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騰訊創始人張志東提出科技向善,AI時代互聯網企業不能只顧賺錢

看到一篇文章《騰訊創始人張志東:資訊超載時代 科技如何向善?》, 頗有感觸。

這是已經退出騰訊管理層的前CTO張志東在騰訊研究院發起的“科技向善”研討會上做的主題演講。

這篇演講的主要觀點是:移動互聯網時代, 人人手機上網, 也帶來了健康超載、資訊超載、人際超載的問題。 他認為, 出現問題並不可怕, 關鍵是否有能力應對和正向的鼓勵機制。 他還相信, 用心解決社會問題和發展產品之間並不矛盾。

在演講中, 他舉了《王者榮耀》為了防孩子沉迷而做得產品設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微信在闢謠方面利用產品設計和技術手段防止那些初級線民上當受騙。

張志東在演講中說, 三年前我離任騰訊的管理團隊後, 可以有多些時間來觀察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從一名專注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的CTO變為一名觀察技術對社會影響的“旁觀者”, 這讓張志東比產品開發者們有更加清醒的頭腦。

這可以幫助騰訊在快速前進的道路上不會過度背離社會、道德和法制, 而這才是發展技術, 研發科技產品的最大價值。

張志東能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一點也不意外。 這讓我想起2011年4月, 磐石之心曾與張志東先生一起游杭州西湖, 幾個小時裡他始終面帶睿智的微笑, 一臉向善的佛像, 他才是真正的佛系中年人。

“科技向善”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能力

這個冬天青島的霧霾十分嚴重, 我也一直在思考為何北京把霧霾治理好了, 青島這座海濱城市的霧霾卻越來越嚴重。

霧霾本質上講, 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 在工業和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之下, 霧霾是同GDP一起產生的。 2017年冬天,

北京的霧霾減少是由周邊200公里內高污染工廠、作坊的全面關停、有河北等地農村集體禁止煤炭取暖、有北京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離開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這一系列舉措讓北京重現藍天, 但是也讓周邊地區的很多工業、製造業、小工廠停業, 這些從業者收入減少。 或者說是河北、天津等地為北京藍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青島是山東的一個地級市, 也是一個工業、製造業大市。 有上百家高污染企業, 這關係到900萬人口的就業問題。 青島只能將市內諸如青鋼、海晶化工等大型高污染企業遷出市區, 但是仍距離青島市區只幾十公里。

而周邊的濰坊、高密也同樣是工業大市, 與青島是平級的關係, 青島既不能關掉自己的GDP和就業人口來源, 也沒有權力去關掉臨市的工業。 更沒有資金和財力去補貼周邊農村煤改氣取暖。

所以治理霧霾能夠成功的前提條件是放棄工業、製造業, 要有城市為此做出犧牲。 如果說治理霧霾是“科技向善”, 顯然“向善”不是一句口號, 而是一種能力。

只有像北京這樣擁有足夠能力(資金、資源、話語權)的城市, 才可能完成“科技向善”。 青島這樣的城市, 只能眼看著霧霾一天比一天嚴重。

騰訊研究院發起“科技向善”是可行的, 因為騰訊每日淨利潤上億元, 擁有10億用戶, 擁有足夠的能力去思考“科技向善”。 而且在面對兒童、老人等沒有自控力和辨識力的新線民的時候,騰訊所涉及的遊戲、資訊、社交、社群、電商、支付等所有業務,都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有張志東這種“旁觀者”為騰訊這艘大船“挑毛病”,真的是非常幸運的。這些關係到社會、道德、法律的問題,就像是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即使是坦泰尼克號碰上了也很難倖免。更何況,社會、道德和法律跟隨科技互聯網變化的速度要慢得多,這更增加了危險性。

人工智慧時代更需要“科技向善”

除了張志東所講的科技互聯網發展和智慧手機發展帶來的“健康超載、資訊超載、人際超載”的問題,現在和將來的人工智慧會帶來更多問題。如果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只關心盈利,其所帶來的危害遠遠大於為發展GDP而產生霧霾的危害。

前幾日,某寶因未明確向使用者提供收集個人資訊而遭遇工信部問責。某頭條同樣因收集與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問題被問責。顯然,人工智慧時代,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業務的時候與人的隱私之間產生了矛盾。

在2017年6月正式實施的《網路安全法》裡對獲取、使用個人隱私資訊有明確規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執行這些規定?工信部不可能去查看每一款APP的許可權和獲取使用者資訊的方式,這首先還是要企業自律,要懂得“科技向善”的道理。

有位群友,在微信群裡發了兩個截圖表明,自己自拍一張照片後,竟然在某手機資訊APP上被推薦一篇與自己頭戴飾物一模一樣的相關資訊。他被這樣的“人工智慧”震驚了:“我拍什麼照片,竟然一個手機資訊APP全知道。”

如果手機資訊APP真的在用戶不知情的條件下,掃描手機相冊,並機器識圖後推薦資訊,這確實會讓每一位手機使用者感到不安。

除了關於個人隱私的問題之外,在未來無人駕駛的時代,如果無人駕駛汽車在遇到路人過馬路的時候,是保護路人,還是保護車上的乘客?如果是人類在駕駛,我想每個人可能會做出TA自己的判斷。而作為機器,它如何去做判斷?

