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好,2018 在古隆中最美山水裡,聆聽諸葛亮千古傳奇故事

你好, 2018 II 在古隆中最美山水裡, 聆聽諸葛亮千古傳奇故事……

2018.01.07

2018, 讓我們同聲致敬新時代的真善美……

------題記

從風景區廣場到古隆中大門,

還有一段距離, 大巴車的電視上, 在反反復複地播放著古隆中的唯美宣傳片。 坐在旅遊觀光大巴上, 朝窗外望去, 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凋零的秋色, 稻田裡的禾菽早已顆粒歸倉了, 有幾隻白鷺飛掠其間覓食, 一幅悠閒恬靜的樣子;道路兩旁的黃櫨樹, 葉子已經開始變紅了;遠處的黛山綠樹被雲霧纏繞著, 露出紅黃綠相間的山尖尖, 遠遠地望去養心養眼;兩邊的荷塘已開始乾枯, 只有幾片殘荷, 還在凜冽寒秋裡挺立著, 表現出一種異樣的美, 引來眾多“好攝者”絡繹不絕前來駐足拍攝。 我貪婪地吮吸著充滿田園味的鄉土空氣, 感受諸葛孔明隱居“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的幽雅環境。

進入古隆中風景區大門, 迎面看到的是“古隆中”石牌坊, 這是隆中的標誌。 仔細撫摸端詳這座古牌坊, 我似乎聞到了三國爭霸時期的硝煙了, 天地間回蕩著馬蹄和金戈的撞擊聲, 交織著號角的嗚咽和人馬的嘶喊聲。 石牌坊建於光緒十九年, 經歲月磨礪, 已顯得古樸滄桑了許多。 其上雕樑畫棟,

集線雕、浮雕、縷空於一身, 山水人物、花鳥魚蟲, 樣樣栩栩如生, 件件活靈活現。 兩邊石柱上雕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著名詩句, 字體遒勁有力, 高度褒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虔誠和諸葛孔明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左右兩邊小門上雕刻著諸葛亮“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的千古名句, 意為恬靜寡欲, 志向才能明確;安寧清靜, 目標方可遠大, 語句出自諸葛亮《誡子書》的“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隱含了諸葛孔明“淡泊”“寧靜”的處世風格。 這道理用到為政上, 就是孔子所說的“簡”, 也是道家崇尚的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用以持身, 即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儉”。 在當今商潮湧動的時代, 身處古隆中這樣一個優雅的環境,
能靜下心來, 煮一壺高山清茶, 看一本書、聽一首歌、讀一首詩、寫一篇散文, 一定是十分奢侈的生活了。 其實, 一個人只要回歸本真, 心存寧靜、淡泊, 拋卻貪婪、貪欲之心, 內心就會充實、輕鬆許多, 這也許就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古隆中十年的初衷吧。

再看牌坊背面, 坊額寫有“三代下一人”五個字, 把諸葛孔明譽為夏、商、周之後政治、軍事才能和人品第一人, 這個評價可謂空前絕後。 清.嘉慶年間沔縣知縣馬允剛在古隆中題有一副對聯曰: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意思是:諸葛亮自西漢、東漢以來沒有匹敵者;夏、商、周之後, 諸葛亮是第一個傑出人才。 兩邊撰寫杜甫的對聯“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將諸葛亮與歷史上的名臣伊尹、呂尚、蕭何、曹參相提並論, 足見杜甫對諸葛亮歷史功績的充分認可和首肯。 史料載, 杜甫寫諸葛亮的詩作, 有八九首之多, 且均為褒揚、讚美之作, 杜甫對諸葛亮的尊崇、敬仰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孔明“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的名言, 至今掛在我辦公室最顯眼處,每天激勵我向善向上地生活工作著。

