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覺民在就義前不止寫了一份《與妻書》,還有《與父書》

林覺民, 福建閩侯人, 字意洞, 號抖飛, 又號天外生。 早年留學日本, 參加同盟會, 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1911年, 林覺民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 臨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陳意映, 當時陳意映已經懷孕。 4月24日, 林覺民在離家去廣州的路上, 深夜裡在手帕上寫下了《與妻書》和《稟父書》, 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 進攻總督衙門, 不幸受傷被捕。 入獄後進行絕食鬥爭, 後被清朝殺害, 葬于廣州黃花崗, 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廣州起義失敗之後, 林家躲到鄉下避禍, 有一天發現有人偷偷地把林覺民的遺書塞進門縫,

其實有兩封, 一封是《與妻書》, 另一封是寫給父親的《稟父書》, 一直保留至今。

林覺民

電影裡的林覺民

《稟父書》原文如下

不孝兒覺民叩稟:

父親大人, 兒死矣, 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 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也許當時的林覺民不能把那種悲愴情感向他的父親表達, 他把這種情感全都在給妻子的信裡說了出來, 只對父親說了寥寥幾句, 但是期壯烈而平靜之情也讓人動容, 兒死也, 即為中國四萬萬同胞謀生路, 告爹娘, 休把兒懸念。

《稟父書》原文

與林覺民同參加廣州起義的方聲洞在起義前也給自己的父親方家湜寫過一封《稟父書》

方聲洞, 福建閩侯人。 曾在福州念私塾, 自幼聰明機警、膽略過人、口才極好。 雖生於富商家庭, 但坦率、誠摯、尚氣節、重然諾, 吃苦耐勞、簡樸自礪。 青年時代起, 就懷有挽救民族危亡、獻身革命事業的信念。 逢人痛論國事, 力主傾覆滿清。 1911年4月27日, 在黃興的率領下, 和閩省精英林覺民、林尹民、林文、劉元棟等人猛攻入廣東督署。 轉戰途中, 方聲洞見相逢的巡防營無臂號, 即舉槍相向, 首發擊斃其黨人哨官溫帶雄。 激戰中,

方聲洞亦中彈血流遍體, 彈盡力竭而死, 時年僅為25歲, 葬黃花崗烈士陵園, 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聲洞

父親大人膝下:

跪稟者,

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 此稟果到家者, 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 兒死不足惜, 第此次之事, 未曾稟告大人, 實為大罪, 故臨死特將其就死之原因, 為大人陳之。

竊自滿洲入關以來,淩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已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願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炫惑內外之觀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志已久,只以時機未至,故隱忍末發。邇者與海內外諸同志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只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

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廿有六歲矣,對於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兒今日竭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謂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過於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

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俟其到漢時面交。並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在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稍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體,以慰兒於地下。

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報仇也。臨書不勝企禱之至。

敬請萬福鈞安 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於廣州。

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姊妹、諸嫂、諸侄兒女、諸親戚統此告別。

《稟父書》

1911年5月,家住漢口的商人方家湜終於等來了兒子方聲洞的來信。念子心切的老人直到展信前或許還在想,兒子要回家了,先跟家裡打聲招呼吧?誰知?等待他的,是熟悉的筆跡,和無盡的心碎。此時,遠在日本的方聲洞妻子王穎正懷著身孕,家人怕她承受不了這樣的痛苦,因此瞞著她,直到四個月後,王穎生下了女兒方孜,向家人再次懇求說:“現在我又為聲洞生了一個女兒,希望你們告訴我,聲洞到底在哪裡?”這時,全家人再也忍不住地放聲大哭,也只是在這時始見到方聲洞起義前夕寫的絕命書。最讓小編感動的是這一句“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報仇也。臨書不勝企禱之至。”這話的意思是“孫子長大後,希望您好好引導他的愛國精神~”,生死未敢忘憂國,誠丈夫也!

黃花崗烈士陵園

千思萬想,卻等來一封家書;日念夜盼,卻換回一紙絕筆,你的不得不舍和遺棄都是守真情的堅持,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淩遲,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

其實除了林覺民、方聲洞二人的《與妻書》《稟父書》,廣州起義之前幾乎每個革命者都留下了臨終的文字。

為大人陳之。

竊自滿洲入關以來,淩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已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願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炫惑內外之觀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志已久,只以時機未至,故隱忍末發。邇者與海內外諸同志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只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

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廿有六歲矣,對於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兒今日竭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謂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過於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

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俟其到漢時面交。並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在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稍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體,以慰兒於地下。

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報仇也。臨書不勝企禱之至。

敬請萬福鈞安 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於廣州。

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姊妹、諸嫂、諸侄兒女、諸親戚統此告別。

《稟父書》

1911年5月,家住漢口的商人方家湜終於等來了兒子方聲洞的來信。念子心切的老人直到展信前或許還在想,兒子要回家了,先跟家裡打聲招呼吧?誰知?等待他的,是熟悉的筆跡,和無盡的心碎。此時,遠在日本的方聲洞妻子王穎正懷著身孕,家人怕她承受不了這樣的痛苦,因此瞞著她,直到四個月後,王穎生下了女兒方孜,向家人再次懇求說:“現在我又為聲洞生了一個女兒,希望你們告訴我,聲洞到底在哪裡?”這時,全家人再也忍不住地放聲大哭,也只是在這時始見到方聲洞起義前夕寫的絕命書。最讓小編感動的是這一句“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報仇也。臨書不勝企禱之至。”這話的意思是“孫子長大後,希望您好好引導他的愛國精神~”,生死未敢忘憂國,誠丈夫也!

黃花崗烈士陵園

千思萬想,卻等來一封家書;日念夜盼,卻換回一紙絕筆,你的不得不舍和遺棄都是守真情的堅持,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淩遲,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

其實除了林覺民、方聲洞二人的《與妻書》《稟父書》,廣州起義之前幾乎每個革命者都留下了臨終的文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