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五千年歷史進程中關於國號的傳奇

中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曾出現過很多不同的名稱,不同朝代的這些名稱也叫“國號”。 隨著朝代的更迭, “國號”一直在不斷地變換, 從上古第一個國號“夏”起,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國號“大清”, 中國古代用過的“國號”多達幾十個。 這些“國號”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傳奇故事?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 國號為“秦”,關於“秦”的由來, 過去民間說法不少,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始皇帝”嬴政想“春秋萬代”, 所以國號取一個“秦”字。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秦”字是“春”字頭、“秋”字旁, 既有“春”, 又有“秋”。 實際上, 這是後世拆字先生的附會。

“秦”這個國號到底是怎麼來的?古今史家都曾做過研究。

就“秦”字本義而言,是一種牧草的名字。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秦”字歸入“禾”部, 並釋稱:“伯益之後所封國。 ”伯益, 嬴姓的始祖性人物,他生前是舜帝的臣僚, 主管畜牧業, 因為工作很出色,

舜帝賜為“嬴”氏。 舜帝當年還作出預言, 稱伯益的後代必將興旺發達。 果不其然, 二千多年後, 嬴姓後代中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伯益為其氏族獲得了“嬴”姓, 但與國號“秦”字無關。 讓“秦”字成為嬴氏家族封地的, 是其後代中名叫嬴非子的人。 嬴非子生活的時代, 中國歷史已進入周朝。 嬴非子繼承祖業, 負責給周王室養馬。 因為馬養得好, 得到了周王的賞封, 嬴氏家族首次分封到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正是這次分封, 最原始的秦國出現了。

這塊封地在哪裡呢?在嬴非子的馬草種植基地, 今甘肅天水境內的犬丘一帶, 此地為“汧渭之會”處, 水源豐富, 盛產“秦”這種牧草。 嬴非子受封後,遂用“秦”來為這塊封地命名。

此時的秦很小,

連諸侯國都不是,僅是諸侯國下面的附庸小國, 頂多相當於現代的三線市級小城。 然而, 小秦國卻為日後的大秦帝國預備了國號。 西元前221年, 嬴政“統一六國”後, 自然而然地繼續延用早已威震天下的“秦”字為國號。

封建中國的第二個國號, 是漢高祖劉邦所定的“漢”。

嬴政開創了大一統的封建中國, 但短短15年的時間, 即被漢朝取而代之。 西元前202年二月初三, 開國皇帝劉邦在今山東定陶境內的汜水之陽稱帝, 定國號為“漢”。

對於“漢”這個國號, 劉邦當初很不喜歡, 甚至覺得是一種屈辱。 劉邦之所以討厭“漢”字, 與西楚霸王項羽有關。

秦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到最後能夠問鼎天下的, 只有劉邦和項羽兩位起義軍首領。 說起來, 劉邦和項羽還算是“蘇北老鄉”, 劉邦老家在徐州沛縣, 項羽老家在宿遷, 相鄰著呢。

據《漢書•蕭何傳》記載,當時實力占上風的項羽, 與劉邦達成“君子約定”, 誰的軍隊先開進函谷關, 打到秦朝的老窩, 誰就稱王。 項羽沒想到劉邦占了先。 實力占上風的項羽自然不願拱手相讓,

但又不能說話不算數。 於是, 將漢中、巴蜀讓給劉邦,立其為“漢王”。

劉邦對項羽的做法十分惱火, 當即要向項羽開戰。 蕭何勸他說, 雖然在漢中稱王不如在關中那邊好, 但總比去死好吧?為使劉邦打心眼裡信服, 蕭何還引經據典地說:“漢”這個字太好了, 很偉大, 立你為漢王是天意。

古代天文學上的“漢”, 代指的是天河, 皇帝自認為“天子”, 也是天上人。 所以, 與“天”在一起的“漢”字, 對想當皇帝的劉邦來說, 絕對是一個好字。

到劉邦稱帝建國前, “漢王”稱謂已聞名天下。 所以, 建國時選“漢”字作為國號, 已是水到渠成。 後來的事實證明, “漢”確實不錯, 連東漢在內, 給劉姓王朝帶來了長達400多年的國運。

西漢末年,中國還曾短暫出現了一個國號—“新”。這是王莽篡位後,啟用的國號。為什麼看中了“新”字?王莽曾在漢成帝永始元年(西元前16年)被封為“新都侯”,因為“肇命於新都”,所以“應作新天王”。無奈,王姓新朝也國運不濟,頭尾算在內,與秦朝一樣,曆15年而亡。

此後,中國進入了長達37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出現了第一個國號興廢的頻繁期。這一時期,包括南朝、北朝在內,出現的國號有近20個,“魏”、“蜀”、“吳”、“晉”、“宋”、“齊”、“梁”、“陳”、“周”等,都曾被用作國號。一直到楊堅取代北周建國後,中國才重新有了一個大一統的國號“隋”。

