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中國倒數第五!畢馬威全球自動駕駛報告

智東西 編 | 十四

指向高效、安全的自動駕駛被認為是未來汽車形態, 漸漸融入到各國汽車發展戰略中去, 科技公司和傳統車企紛紛入局。 英特爾發佈報告稱, 無人駕駛汽車市場的規模將在2050年前達到7萬億美元。

過去一年裡, 汽車自動化和智慧化進程加速演進:感測器方面, 更可靠、成本更低的固體雷射雷達讓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成為可能;晶片方面有高通的蜂窩車聯網晶片9150 C-V2X, 英偉達的自動駕駛晶片Xaiver;除了路測, 自動駕駛玩家們還開始了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的探討。

根據普華永道預測, 2025年美國、歐洲和中國的聯網汽車將達到4.7億輛;到2028年,

4/5級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主流, 機器人計程車等小眾領域不久後也將快速擴張;2030年無人駕駛4/5級的汽車也將達到8000萬輛左右。

本期的智慧內參, 我們推薦來自畢馬威(KPMG)的各國自動駕駛成熟度指數報告, 從立法、技術創新、基建和消費觀四個維度評估20個國家的自動駕駛成熟度並進行排名。 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全文(畢馬威-Autonomous Vehicles Readiness Index ), 可以在智東西頭條號回復關鍵字“nc222”下載。

以下為智慧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

一、自動駕駛熱潮的背後

自動駕駛(Autonomous Vehicles)的發展速度令人驚歎:一年前, 還有人覺得這永遠不會成為現實;但是現在, 一些國家正在開啟試點和路測。 現在, 人們的疑問不再是自動駕駛能否實現, 而是它將何時降臨。 也許你覺得這將需要10年或30年, 但不管怎樣, 決策者們現在就需要開始計畫未來了。

從經濟和社會效益來看, 自動駕駛將在開發商與公眾的一致利益下加速進展。

自動駕駛汽車被認為可以消除由於人為錯誤導致的90-95%的道路交通事故,

每年可避免100萬人喪生。 電動化的自動駕駛汽車更是能夠減少道路污染, 改善公民健康, 為老年人、沒有車的人和住在農村的人(沒有足夠的公共交通工具)提供交通便利。

過去的5年中, 包括汽車製造商、科技巨頭和相關創企在內的公司已經投入了500億美元(有70%來自汽車之外的行業)來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除了直接的效益, 自動駕駛帶來的時間節約也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潛力。 有研究認為, 自動駕駛將為美國經濟帶來每年1.3萬億美元的增長。

因此, 各個國家都在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並制定長遠的城市計畫, 包括針對遠端資訊、標識、碰撞障礙、車道寬度和限制的道路基礎設施改建, 公共交通體系、共用拼車、數位化服務等商業計畫整合……

針對自動駕駛可能帶來的(卡車運輸和計程車市場)工種不適應性和資本差距問題, 公共政策也在積極解決, 包括提供再就業培訓和新的供應鏈行業就業機會, 對化石燃料徵稅, 給電動汽車補貼等。 此外, 想要邁進自動駕駛新時代, 車輛資料的安全控制、新的保險條例、新的交通規則、取代駕駛執照的新的身份卡等也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20國汽車自動化指數

▲自動化成熟度的四個指標(政策、技術創新、基礎建設、消費者接受度)

畢馬威針對20個國家的自動駕駛相關政策(Policy & legislation)、技術創新(Technology & innovation)、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消費者接受度(Consumer acceptance)進行了評估, 並進行了排名, 前五的有荷蘭、新加坡、美國、瑞典和英國,

中國排名16(考慮了人均), 巴西墊底。

▲自動化程度高的五大因素

可以說, 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度與國家經濟狀況、政府的支持力度、道路和移動網路等基建水準、民間投資和創新、汽車工業基礎、製造商聯盟等高度相關。

以下是榜單詳情:

1、荷蘭

荷蘭可以說是全球自動駕駛模範國家,其道路基礎設施良好,政府高度支持電動化和自動化汽車進展,坐擁全國四分之三居民的地區正在測試自動駕駛技術(消費者接受度僅次於新加坡)。

