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古代為什麼罪犯一般都是“秋後問斬”呢?原來是大有學問

我們常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多樣的劇情:人們犯了死罪, 會被判處死刑, 但其實不是立時實施死刑, 而是拖到秋後問斬。

假如一個人在春天被判了死罪,

還要等到秋後問斬, 豈不是讓囚犯多活了這麼久, 還要浪費糧食。 為甚麼必定要秋後問斬呢?秋後問斬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還是影視劇捏造的?

秋後問斬其實是真實存在的, 也是大有學問的。 根據考古專家和文獻記錄, 自漢朝開始,

死刑的實施日期都在秋冬這兩個季節實施。 秦朝是尊法家的, 推崇以法治國, 但在漢武帝劉徹時卻獨推崇儒術, 因為迷信和嚴重的封建思想, 不能詮釋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儒家覺得災害、瘟疫、洪澇、地震都是上天懲罰的, 因此人們的一切行為都順應天意, 不然的話就會遭到老天爺的處罰。

皇帝是上天的兒子, 也該當順應天意而行, 不可與天意相背。 所以人們便把實施死刑的日期放在秋冬季節, 因為春天和夏天正是萬物復蘇的時候, 人雖非草木, 但亦屬自然界構成的一部分, 而秋季草枯葉落, 處決罪犯才能順應這種氛圍。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之所以選擇秋冬二季實施, 主要為了以儆效尤。 因為當時以農業為主, 古人的作息時間與農耕經濟都是密不可分的的。 上半年都要忙農活, 閒暇工夫很少, 也沒有閒空來看斬首, 但是秋收後不久就沒什麼事幹了, 閑著也是閑著, 都一起跑過去看砍頭, 這樣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