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生必讀邊塞詩歌名篇14首,千古經典豪邁詩歌,每首都有名句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 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 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 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 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 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 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 借蓬草自況,

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 境界闊大, 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 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 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 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 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 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 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

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 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翰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筵以及戰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 表現了戰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曠達、奔放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 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 借酒澆愁。 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 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 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 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 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 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 氣勢流暢, 一氣呵成。 詩人以雄勁的筆觸, 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 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

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 既激動人心, 又耐人尋味。 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 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楊慎編選唐人絕句, 也列它為第一。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 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 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 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 悲壯蒼涼, 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 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

這種哀怨不消沉, 而是壯烈廣闊。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 連綿雪山一片黯淡。 邊塞古城, 玉門雄關, 遠隔千里, 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李賀的《馬詩》共有23首,名為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和建功立業的抱負。這裡所選的是第五首。廣闊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彎如金鉤。這邊塞爭戰之處,正是良馬和英雄大顯身手之地;然而,何時戰馬才能配上金制轡腦,飛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詩語言明快,風格健爽。前兩句寫景,寫適於駿馬馳騁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後兩句抒情,自比為良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于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隴西行四首·其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己亥歲二首·其一》

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塚,盡為將軍覓戰功”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裡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隴西行》

王維

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十裡又十裡縱馬飛馳,五裡又五裡不斷揚鞭。都護告急軍書到,匈奴已圍困酒泉。蕭關隴山飄大雪,茫茫不見烽火煙。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像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落》飄向何處?笛聲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塞上聽吹笛》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此詩用明快秀麗的基調和豐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安詳、恬靜的一面。詩人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在虛實交錯、時空穿梭之間,把戰士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有機地聯繫起來,統一起來,構成一幅奇麗寥廓、委婉動人的畫卷。全詩含有思鄉的情調但並不低沉,表達了盛唐時期的豪情,是邊塞詩中的佳作。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於契丹,於是徵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裡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歎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此詩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歎息不止。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李賀的《馬詩》共有23首,名為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和建功立業的抱負。這裡所選的是第五首。廣闊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彎如金鉤。這邊塞爭戰之處,正是良馬和英雄大顯身手之地;然而,何時戰馬才能配上金制轡腦,飛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詩語言明快,風格健爽。前兩句寫景,寫適於駿馬馳騁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後兩句抒情,自比為良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于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隴西行四首·其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己亥歲二首·其一》

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塚,盡為將軍覓戰功”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裡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隴西行》

王維

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十裡又十裡縱馬飛馳,五裡又五裡不斷揚鞭。都護告急軍書到,匈奴已圍困酒泉。蕭關隴山飄大雪,茫茫不見烽火煙。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像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落》飄向何處?笛聲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塞上聽吹笛》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此詩用明快秀麗的基調和豐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安詳、恬靜的一面。詩人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在虛實交錯、時空穿梭之間,把戰士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有機地聯繫起來,統一起來,構成一幅奇麗寥廓、委婉動人的畫卷。全詩含有思鄉的情調但並不低沉,表達了盛唐時期的豪情,是邊塞詩中的佳作。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於契丹,於是徵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裡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歎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此詩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歎息不止。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