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薦讀|你孤獨嗎?

近日, 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火了起來, 這只獨自“生活”的青蛙或許是渴望“獨處”卻害怕“孤獨 ”的現代人的真實寫照。 孤獨的時光是否真的令人“生畏”?一個人的日子該怎樣度過?今晚, 放下心中的糾結, 讀讀這篇文章, 或許你能找到答案。

《好的孤獨》

作者/陳果

孤獨≠寂寞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 是自成體系的完整。

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折紙、畫畫、凝視著魚缸中的小魚, 心無雜念, 旁若無人, 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 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

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 是急於衝破的樊籠, 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 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 都打不起精神, 都不快樂。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性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 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 嫺靜而從容。

孤獨不是人類刻意的自我培養、自我要求、自我改造, 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 是萬物最原始的本來面目。

人在離開母體之後, 一直是孤獨的,

我們的皮膚隔開了我們與外界, 我們孤單地蜷縮在自我的皮囊之中。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熱鬧的地球是孤獨的, 在廣袤的宇宙中, 它不過是一個孤獨的藍色的小點, 淹沒在無邊的靜默之中。

距離還原每個人的完整性

人與人, 就像兩個王國, 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適度的疆域,

甚至在疆界之間, 要有一個中立地帶。 人與人之間, 保持適度的距離, 這不是一種忸怩作態, 是為了更清晰更全面地領略對方的美, 為了在與對方親密交往的過程中不丟失原有的尊重與敬意。

適度的距離還原每個人的完整性,

它使每個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因其獨特而互生欣賞與敬意。 更因為這距離有時超越了我們的肉眼視力所及的範圍, 於是我們產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當年我在加拿大留學的時候, 我與祖國、與家人的物理距離達到從小到大前所未有的遙遠, 但奇妙的是, 那段時間我與家人、與國人的心理距離卻有著前所未有的親近。 電視中偶爾冒出的漢語足以引起我的關注, 關於中國的新聞或故事, 更是讓我饒有興趣;學校的禮堂裡的中國國旗, 使我百看不厭......不知不覺中一隻手摸著我的心, 我當時一下子明白了那就是“牽掛”。

母親曾對我說“人總是對最親密的人最殘忍”,恐怕就是因為當我們距離太近了,對方身上的缺點就被放大了,那些遠觀時曾引起我們讚歎不已的優點卻成了近看時的盲點,人們就此遺忘了尊重與愛,於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孤獨令我們更懂生活,更珍惜人

然而,現代生活中“擁擠”侵佔了人與人之間適度的距離,使人們彼此失去耐心與敬意,尤其是在人潮洶湧的城市裡。校園中,學生每天都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聽課。等他們走出校園,又將投入到更“擁擠”的戰場去奮力拼搏,為的是在這片擁擠的土壤上掙扎出一方生存空間。

正因為我們生活得太擁擠,我們因人多而變得不再珍惜人,因擁擠而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敬意。

擁擠所帶來的喧鬧驅散了我們所拒斥的孤獨,卻也攪亂了我們所渴望的內心的寧靜與閒情,使我們變得心煩意亂、心浮氣躁。

寧靜與閒情賦予了我們發現他人之美、閱讀自我之美、欣賞生活之美的可能性。很多內心安寧嫺靜的人常常並不特別偏好旅遊,即使在最平淡而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他一樣能夠窺見美感並享受歡樂。

對他而言,看似單調而千篇一律的朝朝暮暮、日復一日並不使他乏味,他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意趣盎然地宜室宜家,他對生活的熱忱無需太多外部環境變遷的刺激,因為他始終有著新鮮的目光、清靜的心靈。

所以,生活在城市人山人海的擁擠中的我們,為了不丟失對人的尊重與敬意,為了重拾對生活的熱情,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需要孤獨。

當我們不用被迫地與他人對話,才可能恢復與自我的對話。當我們真正體驗到了孤獨的美好,我們才真正學會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獨令我們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享受孤獨,其樂無窮

不要去裝扮孤獨,擺酷拗造型終究無濟於事,假的真不了,形式無法替代精神;不要懼怕孤獨,既然是我們的命運,我們就當珍惜。

這份珍惜會帶來幸運,因為孤獨總在催生思想,靈感總是給孤獨者特別多的厚愛。《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是如此、《一個孤獨者的散步》的作者盧梭是如此,康得如此,尼采也如此……

人註定要承受屬於自己的一切,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分擔,無人能夠代勞,再愛你的人也束手無策。我們的命運只能自己承擔,我們的孤單終須自己面對。

我們對孤單的懼怕很多時候不亞於我們對死亡的惶恐,像逃避死亡一樣逃避孤單,對於死亡,我們選擇“忘卻”,對於孤單,我們選擇相似的方式——“掩蓋”。

於是我們想方設法呼朋喚友,以虛假的繁榮來掩飾內心的怯懦。但是如果我們拿出一些勇氣來問問我們自己:當我孤單的時候,我就讓自己這麼孤單著,不躲也不藏,又能怎樣?我承認孤單,迎向孤單,順從孤單,把自己託付給孤單,結果又會怎樣?

