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18個姓氏來源於叔虞後裔

叔虞的長子燮父把唐國國號改為晉後, 晉國存在了729年, 使得王公貴族子孫眾多。 按照周朝禮制, 三代公孫以後, “諸侯不得祖天子,

百姓不得祖諸侯。 ”叔虞的很多庶出後裔只能另取分支氏, 所以形成了唐姓以外的數十個姓氏。

目前, 經過考證, 至少有18個姓來源於叔虞。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並不是說這18個姓氏就沒有其他來源了, 叔虞只是其中的一個來源。

晉姓:趙、魏、韓三家分晉後, 晉國滅亡, 晉國一些遺民以晉國國名為姓。 如晉靜公側妃的兩個兒子就姓晉, 他的胞弟也以晉為姓。

楊姓:叔虞的二兒子杼被封在楊邑, 後世子孫以邑為姓, 是為楊姓。 春秋時, 叔虞第12代後裔晉武公滅掉楊國, 封次子伯僑在楊國故地, 稱為楊侯。 伯僑生文, 文生突, 食邑在羊舌, 是為羊舌氏。 突生職, 職的次子羊舌肸(xī), 因有功于晉國, 被封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 羊舌肸的兒子石以邑為氏,

稱為楊氏。 這支楊氏在東漢時, 出了一個叫楊震的人, 時人稱他為“關西孔子”。 楊震的第25代後裔叫楊堅, 即隋朝開國皇帝。 詳見本報此前報導的“四川楊姓”。

韓姓:晉武公封他的小叔萬在韓(今陝西韓縣南), 稱為韓武子。 韓武子的後裔世代為晉國公卿。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 建立韓國, 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西元前230年, 韓國被秦國滅掉, 王室子孫以國為姓, 是為韓姓。

何姓:韓國被秦國滅後, 韓國王室的一支逃難到江淮一帶。 因“韓”和“何”當時同音, 遂改韓為何姓。

溫姓:叔虞的一個兒子被封在溫邑, 後世子孫以邑命氏, 是為溫姓。

賈姓:叔虞的小兒子明, 被周康王封為賈伯, 封地在賈。 賈國後來被晉國滅掉, 賈國遺民以國為姓。

簡姓:春秋時, 叔虞的後裔狐鞠居, 是晉國的大夫, 食邑在續。 狐鞠居死後, 諡號續簡伯, 他的子孫以簡為姓。

曲姓:晉國的第9個國君晉穆侯, 封他的兒子成師在曲沃(今山西新絳)。 成師的子孫以邑為姓, 是為曲姓。

解姓:叔虞的一個兒子良, 被封在解(今山西解縣)。 良的後裔在解定居,

後來以邑為姓, 是為解姓。

侯姓:春秋時, 晉穆侯的兒子成師被封在曲沃, 成師的後代晉武公統一了晉國。 晉哀侯和晉緡侯的後代逃往他國, 子孫以爵位“侯”為姓, 是為侯姓。

欒姓:叔虞的後裔晉靖侯的孫子賓, 被封在欒邑(今河北欒城)。 賓的後代以封邑地為姓,

是為欒姓。 欒姓世代在晉國為官, 逐漸成為望族。

籍姓、席姓:春秋時, 叔虞後裔談任晉國大夫, 因負責管理典籍, 就以籍作為姓氏。 籍談第13代後人叫籍鑲, 為避項羽(項羽名籍)名諱, 改籍為席, 後裔子孫就姓席。 項羽戰敗自殺後, 一部分族人恢復籍姓, 另一部分人仍沿襲席姓。

先姓:晉獻侯封他的兒子濕在先地, 後世子孫以邑為姓。 先(xiàn)姓是稀有姓氏, 主要分佈在四川、重慶等地, 以四川瀘州、瀘縣等地居多。

閻姓:晉成公的兒子懿, 被封在閻(今山西安邑西部), 其子孫以閻為姓。

此外, 來源於叔虞後裔的姓氏還有谷姓、冀姓、步姓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