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奇跡男孩》:每個二胎家庭都欠那個懂事的孩子一句“對不起”

一個家庭中, 如果多於兩個孩子, 那麼其中必然有一個顯得格外懂事。

這個懂事、忍讓的孩子, 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 形成了一套不要給家裡添麻煩的行事準則。

可是, 這不是一種天生的體貼, 而是他們選擇的愛的方式。

他們往往更懂愛, 當然, 也更渴望被愛。

昨天, 跑去電影院看了《奇跡男孩》。

對於懂事的孩子, 有了更多的觸動。

維婭出生在一個富裕美滿的家庭, 她在四歲之前得到了家裡人所有的愛。

爸爸、媽媽、奶奶都圍著她轉。

她的需求永遠被看到, 她的變化永遠被關心。

直到四歲那年生日, 她許了個願望:我想要個弟弟。

不久後, 弟弟真的降生了。

然而, 卻因為基因突變導致面目全非, 這使整個家庭都陷入了一種絕境和悲慟之中。

自此之後, 家人的所有關注點和愛全部轉移到了弟弟身上, 包括維婭, 他們為了讓面部怪異的弟弟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努力。

可是, 在往後的成長歲月裡, 每當爸爸媽媽只關心弟弟的心情如何, 卻忘了多問她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的時候;

每當爸爸媽媽只關心弟弟是否適應學校生活, 卻忘了她那天也是剛到一個新學校, 需要克服很多困難的時候;

每當爸爸媽媽只關心弟弟是否交了新朋友, 卻沒注意到她和最好的朋友米蘭達分道揚鑣而痛苦的時候······

維婭是孤獨和落寞的。

爸爸、媽媽總說她懂事、體貼,

可是,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是體貼, 而是知道這個家再也經不起其他意外和折騰。

宮崎駿在《龍貓》裡借角色之口說:每個懂事的孩子都更讓人心疼。

作為孩子, 他們完全有理由去任性、不聽話。

可是, 他們仍然選擇了隱忍。

懂事, 其實只是一種選擇, 更是一種對家人的深情。

有句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驕橫的孩子有人疼。

我想說的是, 懂事的孩子更值得被愛。

他們身上有無數的閃光點, 然而卻常常因為忍讓和緘默而被忽略。

比如:

他們更善解人意——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從不強求別人;

他們更有責任感——清楚自己的位置,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主動承擔該承擔的;

他們更獨立——從小事事親力親為, 隱忍、堅強、自立;

他們更有原則——會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家人帶去麻煩, 從不輕易突破底線;

他們更善良——如同選擇懂事一樣, 不傷害家人, 更不想去傷害他人;

他們更孝順——見不得愛的人受苦, 寧願自己多付出一點, 苦一點, 也希望家人好;

他們更理智——不敢奢望生活過多的報酬和寵愛,

而是理智而清醒地面對著現實;

他們更懂感恩——因隱忍而容易被忽略, 別人對自己的一點好, 會念念不忘, 找機會回報;

他們更懂愛——默默付出, 默默滿足愛的人的需求, 卻從不邀功。

然而, 縱使懂事有如此多的優秀品質, 卻未必每個父母都看得到。

在《請回答1988》裡, 德善每次為了不讓爸媽為難, 總是把雞腿讓給姐姐、弟弟;雞蛋只剩兩個的時候, 也會違心地說:沒事, 我不用。

久而久之, 媽媽就說她不愛吃這些, 而是愛吃醃豆。

可是, 她心裡一點也不喜歡。

有人說:懂事的孩子不快樂。

其實, 對懂事的孩子來說, 壓抑自己的內心需求去迎合大人的一些需求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真正令他們痛苦、不快樂的是, 所有的付出都被至親的人視作理所當然。

愛不被看到, 才是懂事的孩子最深的絕望。

每個二胎的家庭裡, 父母總是難以一碗水端平。

而那個被教育“懂事”或主動選擇“懂事”的孩子, 父母們都欠TA一句“對不起”。

“大要讓小, 別不聽話”

“Ta是你弟弟/妹妹, 你讓讓Ta, 怎麼了?”

“再那麼不懂事, 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大多數懂事的孩子, 往往只能得到這樣有條件的愛。

可是, 懂事的孩子, 也不過是個孩子罷了。

知乎上關於“懂事的孩子快樂嗎”的問答下, 有一個知友回答說——

爸爸開車被撞了, 幸好只是軟組織挫傷。

她媽媽打電話和她說了這件事, 她問:告訴弟弟了嗎?