目前,荷蘭有全球最高密度的充電樁和電動汽車使用率,自動駕駛投資、研發(背靠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汽車高科技園區)和創業(如Amber Mobility)積極,政府計畫投資9000萬歐元用於面向車聯網的1000多盞交通指示燈改造,有一項從鹿特丹往其他城市的自動駕駛卡車計畫,2017年2月批准了一項無人駕駛試驗…

2、新加坡

新加披由於政府積極的態度,結合消費者的樂觀態度、優質的道路和移動網路基礎設施,在汽車自動化榜單中位列榜眼。因為較低的汽車電動化程度,缺乏科技公司總部、相關專利和投資,輸給了荷蘭。

新加坡從2014年就開始了面向交通駕駛的公共政策研究,陸路交通管理局 (LTA)基於道路安全第一,對駕駛資料為依據的事故調查和責任索賠提出了要求;2017年通過道路交通法修正案(Road Traffic Act),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進行公共道路測試,這使其為自動駕駛時代的降臨做好準備。

3、美國

美國無疑是全球相關技術最為領先的國家,預計國家標準的推出(美國交通部部長Elaine Chao表示今夏將頒修訂版自動駕駛汽車指導方針)將幫助美國汽車自動化走向一個新的臺階。

技術創新方面,美國有163家技術公司總部(技術創新指標排第二的德國僅22家),覆蓋傳統汽車製造商(底特律三巨頭/“Big 3”),Uber、Lyft這樣的共用平臺,馬斯克的超級高鐵等;其他國家的汽車科技企業也被強大的研發和市場環境吸引,如日本豐田就砸了10億美元在密西根建立研發中心。不過除了加州,美國面向自動駕駛的政策整體來看比較保守,消費者接受度和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都比較低,預計自動駕駛的早期型態將是貨運卡車這類應用。

4、瑞典

可以說,瑞典的汽車自動化和電動化(電動汽車市場份額3.41%)進程就是富豪力撐起來的,包括與Uber的3萬億美元合資項目、聯合愛立信的安全倡議、在哥德堡的消費者線路調研等。立法方面,2015年瑞典政府基於一項自動駕駛汽車監管試驗提出了新的自動駕駛時代道路守則制定計劃,並於2017年7月推出新發提交審判。不過,瑞典居民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不太高,允許路測的地區居民數量僅占全國十分之一。

5、英國

英國的立法、技術和居民接受度都比較好,在政府和私人的資金支援下已經在歐洲開闢了一個利基市場,但基礎設施僅排第十。

技術創新方面,英國的工業基礎良好,有合作關係的研究中心和企業也很多;立法方面,英國建立了一個聯網化和自動化汽車中心,對自動駕駛合法性的認同位列前茅(運輸部門認定在任何公共道路上的無人駕駛行駛是合法的,即便沒有許可證或額外的保險)。政府計畫在2021年實現道路無人駕駛,財務部長在2017年宣佈充電樁支持專案,設立基金以推進自動駕駛進程。

6、德國

德國有力的政府投資和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創新使其位列第六,拖後腿的原因主要在於消費者還沒有被自動駕駛的利益說服,4G覆蓋率也比較低。

立法方面,2013年,德國交通運輸部建立了自動駕駛圓桌會議,彙集產業、學術界、協會和公共管理部門提供自動駕駛諮詢;2017年通過自動駕駛路測法案;技術創新方面,政府投資1億歐元給數字機床(包括基於A9高速公路的數位高速公路測試床),自動駕駛汽車人均專利數僅次於日本。

7、加拿大

加拿大的汽車工業集中在安大略,Uber和Continental都在這裡進行了自動駕駛公共道路測試,麥格納、QNX、黑莓(子公司)也在這裡進行了相關試驗。此外,加拿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水準也很高,電信運營商成功測試5G網路技術,政府和消費者態度都比較樂觀。

8、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酋強大的基礎設施和對私營部門的創新鼓勵、消費者較高的接受程度,是其排名較高的原因。不過,阿聯酋缺乏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總部、專利和投資。目前,迪拜在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領域的硬基建正在推進,力求無人駕駛和飛行汽車技術獲得突破。

