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觀點|關注產業政策動態化調整

國家在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的政策工具非常多, 從原來很少的工具演變到目前多項政策疊加;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當中有很多財稅支持政策, 同時還有很多特權, 比如免限購、免限行;我國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部門, 也由初期比較少到現在多部門協調進行;支持的思路也從之前的普惠轉變為擇優支持, 從單純獎勵到獎懲結合。 總體看, 政府的支持呈現出四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 多項政策開始疊加, 特別是2013年示範推廣擴展到全國之後, 地方的支持力度增強,

同時國家的支持手段也不斷出新。 第二, 2009年或者之前, 我國可能只有科技部、財政部等少數幾個部門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2013年,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變成了18個部門聯合推動, 這18個部門也都在大力研究各種措施來推動產業發展。 第三, 政策扶持原則從普惠制到擇優轉變。 第四, 在“雙積分”政策發佈之前,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發展都是採取獎勵政策, 企業不做新能源汽車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損失、懲罰。 但是“雙積分”發佈之後, 新能源汽車成為了所有汽車企業的一個義務, 企業達不到生產目標就得“輸血”給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了。

在這四個特點的演化下, 產業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之前的技術和產品受爭議,

演變為目前的傳統車企和業外資本紛紛湧入, 整個行業正處於發展的風口。 下一步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該怎麼變?我認為可能有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 未來的政策會服務於一個多維的目標。 目前,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目的還是以產業發展支援技術創新。 到了2020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達到500萬輛之後, 電力清潔化、電池回收必須提上日程, 否則產業發展帶來的問題會更加明顯。

第二, 未來的政策會有一個動態化的調整。 實際上, 自從有了新能源汽車之後, 過去產業政策一管管10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從2009年開始, 包括規劃、補貼政策、投資和准入政策等都在調整。 總體來看, 政策有三年之癢,

實施三年可能就要推陳出新。 比如2009年國家出臺了產業和調整振興規劃, 2012年出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規劃, 到2017年又出臺了汽車產業的中長期規劃。 此外, 購置補貼相關政策的調整頻率也是非常高的。 從行業管理上看, 2017年准入規則又調整, 產業未來變化很快, 也仍然會延續一個動態化調整的態勢。

第三, 在實施主體方面, 以國家發佈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為標誌, 未來可能會演變為更多城市使用專用號牌。

第四, 政策的導向是從稀缺資源轉變為優勢資源聚集, 之前可能是產業結構政策, 希望汽車資本都流到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 現在是以產業競爭為主, 在產業結構階段, 如果說企業比較弱, 政府可能會給予一定的保護;然而到了產業競爭階段,

實力比較弱的企業不僅在市場上會被淘汰, 同時政府還有可能加劇競爭態勢。

第五, 國內外政策環境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以在自貿區放開試點和逐步適當降低關稅為標誌, 我國汽車產業將以更加開放的局面來迎接全球的競爭與合作。

第六, 關於燃油車禁售, 我認為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關係, 在企業戰略選擇中要考慮好, 不要被過激的形象所影響。 車用能源多元化, 仍然需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 燃油車節能技術仍然是發展的重要方向, 可能未來燃油車會在部分區域和部分城市進行一定的限制, 但是一味地禁售或者在全國禁售是不可取的。

關於企業發展戰略的建議,

首先, 企業要慎重考慮究竟是跟著政策走, 還是依據自身發展進行選擇。 如果你跟著政策走, 雖然可以享受到政策紅利, 但是同樣也會受到政策可能帶來的困擾, 在技術創新、研發、產品類型上可能會被左右。 如果你遵循市場, 不忘初心, 發展自身, 也許會受到的政策困擾可能會少一些。 其次, 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選擇方面, 我建議企業在關注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同時, 仍然不能放棄傳統節能技術的進步。 再次, 在企業戰略選擇, 以及人才、技術、產業鏈資源方面, 我們既要考慮競爭, 同時也要更多地進行合作。

此外, 企業在做戰略的過程當中, 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一些差別化考慮。 實力強的企業, 應該制定長期發展願景和目標, 確立短中長期的戰略,應較少被短期政策所左右,應該確立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比較弱的企業更關注於短期目標,會受到政策左右,確立單一的技術路線或許對它更有用,以細分市場求得生存。如果說企業的實力比較弱,又關注於長期目標,我覺得它應該關注技術的發展,應該注重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同時應該更多的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根據作者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州論壇(2017)”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確立短中長期的戰略,應較少被短期政策所左右,應該確立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比較弱的企業更關注於短期目標,會受到政策左右,確立單一的技術路線或許對它更有用,以細分市場求得生存。如果說企業的實力比較弱,又關注於長期目標,我覺得它應該關注技術的發展,應該注重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同時應該更多的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根據作者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州論壇(2017)”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