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元前203年,韓信、劉邦、項羽三足鼎立,韓信為何沒倒向項羽

背景:西元前203年, 韓信在濰水大戰中大敗龍且, 攻佔齊國。 此戰之後, 韓信威震天下, 成為項羽和劉邦都爭相拉攏的對象。

大家不禁有疑問, 韓信本是劉邦的大將, 項羽拉攏能理解, 劉邦為何還要拉攏?這裡要提一句, 濰水大戰之前, 劉邦在彭城之戰損兵折將, 惱羞韓信不救駕, 隻身一人到韓信軍營拿走領兵的虎符, 只給韓信留下2000人馬, 並命令韓信攻打齊國。

打下齊國之後, 手握重兵的韓信對劉邦之前的不滿就開始流露出來, 開始要脅漢王劉邦給自己封齊假王。 而此時形勢對項羽明顯不利, 項羽便顧不上較韓信殺掉龍且的怨恨,

派人拉攏韓信。 此時的劉邦意識到情況危急, 一方面封韓信為齊王, 一方面也派張良去齊地籠絡韓信。

西元前203年4月, 張良到了臨淄。

張良

張良發現韓信在那裡已經頗有齊王的氣派, 出入跟隨的儀仗、侍奉的文武官員, 並不比諸侯差多少。

因此, 張良更加為漢王做出的選擇而感到慶倖。 所幸, 韓信雖然功高蓋世, 但畢竟不會功高蓋主, 他並不是那種敢對恩賞優厚的漢王主動加以背叛的人——這一點, 張良相信自己不會看錯。

在臨淄待了幾天, 張良就立刻動身回滎陽前線去了。 韓信知道, 自己能夠當上齊王, 也要多虧張良, 於是帶領全部在臨淄的下屬, 一路相送, 直到張良飄然上車, 才畢恭畢敬地回城。

剛回城不久, 傳令兵就前來報告, 說項王的使臣武涉來了。

韓信看看左右, 說:“這個武涉, 我也曾經聽說過, 是盱眙人, 和項羽同是楚國人。 在楚軍陣營中, 他也算個出色的辯士。 現在他來我齊國, 大概只有一件事情, 就是要說服我幫助楚國了。 ”

果然, 武涉來到宮中,

看到韓信, 立刻口稱齊王, 下拜祝賀。

韓信故作親善地扶起了武涉, 說:“先生可是天下的名士, 現在前來祝賀我, 大概是受了項王的委託?有話您但說無妨。 ”

武涉回答道:“齊王果然睿智。 我這次奉項王命令不假, 但所要說的事情, 並非只是為了項王, 而是為了齊王您。 數年前, 天下人因為苦於被暴秦統治, 因此舉起義旗, 推翻暴秦。 秦滅亡後, 項王論功行賞、分封諸侯, 是為了讓黎民百姓能夠得到休養生息, 從此天下安寧。 可是, 漢王劉邦卻非要出兵漢中, 侵奪關中章邯的王位, 佔據他的領地。 不僅如此, 他還要興兵動眾, 偷襲彭城, 必須要奪取天下, 可見其貪婪狡詐是有目共睹的啊……”

齊王韓信

韓信笑了笑, 說:“先生, 你說的沒錯,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 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有什麼奇怪呢?”

武涉愣了下, 他忽然發現, 跟韓信這樣富有野心的人說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話, 似乎的確是缺少意義的。 因此, 他決定換一個方向突破, 於是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齊王您說的是沒錯。 漢王吞併天下的野心,

也許並沒什麼過錯。 然而, 從為人上來看, 齊王您真的瞭解劉邦嗎?您有這樣高明的用兵才能, 現在也只能做漢王的臣子, 結局會怎樣, 您就沒有考慮過?”

這個問題倒是真的觸動了韓信敏感的神經, 在戎馬間隙中, 自己倒也並非沒有考慮過。 於是, 他儘量壓抑著好奇問道:“這件事, 我倒是想聽聽先生您的看法。 ”

武涉憂心忡忡, 看起來的確是在為韓信擔心。 他說道:“齊王, 您目前是相當危險啊。 作為人主, 必須要充分瞭解臣子, 才能掌握和利用他們。 當然, 作為臣子, 也必須要瞭解人主, 這樣才能選擇正確的人來侍奉和追隨。 齊王您追隨漢王這麼多年, 對他應該有所瞭解了。 以前, 項王不是沒有機會誅殺漢王, 只是因為憐憫之心, 才讓他得到逃命的機會。但是,漢王並沒有因此感激項王,而是在脫險之後,就馬上背信棄義、反戈一擊。這樣的人主,未免太難以令人信賴了。”

韓信搖搖頭,說:“漢王既然想要匡扶天下,而項王又是他最大的敵人,那麼,就不能說什麼恩情了吧?這怎麼能用來判斷漢王的人品呢?”

