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時期,請名醫看病要花多少錢?讓人難以想像

中醫, 作為中國老祖宗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 承載著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 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知道下, 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可以說歷代名醫輩出, 民國時期也不例外。

在當時北京城, 有四大名醫之說。 一般說法是指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 另外一種說法是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楊浩如。 不管四大也好, 五大也好, 總之當時北京中醫最有名的就是這五個人。

由於近代中醫受到西醫的衝擊, 當時民國政要及各界聞人多留學西方, 在很多人建議下,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取締中醫的政策, 然後遭到老百姓強烈抵制和反對, 後來只得收回成命,

但是提出了一點, 就是必須對中醫師的資質進行考核, 持證上崗。 於是北平成立了一個考評委員會, 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四個人正是考評委員會的成員,

其中沒有楊浩如, 因為那時楊浩如的身體已經不大好了。 但楊浩如是北平第一個中醫醫院的創始人, 也就是按現代醫院的形式創立的中醫院。 北平最早中醫教育是北平國醫學院, 孔伯華等人也都有參與, 但是沒有開辦下去, 後來施今墨又開辦了華北國醫學院, 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才。

為了培養中醫人才, 他們一年招收的學生只有幾十人, 少的時候也就二十人。

雖然北京的中醫很多, 但無論是就診的人數, 還是醫生生活狀態, 大相徑庭的。 有的混不上飯吃只能到藥店坐堂, 或者自己開個小診所, 僅能維持生活。 然而, , 這五位名醫卻是門庭若市, 每天應診要排隊。

當時的診金很貴, 看次病診金大約是一塊銀元。 一塊銀元什麼概念?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初, 差不多夠置辦年貨一小三輪車了。 一般窮苦人家一塊銀元大概能用十天半個月, 當時老百姓看來, 這費用相當高了。

當時北京的四合院, 房租每月大約20圓左右;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 月租金4-5圓……魯迅所購買的西三條胡同21號四合院有好幾間房屋和一個小花園, 售價國幣1,000圓。

好在中醫大多是用的藥材, 當時的藥材不貴, 丸散膏丹也不貴, 一般飲片就更便宜了。 除了用貴重藥材, 都是比較便宜的。 比如小兒高燒不退要用一種藥——— 紫雪,

裡面要用羚羊角, 就要貴些。 平時消化不良什麼的吃至寶錠, 只要幾分錢。

四大名醫各有各的特長。 比如說孔伯華擅治溫熱病, 他最愛用石膏, 因為石膏是涼性的, 孔伯華開方子石膏用得很多, 能用一兩到二兩, 所以孔伯華有個綽號叫“孔石膏”。 汪逢春是善治溫病的, 他的很多著作也是講治溫病的。

那時候看病很少到醫院, 一般是請醫生到家裡來, 但找蕭龍友就要去他家了, 他是輕易不出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