穿過牌坊,沿著林蔭大道前行,眼前出現一片農田,這裡就是諸葛亮隱居十年耕田種地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曠世奇才,景區在田地旁邊建立了小亭,中間立一石碑,上書“躬耕壟畝”。當年諸葛亮隱居隆中,一邊“躬耕壟畝”,一邊關注天下大事,待時機成熟,一展鴻圖大志。 從石碑向右轉去,拾級而上,便見一石拱橋,古樸堅固,橫跨小溪之上,這就是著名的小虹橋了。查閱史料,劉備三顧茅廬時,再次去找諸葛孔明先生,劉備見小虹橋上有一騎毛驢老者,以為這便是諸葛孔明先生,便上前施禮,哪知此人爽朗大笑,一聲不吭,騎著毛驢揚長而去,把滿臉愕然的劉備扔在了小虹橋上。後來,才得知此人不是諸葛孔明先生,而是諸葛孔明的岳父黃承彥先生。

農田西南側,簇簇枯黃之間連接著一疇乾渴的池塘,那池清雅脫俗的荷花,已經不見了蹤影,大片的荷葉和衰敗的荷莖,依舊固執的在湖面上挺立著,有三兩隻不知名的翠鳥停在殘蓬上,似乎在等待什麼;那些荷葉已經退去了翠綠的顏色,微微捲曲著泛黃的葉邊,已經變得乾枯垂落了。遙想當年孔明坐臥山中,手搖鵝毛扇,靜觀水面,枯榮更替,盛衰變化,參悟萬物,叩問天機,實乃高人也。

走過小虹橋,即進入一片幽靜的森林了,森林裡古樹參天,束束陽光透過樹隙漏下來,照得人臉上暖暖的。山不遠處便是武侯祠,這座始建于晉代的歷史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重修,仍保留了古樸的風格。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候,死後被諡為忠武侯。武侯祠在大門上方刻著幾個大字“漢諸葛丞相武侯祠”,下面的三個小人,分別是“福、祿、壽”三星。兩邊還有“掀天,揭地”四個字,用在武侯祠這裡,喻意著諸葛亮出山后輔佐劉備,使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進門後看到諸葛孔明先生手握鵝毛扇的模擬銅像,頭戴綸巾,身披八卦衣,手持鵝毛扇,威風凜凜。民間傳說,諸葛亮手持的這把鵝毛扇,是其妻黃月英所贈的定情物,扇面的每根羽毛上都有一條錦囊妙計,是諸葛孔明智慧靈感的重要來源。凝視這智慧的源泉,我忍不住撫摸了一下這把已經光滑發亮的鵝毛扇,我希望能沾上諸葛孔明先生的智慧氣,稍微變得聰慧一些。

出了武侯祠,我們又來到了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的三顧堂,這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紀念堂用一圈柵欄圍住,一棵古柏聳立門前,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就是這棵古柏。一進柵欄門,院內停放著一輛古代馬車,左邊是一個古代打稻穀的農機具。三顧堂內陳放著生活用的桌子、椅子、碗、床等,導遊說是諸葛亮用過的東西。想當年,劉備為了建國立業,先後三次來古隆中拜諸葛孔明,前兩次沒有見到,第三次來看見諸葛孔明先生在睡覺,便沒有打擾他,而是在茅屋外等候了兩個時辰,等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和劉備相互施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便答應出山相助,這成為傳世佳話。“三顧茅廬”也成為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

徜徉于古隆中的山水裡,在古樸的庭院裡漫步,聽著自己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面上所發出的“橐橐”聲,猶如叩開了一扇扇塵封千年的門扉,有若走進了那片三國爭霸的烽火歲月中。打開那頁泛黃的歷史,那些沉睡在《三國志》裡的英雄人物,在我眼前鮮活起來,他們或長髯飄飄,或漂泊蕩滌,或運籌帷幄,鎮定自若地書寫治國理政之精彩,豪情滿懷地吟唱生命之神韻。

往山上走沒多遠就到了臥龍深處。臥龍深處建于清雍正七年,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裡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院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回廊裡鑲嵌著八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於庭院中央。

再往山上行走,不知不覺就到了滕龍閣。滕龍閣位於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聳立;山下泉水叮咚,山澗流水潺潺。置身騰龍閣頂,俯瞰著古隆中景致,剛才攀爬的石板路向著山下蜿蜒而去,有若一條長龍橫臥山中。憑欄遠眺,山巒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那些或高聳或平和,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築,靜靜地立在山谷裡,閑看歷朝歷代各色人等或正義、或邪惡的表演,聆聽古今歷史的興衰更替;隔穀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如今,整個古隆中麗日藍天,風清氣朗,祥和安泰,江山多嬌。

