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末有座堅固城池,炮轟數日仍無法攻下,一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我們閱盡鉛華, 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南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1月25日, 鄭成功率軍進攻荷蘭在臺灣修築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 經過艱難作戰, 侵佔臺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被擊敗, 總督揆一無奈之下于同年2月1日簽字投降, 率全體荷蘭人撤離臺灣。

▲安平古堡

對於這場戰役, 我們所給予的關注實在太少。 說起來, 我們和千百年前的古人並無差異, 對於陸權極端重視, 以至於看臺灣時總擺脫不了一種化外之地的觀感, 這也為臺灣被殖民埋下伏筆。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 歐洲人熱衷於遠洋探險, 葡萄牙成為首個打通亞洲航線的亞洲國家, 在與中日進行貿易的途中, 看到一座美麗島嶼, 稱之為Formosa, 音譯過來就是“福爾摩沙”, 這也就成了臺灣在西方的別名。

不過他們因為貿易忙, 並沒有登陸, 只是將其繪入航海地圖之中, 這就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高度重視。

此時的西班牙, 早已在隆慶五年(西元1571年)佔領了馬尼拉。 只不過他們遇到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日本。 在這一時期, 豐臣秀吉曾派人前往臺灣, 帶去了《高山國詔諭計畫書》, 想通過恐嚇的方式使臺灣主動歸順。

▲豐臣秀吉雕像

得知消息的西班牙人本想攻下臺灣以先發制人,

卻不料沒幾年豐臣秀吉就病死了, 於是此事也就拖了下來。 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 本想進佔澳門、澎湖列島的荷蘭人受挫, 遂轉而攻台, 開啟了38年的殖民統治。 這是臺灣島上第一個來自歐洲的政權, 目的是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據點, 與西班牙在亞洲相抗衡。

▲揆一雕像

時間推移到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4月29日), 2.5萬人組成的大部隊突然出現在臺灣海岸線上, 令總督揆一驚愕不已。 對於這支軍隊的領導者, 荷蘭人並不陌生。 早在30年前,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親自與荷蘭人訂立條約, 允許他們永久佔領臺灣。 如今, 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又率兵前來收復臺灣。

▲熱蘭遮城攻防圖

在戰爭初期, 鄭氏大軍都非常順利。 荷蘭人只在臺灣佔據了一個很小的海灣, 據點分別是熱蘭遮城和赤嵌城。 鄭成功登陸後, 240余名荷蘭火槍手主動出擊, 被鄭氏大軍誘入包圍圈中全殲, 主力盡失。 而赤嵌城才守將由於準備不足, 更是在鄭成功的連唬帶嚇之下, 乖乖選擇投降。

說起來, 鄭成功之所以成功, 主要是因為他在戰前擁有比較充分的準備, 巧妙利用了地形優勢。 其次, 這時的鄭家軍紀律性強、組織良好。 第三, 則是火槍尚未形成壓倒性優勢。 由於火槍的射擊準備時間是弓箭的十倍, 因此很容易被精心組織的敵軍伏擊, 一旦“三段擊”的隊形被打亂,火槍部隊基本就會淪為活靶子。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然而熱蘭遮城卻著實讓鄭成功吃了大虧,甚至差點兒功虧一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發明了大名鼎鼎的“棱堡”,不足千人的馬爾他騎士就能依靠這種城堡抵禦數萬名奧斯曼帝國士兵的進攻。對於方形的傳統城堡,打炮可以先將城垛轟平,然後架設雲梯以登城。然而對於擁有大量不規則城牆的“棱堡”,其高低錯落的牆體提供了豐富的射擊點,就算一處被轟塌,其餘幾處仍可迅速補防,因此敵軍極難靠近。

眼見強攻遇挫,鄭成功只能下令圍城,這對戰爭雙方無疑都是巨大考驗。當時島上農業生產很不發達,而清朝又將鄭成功等人視為逆賊,因此鄭氏大軍幾乎得不到任何糧草援助。無奈之下,鄭成功只能靠誅殺貪官、帶頭減少口糧的方式來安撫官兵。荷蘭人的狀況也很糟糕,不過他們人少,所以靠儲備食物倒也能夠支撐一段時間。

