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的十四大聖人,漲知識了

一、 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誌》中記載“杜康, 字仲宇, 為我縣康家衛人, 善造酒”的記載。 杜康溝裡的泉水“隱隱噴出, 至冬不竭,

流四裡許入白水河, 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 明清、民國年間, 白水燒鍋千家, 酒坊四鄉。 三國時, 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 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 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 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的創始人。 魯國人。 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提出了“仁”的思想,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 博學多能。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 廣收門徒, 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 據說有3000弟子, 其中優秀的有72人。 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 他曾周遊列國, 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 致力於教育, 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 刪修《春秋》。 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宣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 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他執著地宣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 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 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 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 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 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 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 也要“愛物”的道理。 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 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 字子長, 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卒年不可考。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 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 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不久仕為郎中, 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 多次隨駕西巡, 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 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

任太史令, 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 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太初元年(前104), 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 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曆》, 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後, 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 獲罪下獄, 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 繼續發憤著書, 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十年獲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西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穆侯。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西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

八、草聖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張旭談草書到“絕”的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言受杜少陵《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

九、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歷任供奉。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畫風獨特,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人物畫衣褶飄舉線條遒勁,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于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有“疏體“之稱。蘇軾曾稱讚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

十、茶聖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複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被唐代名僧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自幼得其教海深明佛理。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十一、二歲時逃離寺院。後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十一、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薰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13篇5000餘字,包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十二、謀聖張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複韓,結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蘇),遇黃石公,後與劉邦、呂後合謀暗使丞相蕭何巧設機關,並以密友身份親自誘捕韓信入長樂宮內,韓信全家抄斬。後張良遁隱深山,以仙侶為伴,不食凡間五穀,追隨仙蹤,與世隔離了。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東漢時期(西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西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裡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準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十四、藥聖孫思邈

孫思邈,西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原)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他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因病治醫,勤奮成家,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故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十年獲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西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穆侯。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西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

八、草聖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張旭談草書到“絕”的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言受杜少陵《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

九、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歷任供奉。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畫風獨特,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人物畫衣褶飄舉線條遒勁,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于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有“疏體“之稱。蘇軾曾稱讚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

十、茶聖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複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被唐代名僧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自幼得其教海深明佛理。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十一、二歲時逃離寺院。後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十一、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薰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13篇5000餘字,包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十二、謀聖張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複韓,結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蘇),遇黃石公,後與劉邦、呂後合謀暗使丞相蕭何巧設機關,並以密友身份親自誘捕韓信入長樂宮內,韓信全家抄斬。後張良遁隱深山,以仙侶為伴,不食凡間五穀,追隨仙蹤,與世隔離了。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東漢時期(西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西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裡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準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十四、藥聖孫思邈

孫思邈,西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原)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他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因病治醫,勤奮成家,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故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