一花一木一草廬,一山一水一臥龍。在古隆中的山水裡行走,我遙想著一千八百多年的世間煙雲,我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古時那偏遠恬靜的地方,那份在塵世裡染就的不安與浮躁即刻變得朦朧、淡遠起來了。我仿佛覺得那睿智的諸葛孔明,羽扇綸巾,儒雅翩翩地從古隆中的竹林綠葉裡笑吟吟地步出,他那羽扇一晃一搖,便輕輕改變了天下紛亂的版圖。三國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便在楚漢這塊土地上依次上演,令無數鐵血男人為爭奪霸權而如癡如醉。三國因了諸葛孔明的出世,而變得斑斕多姿起來了,三國的歷史演義也變得豐富起來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漫漫時光在一年年的日出日落中逝去,天下奇才故事在一代代的口口相傳中綿延。老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想,古隆中本是一座自然景觀的山,因為她藏著仁者智士太多的逸聞和傳奇,才漸漸地成為一座文化的山,故事的山,智慧的山,讓我等後來人懷著一顆虔誠、崇敬的心,經年四季,不遠千里來古隆中頂禮膜拜這方醉美神山聖水,聆聽這位智者千古傳奇故事......

[作者簡介]真言堂主人,男,漢族,湖南武岡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熱愛國學。曾從事過教育、文秘、宣傳、管理等職業,現為甘肅某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高管。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文學創作,在《江南》、《飛天》、《新青年》、《新華每日電信》、《工人日報》、《甘肅日報》等省內外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在多種平臺發表並朗誦,被選入多種選本,出版《南窗詩文集》(合著)、《思論集》等專著多部,作協常務理事。

主筆:真言堂主人。

圖片:部分選自網路,部分手機自拍。

鄧家恂

真言堂主人

至今掛在我辦公室最顯眼處,每天激勵我向善向上地生活工作著。

穿過牌坊,沿著林蔭大道前行,眼前出現一片農田,這裡就是諸葛亮隱居十年耕田種地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曠世奇才,景區在田地旁邊建立了小亭,中間立一石碑,上書“躬耕壟畝”。當年諸葛亮隱居隆中,一邊“躬耕壟畝”,一邊關注天下大事,待時機成熟,一展鴻圖大志。 從石碑向右轉去,拾級而上,便見一石拱橋,古樸堅固,橫跨小溪之上,這就是著名的小虹橋了。查閱史料,劉備三顧茅廬時,再次去找諸葛孔明先生,劉備見小虹橋上有一騎毛驢老者,以為這便是諸葛孔明先生,便上前施禮,哪知此人爽朗大笑,一聲不吭,騎著毛驢揚長而去,把滿臉愕然的劉備扔在了小虹橋上。後來,才得知此人不是諸葛孔明先生,而是諸葛孔明的岳父黃承彥先生。

農田西南側,簇簇枯黃之間連接著一疇乾渴的池塘,那池清雅脫俗的荷花,已經不見了蹤影,大片的荷葉和衰敗的荷莖,依舊固執的在湖面上挺立著,有三兩隻不知名的翠鳥停在殘蓬上,似乎在等待什麼;那些荷葉已經退去了翠綠的顏色,微微捲曲著泛黃的葉邊,已經變得乾枯垂落了。遙想當年孔明坐臥山中,手搖鵝毛扇,靜觀水面,枯榮更替,盛衰變化,參悟萬物,叩問天機,實乃高人也。

走過小虹橋,即進入一片幽靜的森林了,森林裡古樹參天,束束陽光透過樹隙漏下來,照得人臉上暖暖的。山不遠處便是武侯祠,這座始建于晉代的歷史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重修,仍保留了古樸的風格。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候,死後被諡為忠武侯。武侯祠在大門上方刻著幾個大字“漢諸葛丞相武侯祠”,下面的三個小人,分別是“福、祿、壽”三星。兩邊還有“掀天,揭地”四個字,用在武侯祠這裡,喻意著諸葛亮出山后輔佐劉備,使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進門後看到諸葛孔明先生手握鵝毛扇的模擬銅像,頭戴綸巾,身披八卦衣,手持鵝毛扇,威風凜凜。民間傳說,諸葛亮手持的這把鵝毛扇,是其妻黃月英所贈的定情物,扇面的每根羽毛上都有一條錦囊妙計,是諸葛孔明智慧靈感的重要來源。凝視這智慧的源泉,我忍不住撫摸了一下這把已經光滑發亮的鵝毛扇,我希望能沾上諸葛孔明先生的智慧氣,稍微變得聰慧一些。