9、紐西蘭

紐西蘭有著第三高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交通局為美國汽車科技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試驗環境(立法上就沒有要求汽車裡面要有司機),並與澳大利亞結盟以求知識共用,預計基礎設施的改進説明該國自動駕駛進程買上新臺階。

10、韓國

韓國具有最高的4G網路覆蓋率,擁有大量的研發中心、合作夥伴和技術專利,政府計畫將去年十月的K-City打造成全球最大自動駕駛試驗機床(test bed),並將在2018平昌冬奧會展示自動駕駛技術。遺憾的是,該國缺乏公司總部,電動汽車和共用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也比較低。

11、日本

日本政府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很大的野心,想要建設世界最佳智慧交通系統,人均專利數全球第一,4G覆蓋率全球第三;但日本目前缺乏相關路測和技術公司總部,共用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也比較低。更多的本地測試和消費者積極的態度將有助於該國的自動駕駛進程。

12、奧地利

奧地利有著高品質網路和道路基礎設施。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出資2.8億歐元建立研究中心,預計會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路測。此外,薩爾茨堡的城市計畫力求打造基於自動駕駛的公共汽車系統,奧地利軍隊也計畫在不久的將來引進自動駕駛用於軍事訓練。不過,該國目前缺乏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充電樁)公司(總部)、專利和投資。

13、法國

法國政府與德國正在進行自動駕駛跨進測試合作(法國梅茨的到德國的默澤爾),雷諾(Renault)和PSA也在與創企和當地機構進行按需移動服務合作(有預定路線的公共交通),公私聯合機構VeDeCom Institute致力於在2020年實現消費者可承擔的自動駕駛。不過法國的充電樁和4G網覆蓋率都比較低。

14、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技術和創新指數較低,4G和充電樁覆蓋率也較低,但立法指數較高:自動駕駛試驗已經在悉尼、墨爾本、珀斯和阿德萊德等幾個城市進行。2017年5月澳大利亞發佈自動駕駛試驗國家指南。目前,澳大利亞法律規定自動駕駛系統不能成為汽車駕駛人逃避法律責任的理由,即一輛車可能是部分自動化,但人類佔有者必須適時控制車輛,成為法律的“司機” 對任何事件負責。

15、西班牙

西班牙2015年就推出了自動駕駛路測法律框架,但該國目前幾乎沒有自動駕駛相關公司(總部)、技術專利和研發中西。2017年11月,西班牙政府創新計畫明確接下來的幾年(面向2020)目標是發展自動駕駛,推廣5G、公路、鐵路基建,這或將改善消費者接受度較低的現狀。

16、中國

畢馬威中國合夥人指出Philip Ng,中國不妨被認為是2025到2030年的自動駕駛領導者。因為這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銷售市場,且該國目前對技術創新高度關注,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計畫。

儘管傳統工業、公路設施和科技基礎薄弱,中國在高新技術方面的進展十分迅猛,包括感測器技術、面向人工智慧的電腦視覺技術、聲音識別技術、路徑規劃技術和車聯網(V2X)技術等。與此同時,中國4G覆蓋率高,擁有全球第二高密度的充電樁,以及滴滴出行這類的新出行企業,創投環境良好,並正在推行面向物流的自助服務試點(封閉住宅內的交貨和特定高速公里上的自動卡車)。

17、巴西

巴西大概率會成為早期技術採用者,國家擁有良好的4G移動網路,不過充電樁比較少,但它需要在監管(最弱的政策和立法)、本地創新和道路品質方面有所改進。

18、俄羅斯

俄羅斯和巴西的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都是墊底的。為建設自動駕駛,俄羅斯政府提供1000萬美元給本地相關公司補貼,致力於從零打造俄羅斯自動駕駛產業。目前,包括互聯網公司Yandex和卡車製造商卡斯特在內的俄羅斯公司正在進行研究測試。不過基礎設施(4G和充電樁密度都很低)和立法還是有待改進。

