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被窮養的孩子長大後變成這樣,給了所有父母一個響亮的耳光

這是一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但是從這個故事裡我竟然找到了童年時的一些陰影。 希望所有為人父母的能好好看看這個故事, 也許會觸動你的心弦, 更多的則是教育我們,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太吝嗇。

被窮養女孩的真實故事

01

從小, 家裡的經濟條件就不太富裕, 所以習慣了親戚之間的各種援手。 母親穿大姨的衣服, 我理所當然地就穿起了兩個姐姐的衣服。 兩個姐姐曾經感激地說, 要是沒有小妹, 我們的衣櫥和雜物間早就爆炸了, 嫌小過時的衣服丟都沒有地方丟。 聽了她們的感慨, 我只會站在一邊憨憨地笑。 直到後來我開始長得骨骼粗壯, 比兩個姐姐都要高要胖, 家裡才減緩了從大姨家撿衣服的趨勢。

但是, 從小養成的習慣要改也非一日之功, 骨子裡的影響一直都在, 我直到現在依然會習慣性地撿舍友的衣服穿。 工作時和別人合租,

我連舍友的換季時丟下的工作服都不會落下。 讀書期間, 我當著舍友的面, 努力地將自己塞進一條她嫌小的牛仔褲裡, 憋得面紅耳赤往上拉拉鍊, 生怕一旦塞不下, 舍友就要毫不留情地把那條牛仔褲丟掉。

小時候在文具上一直沒怎麼花過錢。

父母單位上有時會發一次性的圓珠筆, 他們會把別人用剩要丟掉的筆帶給我。

那種一次性筆的筆尖粗大, 看上去似乎是黃銅做的, 筆身棱角分明, 握住的時間久了手指會痛, 中指托住筆的地方會被勒出兩條深深的印跡。 寫到最後筆尖會漏油, 放在文具盒裡一旦有顛簸, 每每一打開都會油光四溢, 於是我珍而重之用草稿紙的邊角料和透明膠帶裹起一個厚厚的筆套。

用的本子也是父母從單位帶回來的廢紙邊角料裁好訂起來的。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去廠裡找父母時, 那個胖胖的主任看見我驚喜地說, 快快, 小某來了, 趕緊把上次的廢紙給她帶回去打草稿。 我臉上火辣辣的, 但看著周圍的叔叔阿姨都習以為常的神色,

忙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向那個叔叔道謝。

女孩子家誰不喜歡花花綠綠的筆記本?我記得我同桌有一套叫“七彩”的筆記本, 封面都是彩墨畫。 我對其中有一本印象特別深刻, 封面上是一個穿著粉裙的長髮女孩, 張開雙臂沿著鐵軌慢慢往前走, 身後是大片大片綠色的稻田。 而我的筆記本上則糊著一層紙, 隱隱約約還能看出“某某機械廠”的字樣。

再後來, 家裡條件稍微好些, 父母會到市場上給我批發很多筆記本, 封面上是濃墨重彩的大面積色塊和一條條平行橫杠, 其上大大地寫著“notebook” 的字樣。 然而這已經是我用過最好的本子了。

我曾試圖向父母提議可不可以自己去文具店裡挑一本喜歡的本子, 可他們的反應都很冷漠, 說買漂亮本子是玩物喪志, 上課時會不專心聽講。 我再也沒有抗議過, 心裡卻知道, 不是玩物喪志的問題, 而是漂亮本子一本就抵買很多普通本子的錢。

直到長大後, 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款瘋馬復古牛皮本, 實在是愛不釋手, 做了自己幾天的思想工作, 終於猶猶豫豫下單了——買的是同一家店裡的瑕疵本,只因為比正常價格少二十塊錢。

“窮養”確實給了我對抗艱難物質生活的底線,我可以面不改色地穿著豁口的鞋子走在路上,可以對著鏡子自己給自己理髮,可以大口大口地吃白饅頭配紅腐乳。

02

但是當好日子來臨時,我卻總有種偷來的感覺。我惶惶然地捧著別人贈我的禮物,目光躲閃,含糊著說謝謝卻不知該怎樣回禮。

我捨不得用朋友從德國帶回來的Lamy鋼筆,捨不得戴男友送的金佛,捨不得用舍友送給我的譚木匠的梳子,那些我都當作珍寶鄭重地藏起來。因為,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不配。

我不配穿上一千塊一件的大衣,我不配用兩千元以上的手機,我不配吃人均三百以上的大餐,我不配用那些精緻的、奇巧的小玩藝兒,我不配戴上亮閃閃的金珠鑽石。

當它們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瞳孔放大,目光熾熱;當它們出現在我身上,我覺得芒刺在背,熱焰灼身。