有很多網友看了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的機器人,可以輕鬆完成跳躍、翻跟鬥、奔跑等人類才能完成的動作後,不無震驚。他們擔心有公司去製造殺人機器人,用於攻擊。

未來,人工智慧普及的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制之間的矛盾出現。而“科技向善”應該成為每一個科技公司的“座右銘”,因為當科技產品具備智慧之後,監管機構無法用細緻、全面的條條框框去約束他們,只能依靠企業自我約束。

發展科技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絕不是為了產生讓人窒息的霧霾。企業不能只為了盈利去肆無忌憚的做產品和研發,而是要時刻以“科技向善”為宗旨,否則其帶來的惡果將比霧霾嚴重一萬倍。

這時候,我不由得想起穀歌(Google)的一位創始人于1999年提出了“永不作惡”的企業宗旨。不作惡,不僅是穀歌的承諾,現在應該寫入每一家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裡。

最後,也呼籲每一位讀者都分享此文,讓更多的科技互聯網公司能夠在賺錢的同時思考如何“科技向善”,如何不作惡。(完)

而且在面對兒童、老人等沒有自控力和辨識力的新線民的時候,騰訊所涉及的遊戲、資訊、社交、社群、電商、支付等所有業務,都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有張志東這種“旁觀者”為騰訊這艘大船“挑毛病”,真的是非常幸運的。這些關係到社會、道德、法律的問題,就像是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即使是坦泰尼克號碰上了也很難倖免。更何況,社會、道德和法律跟隨科技互聯網變化的速度要慢得多,這更增加了危險性。

人工智慧時代更需要“科技向善”

除了張志東所講的科技互聯網發展和智慧手機發展帶來的“健康超載、資訊超載、人際超載”的問題,現在和將來的人工智慧會帶來更多問題。如果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只關心盈利,其所帶來的危害遠遠大於為發展GDP而產生霧霾的危害。

前幾日,某寶因未明確向使用者提供收集個人資訊而遭遇工信部問責。某頭條同樣因收集與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問題被問責。顯然,人工智慧時代,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業務的時候與人的隱私之間產生了矛盾。

在2017年6月正式實施的《網路安全法》裡對獲取、使用個人隱私資訊有明確規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執行這些規定?工信部不可能去查看每一款APP的許可權和獲取使用者資訊的方式,這首先還是要企業自律,要懂得“科技向善”的道理。

有位群友,在微信群裡發了兩個截圖表明,自己自拍一張照片後,竟然在某手機資訊APP上被推薦一篇與自己頭戴飾物一模一樣的相關資訊。他被這樣的“人工智慧”震驚了:“我拍什麼照片,竟然一個手機資訊APP全知道。”

如果手機資訊APP真的在用戶不知情的條件下,掃描手機相冊,並機器識圖後推薦資訊,這確實會讓每一位手機使用者感到不安。

除了關於個人隱私的問題之外,在未來無人駕駛的時代,如果無人駕駛汽車在遇到路人過馬路的時候,是保護路人,還是保護車上的乘客?如果是人類在駕駛,我想每個人可能會做出TA自己的判斷。而作為機器,它如何去做判斷?

有很多網友看了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的機器人,可以輕鬆完成跳躍、翻跟鬥、奔跑等人類才能完成的動作後,不無震驚。他們擔心有公司去製造殺人機器人,用於攻擊。

未來,人工智慧普及的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制之間的矛盾出現。而“科技向善”應該成為每一個科技公司的“座右銘”,因為當科技產品具備智慧之後,監管機構無法用細緻、全面的條條框框去約束他們,只能依靠企業自我約束。

發展科技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絕不是為了產生讓人窒息的霧霾。企業不能只為了盈利去肆無忌憚的做產品和研發,而是要時刻以“科技向善”為宗旨,否則其帶來的惡果將比霧霾嚴重一萬倍。

這時候,我不由得想起穀歌(Google)的一位創始人于1999年提出了“永不作惡”的企業宗旨。不作惡,不僅是穀歌的承諾,現在應該寫入每一家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裡。

最後,也呼籲每一位讀者都分享此文,讓更多的科技互聯網公司能夠在賺錢的同時思考如何“科技向善”,如何不作惡。(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