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努力”成就北京“藍天答卷”(新京報)

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 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作工作報告。 圖來自新京報

1月22日下午3時, 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正式開幕。

在政協向大會作的報告中, “科技創新”、“京津冀聯防聯控聯治”、“深化醫改”等多個關鍵字, 引發政協委員熱議。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房山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孫愛華表示, 經過大規模的工程治理、結構調整減排, 北京市結構性、工程性減排空間進一步收窄, 大氣污染從結構性減排階段向管理“內涵性減排”轉變。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氣候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強斌則建議, 要以點帶面、“點穴式”整改推進整治工作, 實施精准督查。 比如利用熱點網格、無人機、揮發性有機物快速測定儀等先進技術裝備, 實施精准督查。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 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

打贏藍天保衛戰。 ”大氣污染問題, 事關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品質、身體健康, 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北京兩會期間, 自然也成為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2017年, 北京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藍天答卷”:2017年全市收穫226個優良天, 其中有66天空氣品質達到一級;空氣品質中最重要的指標——PM2.5的年均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 完成了國家“大氣十條”確定的目標。 而在2013年, 這個數字是每立方米90微克。

即使不看這些資料, 許多人也能真切感覺到, 改變在悄然發生——北京的霧霾天越來越少了, 藍天變得多了, 人民都很有獲得感。 許多人記憶中, 還留存著2013年1月霧霾鎖城的痛苦記憶, 但在2017年秋冬季, 人們普遍感到, 北京都沒有“像樣”的重污染天,

空氣品質好得有點“習以為常”, 以致藍天不再“刻意”刷屏朋友圈。

短短5年內實現這樣的減排目標, 幾乎是難以達成的任務, 但北京確實做到了。 那麼,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

其中, 固然有“天作美”, 以2017年為例, 氣象條件整體有利於污染擴散, 表現為逆溫發生頻率較低, 空氣較為乾燥, 北風頻率較高。 但更為重要的, 還是靠“人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視察北京時指出, 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 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品質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 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 聚焦重點領域, 嚴格指標考核, 加強環境執法監管, 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北京超預期的成績, 也來源於超常規的治理。

2013年到2017年, 北京嚴格執行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 五年來, 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散煤治理、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老舊機動車報廢轉出等完成總量大約是過去十年來的總和。

五年間, 北京的環保執法堪稱史上最嚴, 對固定源立案處罰總計1.62萬起, 處罰金額5.9億元;其中, 查處大氣類環境違法行為8519起, 處罰金額2.1億元。 執法的密集和高壓, 對大氣污染違法行為造成有力的震懾。

五年間, 京津冀在大氣治汙上不僅實現了聯防聯控, 還建立了嚴格的治汙考核和監督機制。

北京發生的改變告訴我們, 治霾事在人為, 只要把“鐵腕治霾”做到位, 將“人努力”盡可能發揮到極致, 根治霧霾並非遙不可及。

這也正是“北京經驗”的價值所在。 許多地方的民眾如今不再調侃“京霾”, 轉而讚揚北京霧霾治理的成效。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曾經指出, 好天氣要一天一天地去爭取, 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 北京的這份“藍天答卷”令人欣慰。 但也要看到的是, 大氣治汙是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要做到讓民眾真正滿意, 未來還需在“人努力”上加把勁, 把治霾措施繼續做精、做細。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