小時候家裡就真缺一件新衣服的錢嗎?真的缺一本精美筆記本的錢嗎?我有時候忍不住會去想,卻總是及時按耐住自己的念頭。

父母已經很不容易,生活壓彎了他們的腰脊,我從小到大,在他們的呵護下吃得飽,穿得暖,讀得起書,上得了大學,接受了高等教育,對於像我這樣的家庭而言,真的已經非常不易了。

我打心眼裡感謝他們對我的付出。可是我的內心,自卑而惶恐。“窮”字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晃晃悠悠地懸在我的頭頂。

上大學之後,我就努力節衣縮食,順帶去做同學眼中毫無意義的兼職,害怕開口向父母要錢。

有一段時間我對金錢寶愛到了眼珠子的程度,正如張愛玲所言,“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外,只知道錢的好處。”

03

我還記得自己在軍訓時因為捨不得吃,訓練量又大,營養不良暈在地上,被教官和同學送去校醫院打點滴。可卻因為還是新生入學階段沒有接入醫保,享受不到優惠政策,自掏腰包花了二百多。那天夜裡我一個人躲在被子裡默默的哭,不是因為遠離家鄉思念父母,而是在心疼二百塊可以抵多少天的伙食費。

看《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平不敢吃白麵饃,因為這幾個白麵饃不但不頂什麼事,“還會慣壞他的胃口的”,我竟深有同感,生怕自己用慣了好東西,“由奢入儉難”,再也過不了曾經的日子了。

貧窮如同一件灰色的隱形衣,讓我雖然偶爾心有不甘,卻大部分時間心安理得地藏於其中。一旦揭開了這層隱形衣,身形大白於光天化日之下,我便惶惶然惴惴不安,覺得面前滾熱的陽光是偷來的。

毛姆曾說,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相當於為自己建立了逃避生活中幾乎各種苦難的避難所。

我努力讀書,渴望培養自己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希望自己能夠從先賢身上汲取力量,做到內心的豐盈和不懼清貧。然而從小到大形成的心理已然深入骨髓,即使我有意識地去調節、去克服,它們依然如影隨形。

可在我渴望嘗試新鮮事物、渴望用金錢來換取好一點的生活享受時,它們總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你不配,你不配。

百年老字型大小家的栗子糕、一小罐卻要價三十多的牛奶布丁、可以免廣告的視頻會員……即使心動,即使知道買了也對如今的我財務上造不成什麼影響,可我依然會垂下眼睛,會控制住自己的手,不敢有任何動搖。

看完這個故事,是不是觸動了很多80後、90後的朋友的內心呢!你小時候是不是也被父母這樣對待過。因為想買一雙運動鞋和父母鬥爭多半年,依然實現不了願望。看到同學騎著嶄新的自行車從身邊飄過,內心是深度的自卑。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可能像從前那樣缺衣少穿。但是很多人都信奉“窮養兒子、富養女兒”,而且很多人即使家庭條件很好,也會這樣去做。你知道特意窮養孩子,他們會丟失多少東西嗎?上面故事中正好體現了這一點。

適當的“哭窮”“藏富”可以變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如果過度了,可能就變成了一種壓力,孩子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種緊箍咒。窮養讓孩子丟掉了信心。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就灌輸這樣的資訊:貴的東西不能要求,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受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同齡孩子得到的他沒有得到,心裡產生自卑甚至低人一等的想法。導致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畏手畏腳總暗示自己弱、差,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

窮養的孩子總想“省”,同樣做一件事,窮養的孩子更願意費一些時間而省些錢,富養的孩子卻願意多花一些多些時間。他們更願意相信時間的寶貴,從而去見識和接受更多沒見到過的事物。而窮養的孩子則更看重錢。就像文中的女孩就是非常看中錢。

所以,家長真的該好好反省一下,不要自己穿著一身名牌,捨不得給孩子買雙好鞋穿,不要天天吃青菜捨不得給孩子吃點肉,不要為了省點錢不讓孩子出去和朋友玩。

當孩子向你伸手要錢時,不要擺出一副施捨的樣子來。

你身邊有沒有被窮養的孩子?

你是不是哪個被窮養過的孩子呢?

