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睿智有成曹相國

曹參(音cān, ?-西元前190年), 字敬伯, 西漢開國功臣, 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 史稱"曹相國"。 “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就是講的他的典故。 他歷經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惠帝劉盈和呂後三代主政君主而不倒, 是政壇不倒翁。 他治理國家有條不紊, 政治清明, 國泰民安, 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的漢朝皇帝漢文帝、漢景帝也是沿襲他的治國理念, 從而有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不爭天功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曹參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 身經百戰, 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 話說劉邦平定天下稱帝后, 對有功之臣,

論功行賞。 眾臣議論紛紛, 爭功者甚多, 然而對曹參的認同大致一致, 認為: “曹參身被七十創, 攻城掠地, 功最多, 宜第一。 ” 曹參與蕭何早年同為縣衙的捉刀小吏, 隨同劉邦一同起事, 是同命兄弟。 其實, 兩人能力和功勞都差不了多少, 但他知道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比他的高。 曹參對當時的形勢看得很清楚, 理智地沒有去爭這天下第一功。 最後, 劉邦評定天下第一功歸於蕭何, 蕭何任相國, 曹參排第二, 賜爵平陽侯。

蕭規曹隨

劉邦死後, 他的嫡長子劉盈當皇帝, 史稱孝惠帝。 孝惠帝二年, 蕭何去世。

曹參聽說蕭何去世的消息後, 就告訴舍人:“趕快治辦行裝, 我將要進入國都當相國。 ”待了沒有幾天, 皇帝派使臣果然召曹參回去。

曹參當初地位卑微時, 跟蕭何友好, 等到做了將軍、相國, 兩人有了隔閡。 到蕭何將死的時候, 所推薦的賢相只有曹參。

曹參接替蕭何做漢朝的相國, 所有的事務都沒有改變的, 完全遵守蕭何制定的規約。 曹參任相國後, 整日不理國事, 只管飲酒唱歌。 每次官員來彙報時, 他又拉起他們去喝酒, 不讓他們講話和提什麼建議。

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 漢惠帝責怪相國不治理國事。 曹窋休假回家, 乘機進言, 按照漢惠帝的話勸諫曹參。 曹參憤怒, 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 說:"趕快入朝侍奉皇帝, 天下的事不是你應當談論的。 "到了朝拜時, 漢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給曹窋處罰呢?先前是我讓他勸諫你的。 "曹參摘下帽子謝罪說:"陛下自己認為和高皇帝比,

哪一個聖明英武?"皇上說:"我怎麼敢與先帝比呢!"曹參又說:"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蕭何比哪一個更強?"皇上說:"你好像趕不上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的正確。 況且高皇帝和蕭何平定天下, 法令已經明確, 現在陛下垂衣拱手(指無為而治), 我這樣一類人恪守職責, 遵循前代之法不丟失, 不也可以嗎?"惠帝只好說:"好, 你歇著去吧。 "

其實, 曹參知道, 蕭何制定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很科學、健全的。 秦末, 蕭何佐助劉邦起義。 攻克咸陽後, 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 他卻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 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 並知民間疾苦, 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 秦之所以滅六國而統一中國,

秦朝那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是促進秦國強大的重要因素。 蕭何拿來借鑒後, 制定的漢朝政策更加完善, 是劉邦重新統一中國、開疆辟土, 並為四百年強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此好的制度, 怎麼能夠輕易地去改變, 或者去標新立異以博取自己的名聲呢?

青史留芳

其實, 曹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劉邦做了皇帝, 齊國劃為郡。 不久, 劉邦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 因齊王年輕, 故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佐助劉肥。

在齊國, 曹參治理齊國的辦法就是採用黃老的學說, 貴在清淨無為, 讓百姓們自行安定。 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 齊國安寧, 人們稱讚他是賢明的丞相。

曹參深知社會的複雜, 他離開齊國前, 特地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說:“要把齊國的獄訟以及市集交易等作為某些人行為的寄託,

要慎重對待這些行為, 不要輕易干涉。 ”後任丞相說: “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 “不是這樣。 獄訟以及市集交易這些行為, 是善惡並容的, 如果你嚴加干涉, 壞人在哪裡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告訴你。 ”

曹參入朝成為漢朝相國, 一切皆遵蕭何之法而無所變更。 並且立即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樸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 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 對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微末節, 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 就斥退攆走他們。

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 總是隱瞞遮蓋, 因此相府中平安無事。

他之所以整日喝酒不理朝政, 是因為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定,功臣亡”的道理。當時,劉邦死後,呂後專權、為人狠毒。他看來不理朝政,整日喝酒,實則大智若愚、明哲保身。蕭何在劉邦外出打戰時,曾因關心百姓,聲譽顯赫,劉邦懷疑他造反,嚇得蕭何通過搶奪民財來自汙名聲,從而自保。雖然韓信為漢族打下三分之二的江山,但最後免不了被呂後絞殺。曹參與蕭何是患難兄弟,一為將、一為相。後來,似乎相處不是很融洽。其實,也是他們猩猩相惜,故意所為,以免被皇帝以為抱團取暖,從而避免被猜忌、殘殺。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三年時間。他死後,被諡為懿侯。懿者,意為美好的德行,可見皇帝和國家對他的肯定和認同。曹參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的侯位,他的後人在漢代四百年相繼承襲侯爵,三國時的曹魏創建者曹操亦是曹參之後。

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曾國藩等後世名人都十分推崇他,後世多稱曹參為一代名相和賢相。(王劍)

是因為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定,功臣亡”的道理。當時,劉邦死後,呂後專權、為人狠毒。他看來不理朝政,整日喝酒,實則大智若愚、明哲保身。蕭何在劉邦外出打戰時,曾因關心百姓,聲譽顯赫,劉邦懷疑他造反,嚇得蕭何通過搶奪民財來自汙名聲,從而自保。雖然韓信為漢族打下三分之二的江山,但最後免不了被呂後絞殺。曹參與蕭何是患難兄弟,一為將、一為相。後來,似乎相處不是很融洽。其實,也是他們猩猩相惜,故意所為,以免被皇帝以為抱團取暖,從而避免被猜忌、殘殺。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三年時間。他死後,被諡為懿侯。懿者,意為美好的德行,可見皇帝和國家對他的肯定和認同。曹參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的侯位,他的後人在漢代四百年相繼承襲侯爵,三國時的曹魏創建者曹操亦是曹參之後。

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曾國藩等後世名人都十分推崇他,後世多稱曹參為一代名相和賢相。(王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