞(安)民墾河南北田,但查鳳陽在今安徽省北部與西平無涉,澤州、潞安兩郡所屬亦無洪洞縣,我於氏六公得瑞祖,明洪武三年六月自洪洞縣遷西,七公得智祖四年春二月由洪洞來省兄,手足親愛不忍遽離,遂家居焉,是於氏六、七公先後遷西,俱在兩次徙民之前,況得瑞官至誥授散秩大臣,襲開國一等忠顕公,亦斷無被徙墾田之理,以此推之是必洪洞縣人煙稠密,于氏自力向外發展,非被徙墾田之民可斷言也。至山西舊籍有言,明洪武間由晉遷豫各族均系洪洞縣大槐樹下住戶,有言非大槐樹聚族,大槐樹為徙民結聚之點,又有洪洞縣大槐樹硯雀台倂言之,但以上所言事涉荒遠均無佐證,殊難臆斷。惟于氏舊籍洪洞縣證之史冊當可確定,縣名既已確定,則以縣為單位可也,而縣屬之大槐樹硯雀台為年遠一種陳跡,自無深辯之價值也。複曰:於氏遷西歷史已知之矣,西平城西南隅有黃坑者,相傳系于黃門私邸,被專制時代摧毀成坑,世人以黃坑稱之,其事然歟否歟?餘曰:考明史,于宣成化二十年舉進士,官至經筵講官、太傅黃門大臣、領文淵閣大學士、總管內務府大臣稽查,上諭:欽奉天書轉本尚書,時宦官馮寶專權,宣公恨不得寢食其皮肉,舉朝無敢議者,宣公獨數陳其過,上雖不聽,寶心益憚,後以疾告歸,及寶敗,朝廷知宣忠直,欲大用,會病卒,由是言之生時本加獄罪,病卒後烏能籍其家,又宣公子守准誥授都察院右都禦史、文淵閣提舉閣事,孫耀禹誥授詹事文淵閣校理,曾孫燦官至朝議大夫、資治少尹、山西平陽府知府,倘宣公果有罪毀宅而子孫又烏潯累官於朝也哉,惟相傳滿清入關後,明某王某太子南奔至西平避匿黃門宅,被清查覺,遂將黃門宅掘毀成坑,此言近是但亦無所依據。陳子衡先生修西平縣誌軼聞篇,內有一殿敘,述黃門宅事援引以備參考特,照錄如下:“西平城西南隅半偃月形,相傳洪河舊經此地,名襆頭灣城,下有水門,置閘司水出入河,漲時閉閘,不納以防浸溢,水落時啟閘徐引入城,經金梁橋下,東流出城出。注濠左溹右洄,風景極其幽雅,一時科名鼎盛,有小洛陽之稱。明弘治間,黃門都給事中于宣因水泛其宅,乃改河由城西南三裡起,截流北趨不復經過襆頭灣,而成下兩水門並予塞斷,金梁橋下無複清流之蕩漾矣,自是西平文風寢哀,科甲亦不及昔日之盛,論者多歸究于洪河遷流之故,豈信然歟。”觀以上黃坑之稱,傳說紛紜,實雖確定仍以疑傳疑,以待再考可也。友人唯唯辭去,余送別紀之以供族眾省覽。

專民國三十三年除夕日六公二十世孫金鑒志

(整理于振華、於君才、海洋雲飛、於之,如有錯漏敬請諒解,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於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注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