歡迎關注留言。

終於猶猶豫豫下單了——買的是同一家店裡的瑕疵本,只因為比正常價格少二十塊錢。

“窮養”確實給了我對抗艱難物質生活的底線,我可以面不改色地穿著豁口的鞋子走在路上,可以對著鏡子自己給自己理髮,可以大口大口地吃白饅頭配紅腐乳。

02

但是當好日子來臨時,我卻總有種偷來的感覺。我惶惶然地捧著別人贈我的禮物,目光躲閃,含糊著說謝謝卻不知該怎樣回禮。

我捨不得用朋友從德國帶回來的Lamy鋼筆,捨不得戴男友送的金佛,捨不得用舍友送給我的譚木匠的梳子,那些我都當作珍寶鄭重地藏起來。因為,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不配。

我不配穿上一千塊一件的大衣,我不配用兩千元以上的手機,我不配吃人均三百以上的大餐,我不配用那些精緻的、奇巧的小玩藝兒,我不配戴上亮閃閃的金珠鑽石。

當它們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瞳孔放大,目光熾熱;當它們出現在我身上,我覺得芒刺在背,熱焰灼身。

小時候家裡就真缺一件新衣服的錢嗎?真的缺一本精美筆記本的錢嗎?我有時候忍不住會去想,卻總是及時按耐住自己的念頭。

父母已經很不容易,生活壓彎了他們的腰脊,我從小到大,在他們的呵護下吃得飽,穿得暖,讀得起書,上得了大學,接受了高等教育,對於像我這樣的家庭而言,真的已經非常不易了。

我打心眼裡感謝他們對我的付出。可是我的內心,自卑而惶恐。“窮”字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晃晃悠悠地懸在我的頭頂。

上大學之後,我就努力節衣縮食,順帶去做同學眼中毫無意義的兼職,害怕開口向父母要錢。

有一段時間我對金錢寶愛到了眼珠子的程度,正如張愛玲所言,“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外,只知道錢的好處。”

03

我還記得自己在軍訓時因為捨不得吃,訓練量又大,營養不良暈在地上,被教官和同學送去校醫院打點滴。可卻因為還是新生入學階段沒有接入醫保,享受不到優惠政策,自掏腰包花了二百多。那天夜裡我一個人躲在被子裡默默的哭,不是因為遠離家鄉思念父母,而是在心疼二百塊可以抵多少天的伙食費。

看《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平不敢吃白麵饃,因為這幾個白麵饃不但不頂什麼事,“還會慣壞他的胃口的”,我竟深有同感,生怕自己用慣了好東西,“由奢入儉難”,再也過不了曾經的日子了。

貧窮如同一件灰色的隱形衣,讓我雖然偶爾心有不甘,卻大部分時間心安理得地藏於其中。一旦揭開了這層隱形衣,身形大白於光天化日之下,我便惶惶然惴惴不安,覺得面前滾熱的陽光是偷來的。

毛姆曾說,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相當於為自己建立了逃避生活中幾乎各種苦難的避難所。

我努力讀書,渴望培養自己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希望自己能夠從先賢身上汲取力量,做到內心的豐盈和不懼清貧。然而從小到大形成的心理已然深入骨髓,即使我有意識地去調節、去克服,它們依然如影隨形。

可在我渴望嘗試新鮮事物、渴望用金錢來換取好一點的生活享受時,它們總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你不配,你不配。

百年老字型大小家的栗子糕、一小罐卻要價三十多的牛奶布丁、可以免廣告的視頻會員……即使心動,即使知道買了也對如今的我財務上造不成什麼影響,可我依然會垂下眼睛,會控制住自己的手,不敢有任何動搖。

看完這個故事,是不是觸動了很多80後、90後的朋友的內心呢!你小時候是不是也被父母這樣對待過。因為想買一雙運動鞋和父母鬥爭多半年,依然實現不了願望。看到同學騎著嶄新的自行車從身邊飄過,內心是深度的自卑。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可能像從前那樣缺衣少穿。但是很多人都信奉“窮養兒子、富養女兒”,而且很多人即使家庭條件很好,也會這樣去做。你知道特意窮養孩子,他們會丟失多少東西嗎?上面故事中正好體現了這一點。

適當的“哭窮”“藏富”可以變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如果過度了,可能就變成了一種壓力,孩子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種緊箍咒。窮養讓孩子丟掉了信心。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就灌輸這樣的資訊:貴的東西不能要求,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受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同齡孩子得到的他沒有得到,心裡產生自卑甚至低人一等的想法。導致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畏手畏腳總暗示自己弱、差,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

窮養的孩子總想“省”,同樣做一件事,窮養的孩子更願意費一些時間而省些錢,富養的孩子卻願意多花一些多些時間。他們更願意相信時間的寶貴,從而去見識和接受更多沒見到過的事物。而窮養的孩子則更看重錢。就像文中的女孩就是非常看中錢。

所以,家長真的該好好反省一下,不要自己穿著一身名牌,捨不得給孩子買雙好鞋穿,不要天天吃青菜捨不得給孩子吃點肉,不要為了省點錢不讓孩子出去和朋友玩。

當孩子向你伸手要錢時,不要擺出一副施捨的樣子來。

你身邊有沒有被窮養的孩子?

你是不是哪個被窮養過的孩子呢?

歡迎關注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