19、墨西哥

墨西哥由於缺乏特定的法規,沒有積極的測試,缺乏公司(總部)、技術專利和研發進展,基礎設施和道路品質較差,消費者接受度低,自動駕駛產業遇阻。

20、印度

印度的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很有熱情,政府也對電動汽車雄心勃勃(汽車工業擠進世界前三名),但印度對自動駕駛的有效禁令(總統Nitin Gadkari在2017年7月禁止自動駕駛,因為它會取代人們的工作)和糟糕的道路品質阻礙了它的自動駕駛進程。

通過指標評估,畢馬威為自動駕駛推進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目光在未來,計畫在當下。

我們現在就應該著手修訂國家/地方交通策略和城市空間發展藍圖,增加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投資高品質的道路基礎設施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為計程車和卡車運輸就業提供準備方案,採用燃料稅收、補貼電動的形式保證技術進程中的開支,修改車輛保險制度、安全評估和資料隱私準則。

2、公私合作,立法消除監管障礙。

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開發商之間應該主動合作,就像現在的新加披所做的這樣。政府應當為自動駕駛設立專業部門,立法消除監管障礙,為研發提供創新基金,確保相關應用符合公共政策目標,以推進自動駕駛進程。

3、團結所有力量,效益最大化。

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應該聚在一起,公民們應該意識到交通運輸不僅僅是產業問題,更關乎社區生活與工作,環境和道路安全將給我們帶來福利。我們應當集思廣益,追求效益最大化。

智東西認為,自動駕駛汽車乘著新出行的東風,既指向了更高效安全的交通運營系統,也意味著龐大的價值鏈重組,因此獲得了政府、資本和產業界的強力關注。目前,我國的傳統汽車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全國範圍的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但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隨著“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的推行,國內5G產業和電動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主導的自動駕駛產業聯盟、產研合作、當地語系化的試點運營等,有望使我國在2025-2030年成為汽車產業,特別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先國家。

附:四項自動駕駛指標的獨立排名

1、荷蘭

荷蘭可以說是全球自動駕駛模範國家,其道路基礎設施良好,政府高度支持電動化和自動化汽車進展,坐擁全國四分之三居民的地區正在測試自動駕駛技術(消費者接受度僅次於新加坡)。

目前,荷蘭有全球最高密度的充電樁和電動汽車使用率,自動駕駛投資、研發(背靠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汽車高科技園區)和創業(如Amber Mobility)積極,政府計畫投資9000萬歐元用於面向車聯網的1000多盞交通指示燈改造,有一項從鹿特丹往其他城市的自動駕駛卡車計畫,2017年2月批准了一項無人駕駛試驗…

2、新加坡

新加披由於政府積極的態度,結合消費者的樂觀態度、優質的道路和移動網路基礎設施,在汽車自動化榜單中位列榜眼。因為較低的汽車電動化程度,缺乏科技公司總部、相關專利和投資,輸給了荷蘭。

新加坡從2014年就開始了面向交通駕駛的公共政策研究,陸路交通管理局 (LTA)基於道路安全第一,對駕駛資料為依據的事故調查和責任索賠提出了要求;2017年通過道路交通法修正案(Road Traffic Act),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進行公共道路測試,這使其為自動駕駛時代的降臨做好準備。

3、美國

美國無疑是全球相關技術最為領先的國家,預計國家標準的推出(美國交通部部長Elaine Chao表示今夏將頒修訂版自動駕駛汽車指導方針)將幫助美國汽車自動化走向一個新的臺階。

技術創新方面,美國有163家技術公司總部(技術創新指標排第二的德國僅22家),覆蓋傳統汽車製造商(底特律三巨頭/“Big 3”),Uber、Lyft這樣的共用平臺,馬斯克的超級高鐵等;其他國家的汽車科技企業也被強大的研發和市場環境吸引,如日本豐田就砸了10億美元在密西根建立研發中心。不過除了加州,美國面向自動駕駛的政策整體來看比較保守,消費者接受度和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都比較低,預計自動駕駛的早期型態將是貨運卡車這類應用。