武涉看到打不開缺口,繼續說道:“非也。難道齊王您覺得,漢王只是對敵人背信棄義,對您講究情誼和信用嗎?非也啊!之所以漢王現在對您的要求百依百順,是因為您的立場將關係到戰爭雙方的命運。您向西幫助漢王,漢王就會獲勝,向東幫助項王,項王就會成功。但是,您需要明白,如果項王勝利,他不會傷害您;而如果項王敗亡了,那麼,漢王下一個對付的就是您了。因此,就算您現在一時拿不定主意,也應該畫地為界,和楚、漢對峙,等待時局發展。這樣,漢王和項王也會籠絡您,不是比當劉邦的下屬要好得多嗎?”

霸王項羽

武涉知道,自己身為項羽的下屬,想讓韓信以目前的實力馬上來幫助楚國,並不現實。因此,他降低了自己的目的,爭取只要讓韓信中立就可以了。

但韓信並不這麼想,他點點頭,又搖頭說道:“先生您說的並非沒有道理,只是,作為大丈夫,我真的無法做到啊。回想當時我侍奉項王,官職低微,項王也不肯聽從我的建議。而漢王對我就不同了,築壇拜將,統領大將,連衣服和食物都可以親自跟我分享,還對我言聽計從。漢王對我有大恩,我不能忘記,也無法改變忠心。就請您替我向項王道歉吧!”

說完,韓信拂袖而去,武涉仰天長歎,感到大勢已去。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不禁感慨,楚漢之爭的關鍵點不是劉邦厲害或者是項羽無能。只是在關鍵的時候,劉邦曾給過韓信合適的恩惠,這也造就了韓信沒有反水,從而奠定了漢軍最終奪取天下的基石。

參考:《淮陰侯列傳》《漢書·張良傳》

才讓他得到逃命的機會。但是,漢王並沒有因此感激項王,而是在脫險之後,就馬上背信棄義、反戈一擊。這樣的人主,未免太難以令人信賴了。”

韓信搖搖頭,說:“漢王既然想要匡扶天下,而項王又是他最大的敵人,那麼,就不能說什麼恩情了吧?這怎麼能用來判斷漢王的人品呢?”

武涉看到打不開缺口,繼續說道:“非也。難道齊王您覺得,漢王只是對敵人背信棄義,對您講究情誼和信用嗎?非也啊!之所以漢王現在對您的要求百依百順,是因為您的立場將關係到戰爭雙方的命運。您向西幫助漢王,漢王就會獲勝,向東幫助項王,項王就會成功。但是,您需要明白,如果項王勝利,他不會傷害您;而如果項王敗亡了,那麼,漢王下一個對付的就是您了。因此,就算您現在一時拿不定主意,也應該畫地為界,和楚、漢對峙,等待時局發展。這樣,漢王和項王也會籠絡您,不是比當劉邦的下屬要好得多嗎?”

霸王項羽

武涉知道,自己身為項羽的下屬,想讓韓信以目前的實力馬上來幫助楚國,並不現實。因此,他降低了自己的目的,爭取只要讓韓信中立就可以了。

但韓信並不這麼想,他點點頭,又搖頭說道:“先生您說的並非沒有道理,只是,作為大丈夫,我真的無法做到啊。回想當時我侍奉項王,官職低微,項王也不肯聽從我的建議。而漢王對我就不同了,築壇拜將,統領大將,連衣服和食物都可以親自跟我分享,還對我言聽計從。漢王對我有大恩,我不能忘記,也無法改變忠心。就請您替我向項王道歉吧!”

說完,韓信拂袖而去,武涉仰天長歎,感到大勢已去。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不禁感慨,楚漢之爭的關鍵點不是劉邦厲害或者是項羽無能。只是在關鍵的時候,劉邦曾給過韓信合適的恩惠,這也造就了韓信沒有反水,從而奠定了漢軍最終奪取天下的基石。

參考:《淮陰侯列傳》《漢書·張良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