“隋”這個國號的由來,源于隋文帝楊堅的“隨王”。為何國號不是“隨”字而是“隋”?原來,楊堅忌諱“隨”字中間那條“腿”,即“辶”。他認為“辶”不吉利,國運會“隨之而走”,於是,將“隨”字的“腿”砍掉,成了“隋”。

原本,楊堅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給新朝帶來好運,延長國運。但很快有人發現,“隋”字還不如“隨”字,並不吉利。《說文解字》稱:“隋,裂肉也”。所謂“裂肉”,就是用手撕好來祭祀神靈的肉品。試想,一個王朝是一塊“祭肉”,國運還能長久嗎?隋王朝在建國38年後,真的成了李姓唐朝的一塊“祭肉”。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國號當數“唐”,存在時間長達289年。這也是至今唯一一個有資格與“漢”相提並論的國號,史學界習慣合稱為“漢唐”。

“唐”是李姓所建王朝的國號,開國之君是李淵。“唐”字與李姓結緣,可上溯到李淵的祖父李虎這一代,李虎在北周初被封為“唐國公”,地盤就在今太原一帶。從此,“唐”字成了李家的符號。

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李淵“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次年,隋煬帝乾脆讓李淵待在太原,敕其為太原留守。李淵這下更高興了。李淵為何這麼興奮?他私下對二兒子、日後的太宗李世民說的話道破了天機:“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原來,太原是李家的吉祥地、發跡地,而且還是塊“風水寶地”,曾作“帝王都”,是堯帝的封地“唐國”所在。

李淵稱帝后,之所以定“唐”字為國號,除上述原因外,據說還因為這是個好字。漢班固《白虎通•號》稱:“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早在秦漢時期,“唐”就被公認為美字,引申為“大”的意思。

事實證明,“唐”確是很“大”,國運綿長近三百年,為中國古代最強大最昌盛的國家。

國號用字自然都是選能帶來好運、喻義美妙的字。當年武則天改唐稱帝,當了女皇後,一度用“周”字作為她新的國號。因為她認為“周”字“義美而氣壯”,不輸于“唐”。

“唐”之後,中國又進入了第二波頻繁更換國號時期。在70餘年的時間,先後出現了“五代十國”,是北周大將趙匡胤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中國的南北統一,建立起宋朝。

趙匡胤取“宋”字為國號,通常認為因他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境內)節度使,趙姓由此地發達。

不過,一個國號的選用,往往因素並不單一,趙匡胤選“宋”為國號也是這樣。原來,上古時期,宋州就是一塊“龍興之地”,先秦時期曾誕生過宋國。更重要的是,上古商朝遠祖高辛氏(帝嚳)的長子閼伯曾遷居于此,並擔任唐堯的“火正”,負責火種。“五行”說認為,趙匡胤命屬“火德”,宋朝因此也被稱為“火宋”。試想,一個將“火”奉為吉祥物的王朝,與幸運的“火神”相遇,自然是大吉大利。

再者,商朝又稱“殷朝”,或“殷商”,而趙匡胤的父親名叫趙宏殷,兩個跨越歷史時空的“殷”字,又神奇地碰到一起,這是“天地陰陽,人事際會”。種種機緣巧合,決定了趙匡胤要選“宋”字為國號,因為這是“天意”。

可事實上,“宋”字並沒有給趙姓江山帶來多少好運,相反一直被北方的遼、金、元欺負,逼得割地送錢求和。最恥辱的是,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二月,徽宗、欽宗竟然讓金兵擄走了。所以,民間早有一種說法,趙匡胤選定的國號“宋”並不吉利。

一般人認為朝代就等同於國家的國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朝代是指建立這個國號的帝王家族的統治時代,國號是指這個帝王家族統治時代的國家稱號。

以一首流傳久遠的《朝代歌》為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其中,很多都不是國號。有些是統稱,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它們是一段時間內一批國家的統稱,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

有些則是習稱。像西周、東周,因為它們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其實這是一個連續的朝代,國號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國號。

另一些是合稱。像兩漢,指的是西漢與東漢,或者前漢與後漢,而兩晉,指的是西晉與東晉,這西、東、前、後四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國號本來就叫漢、晉。

還有一些是簡稱。像元、明、清,其實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國號的簡稱。這種稱“大”的國號,從大元開始。以前的所謂“大漢”、“大唐”、“大宋”,僅是國號前加“大”的尊稱,並不是定稱。

對國號,我們還有一些誤稱。像我們常說的三國,一般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魏、蜀、吳。其實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魏、漢、吳。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的貶稱。

西漢末年,中國還曾短暫出現了一個國號—“新”。這是王莽篡位後,啟用的國號。為什麼看中了“新”字?王莽曾在漢成帝永始元年(西元前16年)被封為“新都侯”,因為“肇命於新都”,所以“應作新天王”。無奈,王姓新朝也國運不濟,頭尾算在內,與秦朝一樣,曆15年而亡。