4、瑞典

可以說,瑞典的汽車自動化和電動化(電動汽車市場份額3.41%)進程就是富豪力撐起來的,包括與Uber的3萬億美元合資項目、聯合愛立信的安全倡議、在哥德堡的消費者線路調研等。立法方面,2015年瑞典政府基於一項自動駕駛汽車監管試驗提出了新的自動駕駛時代道路守則制定計劃,並於2017年7月推出新發提交審判。不過,瑞典居民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不太高,允許路測的地區居民數量僅占全國十分之一。

5、英國

英國的立法、技術和居民接受度都比較好,在政府和私人的資金支援下已經在歐洲開闢了一個利基市場,但基礎設施僅排第十。

技術創新方面,英國的工業基礎良好,有合作關係的研究中心和企業也很多;立法方面,英國建立了一個聯網化和自動化汽車中心,對自動駕駛合法性的認同位列前茅(運輸部門認定在任何公共道路上的無人駕駛行駛是合法的,即便沒有許可證或額外的保險)。政府計畫在2021年實現道路無人駕駛,財務部長在2017年宣佈充電樁支持專案,設立基金以推進自動駕駛進程。

6、德國

德國有力的政府投資和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創新使其位列第六,拖後腿的原因主要在於消費者還沒有被自動駕駛的利益說服,4G覆蓋率也比較低。

立法方面,2013年,德國交通運輸部建立了自動駕駛圓桌會議,彙集產業、學術界、協會和公共管理部門提供自動駕駛諮詢;2017年通過自動駕駛路測法案;技術創新方面,政府投資1億歐元給數字機床(包括基於A9高速公路的數位高速公路測試床),自動駕駛汽車人均專利數僅次於日本。

7、加拿大

加拿大的汽車工業集中在安大略,Uber和Continental都在這裡進行了自動駕駛公共道路測試,麥格納、QNX、黑莓(子公司)也在這裡進行了相關試驗。此外,加拿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水準也很高,電信運營商成功測試5G網路技術,政府和消費者態度都比較樂觀。

8、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酋強大的基礎設施和對私營部門的創新鼓勵、消費者較高的接受程度,是其排名較高的原因。不過,阿聯酋缺乏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總部、專利和投資。目前,迪拜在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領域的硬基建正在推進,力求無人駕駛和飛行汽車技術獲得突破。

9、紐西蘭

紐西蘭有著第三高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交通局為美國汽車科技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試驗環境(立法上就沒有要求汽車裡面要有司機),並與澳大利亞結盟以求知識共用,預計基礎設施的改進説明該國自動駕駛進程買上新臺階。

10、韓國

韓國具有最高的4G網路覆蓋率,擁有大量的研發中心、合作夥伴和技術專利,政府計畫將去年十月的K-City打造成全球最大自動駕駛試驗機床(test bed),並將在2018平昌冬奧會展示自動駕駛技術。遺憾的是,該國缺乏公司總部,電動汽車和共用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也比較低。

11、日本

日本政府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很大的野心,想要建設世界最佳智慧交通系統,人均專利數全球第一,4G覆蓋率全球第三;但日本目前缺乏相關路測和技術公司總部,共用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也比較低。更多的本地測試和消費者積極的態度將有助於該國的自動駕駛進程。

12、奧地利

奧地利有著高品質網路和道路基礎設施。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出資2.8億歐元建立研究中心,預計會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路測。此外,薩爾茨堡的城市計畫力求打造基於自動駕駛的公共汽車系統,奧地利軍隊也計畫在不久的將來引進自動駕駛用於軍事訓練。不過,該國目前缺乏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充電樁)公司(總部)、專利和投資。

13、法國

法國政府與德國正在進行自動駕駛跨進測試合作(法國梅茨的到德國的默澤爾),雷諾(Renault)和PSA也在與創企和當地機構進行按需移動服務合作(有預定路線的公共交通),公私聯合機構VeDeCom Institute致力於在2020年實現消費者可承擔的自動駕駛。不過法國的充電樁和4G網覆蓋率都比較低。

