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國:南吳、南唐國主列表,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勁?

吳國(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 為楊行密所建, 又稱“楊吳”, 亦稱“南吳, 弘農, 淮南”。 天複二年(902年), 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

此時吳國政權初具雛形, 國號“吳”由於此。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 獨立建國, 改元建制, 但統治者並未稱帝, 僅稱吳王。 927年(吳順義七年), 楊溥稱帝。 937年(吳天祚三年), 吳帝楊溥禪位於徐知誥, 吳國滅亡, 曆4主, 立國35年。

1、楊行密(852年―905年), 即南吳太祖(902―905年在位), 原名行湣, 字化源, 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 。

唐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史稱南吳太祖。 楊行湣原為廬州牙將, 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 歸淮南節度使高駢。 光啟二年(886年), 因高駢要求, 改名楊行密。 乾寧二年(895年), 封弘農郡王。 吳越王錢鏐派兵攻打楊行密, 兵進蘇州。 楊行密命周本禦敵, 卻作戰失利, 失蘇州。 楊行密經過充分準備, 派李神福進攻錢鏐, 于杭州大敗錢鏐軍隊並活捉其大將顧全武。 經過長期混戰, 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 天複二年(902年), 唐昭宗進封楊行密為吳王。 楊行密于江淮舉起割據大旗, 遏止朱溫南進步伐, 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 其奠基之吳國, 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 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
為南唐奠定基礎, 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 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天佑二年(905年), 楊行密去世, 時年五十四歲, 唐朝追諡他為吳武忠王, 吳國武義年間改諡吳孝武王, 其子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 廟號太祖。 《全唐文》錄其文一篇。

2、楊渥(886年—908年6月9日), 即南吳烈祖(905年—908年在位), 字奉天, 南吳太祖楊行密長子 , 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 楊行密在位時任牙內諸軍使, 楊行密晚年, 被任命為宣州觀察使。 905年, 楊行密去世時, 雖對他不滿意, 但因其他的兒子年幼, 只得將他召回囑咐後事, 並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 楊行密去世後, 楊渥繼位。 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 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

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勳舊臣, 將領們頗感不安。 907年, 張顥、徐溫發動兵變, 控制軍政, 楊渥大權盡失。 908年5月, 張顥與徐溫派人將楊渥殺死, 時年二十三歲。 其弟楊溥稱帝后, 追諡楊渥為景皇帝, 廟號烈宗, 陵號紹陵。

3、楊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 即南吳高祖(908年—920年在位), 字鴻源, 初名楊瀛, 又名楊渭, 南吳太祖楊行密次子, 南吳烈祖楊渥同母弟, 母夫人史氏, 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 908年, 徐溫、張顥弑殺楊渥, 擁立楊隆演繼位。 919年, 楊隆演即吳王位, 改元武義。 不久, 張顥與徐溫有嫌隙, 徐溫挑選壯士刺殺張顥, 由此掌握南吳大權, 楊隆演成為了傀儡。 政權掌握在徐氏手中, 楊隆演經常鬱鬱不樂, 酣飲解悶, 又很少吃飯, 慢慢就臥床生病。

920年, 楊隆演憂鬱而病逝, 時年二十四歲, 諡號宣王。 其弟楊溥稱帝后, 追尊廟號高祖, 諡號宣皇帝(《舊五代史》作惠皇帝), 葬于肅陵(今地不可考)。

4、楊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 即南吳睿帝(920年—937年在位), 南吳太祖楊行密四子, 南吳烈祖楊渥、南吳高祖楊隆演之弟, 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 920年(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 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王位, 921年, 改元順義。 927年(順義七年), 徐溫率領文武大臣上表勸楊溥稱帝, 楊溥沒同意, 不久, 徐溫病死。 同年十一月初三日, 文武大臣上表勸楊溥稱帝, 楊溥駕臨文明殿即皇帝位, 改元乾貞。 楊溥在位時, 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溫、及其養子徐知誥(李昪)父子之中, 之所以即位, 只是為徐氏父子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 937年(天祚三年), 楊溥禪位徐知誥,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並將其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從此身穿道服,學辟穀食氣的方術。次年(938年)十二月,楊溥在丹陽宮幽禁而死,時年三十八歲,諡號睿皇帝。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甯(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 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南唐雖偏安于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唐與南唐名義上復辟並延續了由隴西李氏開創的大唐帝國。西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大唐皇祚徹底終結。

1、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即南唐烈祖(937年—943年在位),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937年(天祚三年),南吳君主楊溥禪位徐知誥,徐知誥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追尊養父徐溫為太祖。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2、李璟(916年—961年8月12日),即南唐元宗(943年—961年在位),初名景通,曾更名瑤,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于南昌,時年四十六歲,葬順陵。死後獲宗主國宋朝特許而被追上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收錄《南唐二主詞》中。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3、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即南唐後主(961年—975年在位),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他的經典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流產至今。

楊溥禪位徐知誥,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並將其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從此身穿道服,學辟穀食氣的方術。次年(938年)十二月,楊溥在丹陽宮幽禁而死,時年三十八歲,諡號睿皇帝。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甯(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 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南唐雖偏安于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唐與南唐名義上復辟並延續了由隴西李氏開創的大唐帝國。西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大唐皇祚徹底終結。

1、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即南唐烈祖(937年—943年在位),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937年(天祚三年),南吳君主楊溥禪位徐知誥,徐知誥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追尊養父徐溫為太祖。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2、李璟(916年—961年8月12日),即南唐元宗(943年—961年在位),初名景通,曾更名瑤,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于南昌,時年四十六歲,葬順陵。死後獲宗主國宋朝特許而被追上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收錄《南唐二主詞》中。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3、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即南唐後主(961年—975年在位),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他的經典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流產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