此後,中國進入了長達37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出現了第一個國號興廢的頻繁期。這一時期,包括南朝、北朝在內,出現的國號有近20個,“魏”、“蜀”、“吳”、“晉”、“宋”、“齊”、“梁”、“陳”、“周”等,都曾被用作國號。一直到楊堅取代北周建國後,中國才重新有了一個大一統的國號“隋”。

“隋”這個國號的由來,源于隋文帝楊堅的“隨王”。為何國號不是“隨”字而是“隋”?原來,楊堅忌諱“隨”字中間那條“腿”,即“辶”。他認為“辶”不吉利,國運會“隨之而走”,於是,將“隨”字的“腿”砍掉,成了“隋”。

原本,楊堅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給新朝帶來好運,延長國運。但很快有人發現,“隋”字還不如“隨”字,並不吉利。《說文解字》稱:“隋,裂肉也”。所謂“裂肉”,就是用手撕好來祭祀神靈的肉品。試想,一個王朝是一塊“祭肉”,國運還能長久嗎?隋王朝在建國38年後,真的成了李姓唐朝的一塊“祭肉”。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國號當數“唐”,存在時間長達289年。這也是至今唯一一個有資格與“漢”相提並論的國號,史學界習慣合稱為“漢唐”。

“唐”是李姓所建王朝的國號,開國之君是李淵。“唐”字與李姓結緣,可上溯到李淵的祖父李虎這一代,李虎在北周初被封為“唐國公”,地盤就在今太原一帶。從此,“唐”字成了李家的符號。

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李淵“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次年,隋煬帝乾脆讓李淵待在太原,敕其為太原留守。李淵這下更高興了。李淵為何這麼興奮?他私下對二兒子、日後的太宗李世民說的話道破了天機:“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原來,太原是李家的吉祥地、發跡地,而且還是塊“風水寶地”,曾作“帝王都”,是堯帝的封地“唐國”所在。

李淵稱帝后,之所以定“唐”字為國號,除上述原因外,據說還因為這是個好字。漢班固《白虎通•號》稱:“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早在秦漢時期,“唐”就被公認為美字,引申為“大”的意思。

事實證明,“唐”確是很“大”,國運綿長近三百年,為中國古代最強大最昌盛的國家。

國號用字自然都是選能帶來好運、喻義美妙的字。當年武則天改唐稱帝,當了女皇後,一度用“周”字作為她新的國號。因為她認為“周”字“義美而氣壯”,不輸于“唐”。

“唐”之後,中國又進入了第二波頻繁更換國號時期。在70餘年的時間,先後出現了“五代十國”,是北周大將趙匡胤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中國的南北統一,建立起宋朝。

趙匡胤取“宋”字為國號,通常認為因他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境內)節度使,趙姓由此地發達。

不過,一個國號的選用,往往因素並不單一,趙匡胤選“宋”為國號也是這樣。原來,上古時期,宋州就是一塊“龍興之地”,先秦時期曾誕生過宋國。更重要的是,上古商朝遠祖高辛氏(帝嚳)的長子閼伯曾遷居于此,並擔任唐堯的“火正”,負責火種。“五行”說認為,趙匡胤命屬“火德”,宋朝因此也被稱為“火宋”。試想,一個將“火”奉為吉祥物的王朝,與幸運的“火神”相遇,自然是大吉大利。

再者,商朝又稱“殷朝”,或“殷商”,而趙匡胤的父親名叫趙宏殷,兩個跨越歷史時空的“殷”字,又神奇地碰到一起,這是“天地陰陽,人事際會”。種種機緣巧合,決定了趙匡胤要選“宋”字為國號,因為這是“天意”。

可事實上,“宋”字並沒有給趙姓江山帶來多少好運,相反一直被北方的遼、金、元欺負,逼得割地送錢求和。最恥辱的是,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二月,徽宗、欽宗竟然讓金兵擄走了。所以,民間早有一種說法,趙匡胤選定的國號“宋”並不吉利。

一般人認為朝代就等同於國家的國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朝代是指建立這個國號的帝王家族的統治時代,國號是指這個帝王家族統治時代的國家稱號。

以一首流傳久遠的《朝代歌》為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其中,很多都不是國號。有些是統稱,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它們是一段時間內一批國家的統稱,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

有些則是習稱。像西周、東周,因為它們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其實這是一個連續的朝代,國號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國號。

另一些是合稱。像兩漢,指的是西漢與東漢,或者前漢與後漢,而兩晉,指的是西晉與東晉,這西、東、前、後四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國號本來就叫漢、晉。

還有一些是簡稱。像元、明、清,其實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國號的簡稱。這種稱“大”的國號,從大元開始。以前的所謂“大漢”、“大唐”、“大宋”,僅是國號前加“大”的尊稱,並不是定稱。

對國號,我們還有一些誤稱。像我們常說的三國,一般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魏、蜀、吳。其實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魏、漢、吳。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的貶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