當人不再懼怕直面孤單,而是坦然地安於孤單,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單,學會了將孤單視為生活之友,而當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單時,他已然成長為享受孤獨的思想者。

插畫/Lara Paulussen

好的孤獨,方可自成一片天地

在缺少一切的時節

你就會發現,原來你還有你自己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

落葉紛飛

——里爾克

孤獨兩個字拆開

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

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人情味十足

——林語堂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梵古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

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

於是,孤獨不再美好

我們變得惶惑不安

——三毛

我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

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

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能想出許多來

——村上春樹

文/央視新聞綜合

圖/視覺中國

母親曾對我說“人總是對最親密的人最殘忍”,恐怕就是因為當我們距離太近了,對方身上的缺點就被放大了,那些遠觀時曾引起我們讚歎不已的優點卻成了近看時的盲點,人們就此遺忘了尊重與愛,於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孤獨令我們更懂生活,更珍惜人

然而,現代生活中“擁擠”侵佔了人與人之間適度的距離,使人們彼此失去耐心與敬意,尤其是在人潮洶湧的城市裡。校園中,學生每天都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聽課。等他們走出校園,又將投入到更“擁擠”的戰場去奮力拼搏,為的是在這片擁擠的土壤上掙扎出一方生存空間。

正因為我們生活得太擁擠,我們因人多而變得不再珍惜人,因擁擠而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敬意。

擁擠所帶來的喧鬧驅散了我們所拒斥的孤獨,卻也攪亂了我們所渴望的內心的寧靜與閒情,使我們變得心煩意亂、心浮氣躁。

寧靜與閒情賦予了我們發現他人之美、閱讀自我之美、欣賞生活之美的可能性。很多內心安寧嫺靜的人常常並不特別偏好旅遊,即使在最平淡而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他一樣能夠窺見美感並享受歡樂。

對他而言,看似單調而千篇一律的朝朝暮暮、日復一日並不使他乏味,他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意趣盎然地宜室宜家,他對生活的熱忱無需太多外部環境變遷的刺激,因為他始終有著新鮮的目光、清靜的心靈。

所以,生活在城市人山人海的擁擠中的我們,為了不丟失對人的尊重與敬意,為了重拾對生活的熱情,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需要孤獨。

當我們不用被迫地與他人對話,才可能恢復與自我的對話。當我們真正體驗到了孤獨的美好,我們才真正學會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獨令我們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享受孤獨,其樂無窮

不要去裝扮孤獨,擺酷拗造型終究無濟於事,假的真不了,形式無法替代精神;不要懼怕孤獨,既然是我們的命運,我們就當珍惜。

這份珍惜會帶來幸運,因為孤獨總在催生思想,靈感總是給孤獨者特別多的厚愛。《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是如此、《一個孤獨者的散步》的作者盧梭是如此,康得如此,尼采也如此……

人註定要承受屬於自己的一切,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分擔,無人能夠代勞,再愛你的人也束手無策。我們的命運只能自己承擔,我們的孤單終須自己面對。

我們對孤單的懼怕很多時候不亞於我們對死亡的惶恐,像逃避死亡一樣逃避孤單,對於死亡,我們選擇“忘卻”,對於孤單,我們選擇相似的方式——“掩蓋”。

於是我們想方設法呼朋喚友,以虛假的繁榮來掩飾內心的怯懦。但是如果我們拿出一些勇氣來問問我們自己:當我孤單的時候,我就讓自己這麼孤單著,不躲也不藏,又能怎樣?我承認孤單,迎向孤單,順從孤單,把自己託付給孤單,結果又會怎樣?

當人不再懼怕直面孤單,而是坦然地安於孤單,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單,學會了將孤單視為生活之友,而當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單時,他已然成長為享受孤獨的思想者。

插畫/Lara Paulussen

好的孤獨,方可自成一片天地

在缺少一切的時節

你就會發現,原來你還有你自己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

落葉紛飛

——里爾克

孤獨兩個字拆開

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

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人情味十足

——林語堂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梵古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

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

於是,孤獨不再美好

我們變得惶惑不安

——三毛

我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

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

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能想出許多來

——村上春樹

文/央視新聞綜合

圖/視覺中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