▲明延平郡王祠

在這關鍵時刻,一名叫羅狄斯的日爾曼中士主動投降做了俘虜,將棱堡的秘密和盤托出,連帶著還詳細講解了歐洲人是如何攻佔棱堡的。在專業人士的指點下,僵持不下的戰爭局面迅速改變,鄭家軍開始修建規模龐大的歐式堡壘。很快,熱蘭遮城附近的制高點上被炮火轟成平地,鄭氏大軍可以隨意炮擊熱蘭遮城。攻克後,鄭成功將荷蘭人逐出臺灣,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族政權。同時又將該城更名為“安平城”,鄭氏三代統治者均居住于此,因此又有“王城”之稱。

▲鄭成功雕像

有意思的是,無論在任何時期,各政權對鄭成功的評價都是正面的。施琅收復臺灣後,康熙皇帝稱其為“南明遺室”,允許鄭氏後裔將其靈柩遷回;光緒年間,清政府在“牡丹社”事件後認識到臺灣重要性,正式在臺灣設置延平郡王祠以祭祀鄭成功。日本通過《馬關條約》佔領臺灣後,由於鄭生於日本,其母田川氏又是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將其與神道教結合,改造成了“開山神社”。二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對其也予以高度評價。似乎大家都能從“國姓爺”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將其作為“民族英雄”。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一旦“三段擊”的隊形被打亂,火槍部隊基本就會淪為活靶子。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然而熱蘭遮城卻著實讓鄭成功吃了大虧,甚至差點兒功虧一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發明了大名鼎鼎的“棱堡”,不足千人的馬爾他騎士就能依靠這種城堡抵禦數萬名奧斯曼帝國士兵的進攻。對於方形的傳統城堡,打炮可以先將城垛轟平,然後架設雲梯以登城。然而對於擁有大量不規則城牆的“棱堡”,其高低錯落的牆體提供了豐富的射擊點,就算一處被轟塌,其餘幾處仍可迅速補防,因此敵軍極難靠近。

眼見強攻遇挫,鄭成功只能下令圍城,這對戰爭雙方無疑都是巨大考驗。當時島上農業生產很不發達,而清朝又將鄭成功等人視為逆賊,因此鄭氏大軍幾乎得不到任何糧草援助。無奈之下,鄭成功只能靠誅殺貪官、帶頭減少口糧的方式來安撫官兵。荷蘭人的狀況也很糟糕,不過他們人少,所以靠儲備食物倒也能夠支撐一段時間。

▲明延平郡王祠

在這關鍵時刻,一名叫羅狄斯的日爾曼中士主動投降做了俘虜,將棱堡的秘密和盤托出,連帶著還詳細講解了歐洲人是如何攻佔棱堡的。在專業人士的指點下,僵持不下的戰爭局面迅速改變,鄭家軍開始修建規模龐大的歐式堡壘。很快,熱蘭遮城附近的制高點上被炮火轟成平地,鄭氏大軍可以隨意炮擊熱蘭遮城。攻克後,鄭成功將荷蘭人逐出臺灣,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族政權。同時又將該城更名為“安平城”,鄭氏三代統治者均居住于此,因此又有“王城”之稱。

▲鄭成功雕像

有意思的是,無論在任何時期,各政權對鄭成功的評價都是正面的。施琅收復臺灣後,康熙皇帝稱其為“南明遺室”,允許鄭氏後裔將其靈柩遷回;光緒年間,清政府在“牡丹社”事件後認識到臺灣重要性,正式在臺灣設置延平郡王祠以祭祀鄭成功。日本通過《馬關條約》佔領臺灣後,由於鄭生於日本,其母田川氏又是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將其與神道教結合,改造成了“開山神社”。二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對其也予以高度評價。似乎大家都能從“國姓爺”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將其作為“民族英雄”。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