媽媽說:沒有, 怕影響他找工作準備資料。

答主感到很心酸, 從小到大, 她的懂事讓媽媽從不會這樣為她著想。

小時候家裡窮,過年買衣服,她會說“給弟弟買,我不要”,然後媽媽真的就這樣做;

上幼稚園,媽媽嫌棄紮辮子麻煩,她就去把頭髮剪成不過耳朵的男孩頭,媽媽卻從不考慮她是女孩子,教她學會打扮;

上大學,她省吃儉用,生活費從不超過五百,媽媽卻從不擔心她吃不飽穿不暖;

因為懂事,她丟失了父母該有的關心和愛護。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被愛。

選擇了懂事,也意味著付出愛,卻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愛的回饋。

或許,比起“對不起”,他們更渴望父母一句“我愛你”“我關心你”。

記得國館君曾在《孩子越懂事,活得越不開心》裡談到這樣一件事:

朋友的女兒十分聰敏可愛。

平時家裡有客人,她會坐姿端正;

也會主動照顧客人,說“叔叔,這個好吃,多吃點!”

更會在飯後給客人泡茶喝……

大家都說她是“小大人”,爸媽更是為此沾沾自喜!

可是,有一回孩子過生日,爸媽邀請了許多好友來參加。

孩子特別開心,許願的時候,閉上眼睛顯得特別虔誠。

客人覺得好笑,臨走前就問她:剛才你許了什麼願望呀?

孩子說:我就希望爸爸媽媽可以把我當小孩,我不想那麼快長大。

父母最大的殘忍,莫過於忽視孩子本身的意願,讓她被迫長大,喪失了孩子在本該年紀裡應有的放肆、任性的權利。

或許,有些疼愛真的需要自己去爭取。

在《奇跡男孩》影片最後,維婭終於忍不住質問媽媽:你眼裡只有弟弟,什麼時候關心過我?

所幸的是,媽媽最後一直尋求彌補,也獲得維婭的諒解!

在此,衷心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看到,也能懂得這些“懂事孩子”背後的隱忍、自立、體貼和付出。

他們的懂事,需要被認真溫柔以待。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糖也懂得要糖;

既能懂得體貼也能撒嬌任性;

既能照顧他人也能善待自己;

既能獨立思考也能堅持本心;

但願懂事的孩子,在愛的同時都能更深情地被愛。

小時候家裡窮,過年買衣服,她會說“給弟弟買,我不要”,然後媽媽真的就這樣做;

上幼稚園,媽媽嫌棄紮辮子麻煩,她就去把頭髮剪成不過耳朵的男孩頭,媽媽卻從不考慮她是女孩子,教她學會打扮;

上大學,她省吃儉用,生活費從不超過五百,媽媽卻從不擔心她吃不飽穿不暖;

因為懂事,她丟失了父母該有的關心和愛護。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被愛。

選擇了懂事,也意味著付出愛,卻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愛的回饋。

或許,比起“對不起”,他們更渴望父母一句“我愛你”“我關心你”。

記得國館君曾在《孩子越懂事,活得越不開心》裡談到這樣一件事:

朋友的女兒十分聰敏可愛。

平時家裡有客人,她會坐姿端正;

也會主動照顧客人,說“叔叔,這個好吃,多吃點!”

更會在飯後給客人泡茶喝……

大家都說她是“小大人”,爸媽更是為此沾沾自喜!

可是,有一回孩子過生日,爸媽邀請了許多好友來參加。

孩子特別開心,許願的時候,閉上眼睛顯得特別虔誠。

客人覺得好笑,臨走前就問她:剛才你許了什麼願望呀?

孩子說:我就希望爸爸媽媽可以把我當小孩,我不想那麼快長大。

父母最大的殘忍,莫過於忽視孩子本身的意願,讓她被迫長大,喪失了孩子在本該年紀裡應有的放肆、任性的權利。

或許,有些疼愛真的需要自己去爭取。

在《奇跡男孩》影片最後,維婭終於忍不住質問媽媽:你眼裡只有弟弟,什麼時候關心過我?

所幸的是,媽媽最後一直尋求彌補,也獲得維婭的諒解!

在此,衷心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看到,也能懂得這些“懂事孩子”背後的隱忍、自立、體貼和付出。

他們的懂事,需要被認真溫柔以待。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糖也懂得要糖;

既能懂得體貼也能撒嬌任性;

既能照顧他人也能善待自己;

既能獨立思考也能堅持本心;

但願懂事的孩子,在愛的同時都能更深情地被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