14、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技術和創新指數較低,4G和充電樁覆蓋率也較低,但立法指數較高:自動駕駛試驗已經在悉尼、墨爾本、珀斯和阿德萊德等幾個城市進行。2017年5月澳大利亞發佈自動駕駛試驗國家指南。目前,澳大利亞法律規定自動駕駛系統不能成為汽車駕駛人逃避法律責任的理由,即一輛車可能是部分自動化,但人類佔有者必須適時控制車輛,成為法律的“司機” 對任何事件負責。

15、西班牙

西班牙2015年就推出了自動駕駛路測法律框架,但該國目前幾乎沒有自動駕駛相關公司(總部)、技術專利和研發中西。2017年11月,西班牙政府創新計畫明確接下來的幾年(面向2020)目標是發展自動駕駛,推廣5G、公路、鐵路基建,這或將改善消費者接受度較低的現狀。

16、中國

畢馬威中國合夥人指出Philip Ng,中國不妨被認為是2025到2030年的自動駕駛領導者。因為這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銷售市場,且該國目前對技術創新高度關注,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計畫。

儘管傳統工業、公路設施和科技基礎薄弱,中國在高新技術方面的進展十分迅猛,包括感測器技術、面向人工智慧的電腦視覺技術、聲音識別技術、路徑規劃技術和車聯網(V2X)技術等。與此同時,中國4G覆蓋率高,擁有全球第二高密度的充電樁,以及滴滴出行這類的新出行企業,創投環境良好,並正在推行面向物流的自助服務試點(封閉住宅內的交貨和特定高速公里上的自動卡車)。

17、巴西

巴西大概率會成為早期技術採用者,國家擁有良好的4G移動網路,不過充電樁比較少,但它需要在監管(最弱的政策和立法)、本地創新和道路品質方面有所改進。

18、俄羅斯

俄羅斯和巴西的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都是墊底的。為建設自動駕駛,俄羅斯政府提供1000萬美元給本地相關公司補貼,致力於從零打造俄羅斯自動駕駛產業。目前,包括互聯網公司Yandex和卡車製造商卡斯特在內的俄羅斯公司正在進行研究測試。不過基礎設施(4G和充電樁密度都很低)和立法還是有待改進。

19、墨西哥

墨西哥由於缺乏特定的法規,沒有積極的測試,缺乏公司(總部)、技術專利和研發進展,基礎設施和道路品質較差,消費者接受度低,自動駕駛產業遇阻。

20、印度

印度的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很有熱情,政府也對電動汽車雄心勃勃(汽車工業擠進世界前三名),但印度對自動駕駛的有效禁令(總統Nitin Gadkari在2017年7月禁止自動駕駛,因為它會取代人們的工作)和糟糕的道路品質阻礙了它的自動駕駛進程。

通過指標評估,畢馬威為自動駕駛推進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目光在未來,計畫在當下。

我們現在就應該著手修訂國家/地方交通策略和城市空間發展藍圖,增加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投資高品質的道路基礎設施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為計程車和卡車運輸就業提供準備方案,採用燃料稅收、補貼電動的形式保證技術進程中的開支,修改車輛保險制度、安全評估和資料隱私準則。

2、公私合作,立法消除監管障礙。

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開發商之間應該主動合作,就像現在的新加披所做的這樣。政府應當為自動駕駛設立專業部門,立法消除監管障礙,為研發提供創新基金,確保相關應用符合公共政策目標,以推進自動駕駛進程。

3、團結所有力量,效益最大化。

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應該聚在一起,公民們應該意識到交通運輸不僅僅是產業問題,更關乎社區生活與工作,環境和道路安全將給我們帶來福利。我們應當集思廣益,追求效益最大化。

智東西認為,自動駕駛汽車乘著新出行的東風,既指向了更高效安全的交通運營系統,也意味著龐大的價值鏈重組,因此獲得了政府、資本和產業界的強力關注。目前,我國的傳統汽車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全國範圍的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但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隨著“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的推行,國內5G產業和電動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主導的自動駕駛產業聯盟、產研合作、當地語系化的試點運營等,有望使我國在2025-2030年成為汽車產業,特別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先國家。

附:四項自動駕駛指標的獨立排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