出了武侯祠,我們又來到了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的三顧堂,這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紀念堂用一圈柵欄圍住,一棵古柏聳立門前,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就是這棵古柏。一進柵欄門,院內停放著一輛古代馬車,左邊是一個古代打稻穀的農機具。三顧堂內陳放著生活用的桌子、椅子、碗、床等,導遊說是諸葛亮用過的東西。想當年,劉備為了建國立業,先後三次來古隆中拜諸葛孔明,前兩次沒有見到,第三次來看見諸葛孔明先生在睡覺,便沒有打擾他,而是在茅屋外等候了兩個時辰,等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和劉備相互施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便答應出山相助,這成為傳世佳話。“三顧茅廬”也成為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

徜徉于古隆中的山水裡,在古樸的庭院裡漫步,聽著自己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面上所發出的“橐橐”聲,猶如叩開了一扇扇塵封千年的門扉,有若走進了那片三國爭霸的烽火歲月中。打開那頁泛黃的歷史,那些沉睡在《三國志》裡的英雄人物,在我眼前鮮活起來,他們或長髯飄飄,或漂泊蕩滌,或運籌帷幄,鎮定自若地書寫治國理政之精彩,豪情滿懷地吟唱生命之神韻。

往山上走沒多遠就到了臥龍深處。臥龍深處建于清雍正七年,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裡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院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回廊裡鑲嵌著八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於庭院中央。

再往山上行走,不知不覺就到了滕龍閣。滕龍閣位於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聳立;山下泉水叮咚,山澗流水潺潺。置身騰龍閣頂,俯瞰著古隆中景致,剛才攀爬的石板路向著山下蜿蜒而去,有若一條長龍橫臥山中。憑欄遠眺,山巒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那些或高聳或平和,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築,靜靜地立在山谷裡,閑看歷朝歷代各色人等或正義、或邪惡的表演,聆聽古今歷史的興衰更替;隔穀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如今,整個古隆中麗日藍天,風清氣朗,祥和安泰,江山多嬌。

一花一木一草廬,一山一水一臥龍。在古隆中的山水裡行走,我遙想著一千八百多年的世間煙雲,我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古時那偏遠恬靜的地方,那份在塵世裡染就的不安與浮躁即刻變得朦朧、淡遠起來了。我仿佛覺得那睿智的諸葛孔明,羽扇綸巾,儒雅翩翩地從古隆中的竹林綠葉裡笑吟吟地步出,他那羽扇一晃一搖,便輕輕改變了天下紛亂的版圖。三國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便在楚漢這塊土地上依次上演,令無數鐵血男人為爭奪霸權而如癡如醉。三國因了諸葛孔明的出世,而變得斑斕多姿起來了,三國的歷史演義也變得豐富起來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漫漫時光在一年年的日出日落中逝去,天下奇才故事在一代代的口口相傳中綿延。老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想,古隆中本是一座自然景觀的山,因為她藏著仁者智士太多的逸聞和傳奇,才漸漸地成為一座文化的山,故事的山,智慧的山,讓我等後來人懷著一顆虔誠、崇敬的心,經年四季,不遠千里來古隆中頂禮膜拜這方醉美神山聖水,聆聽這位智者千古傳奇故事......

[作者簡介]真言堂主人,男,漢族,湖南武岡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熱愛國學。曾從事過教育、文秘、宣傳、管理等職業,現為甘肅某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高管。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文學創作,在《江南》、《飛天》、《新青年》、《新華每日電信》、《工人日報》、《甘肅日報》等省內外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在多種平臺發表並朗誦,被選入多種選本,出版《南窗詩文集》(合著)、《思論集》等專著多部,作協常務理事。

主筆:真言堂主人。

圖片:部分選自網路,部分手機自拍。

鄧家恂

真言堂主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