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見識了,才知道還有個“南冰洋”

五大洋, 全球水域的總稱。 舊分地球表面水域為五大區, 稱為五大洋。 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南冰洋為環繞南極洲的一個大洋。 簡稱“五洋”。 亦以泛指海洋。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詞:“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

太平洋

世界最大的海洋。 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 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6624.1萬平方公里, 約占地球總面積的1/3。 從南冰洋北邊界延伸至白令海峽, 跨越緯度135°, 南北最寬15500公里。 在太平洋水系中, 最主要的是中國及東南亞的河流。

太平洋(拉丁文:Mare Pacificum), 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

東西最長21300公里。 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 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 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 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 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 位於馬里亞納海溝內。 北部以寬僅102公里的白令海峽為界, 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 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 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 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 由於地球上主要山系的佈局, 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僅占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7。

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 Ocean), 是世界第二大洋, 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

在南冰洋成立後, 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3627米, 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 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連接北冰洋, 南面則以南緯66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這個中文名稱, 最早來自于萬曆十一年(158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所翻譯的一本名叫《山海輿地全圖》的世界地圖冊, 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該地圖錯誤頗多, 但是其中大西洋這個中文翻譯從那時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大西洋”並非翻譯名, 是地道的國產西洋地名呢!中國自明代起, 在表述地理位置時, 常習慣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作為界線, 此線以東為東洋, 此線以西為西洋。 這就是我們常稱日本人為東洋人, 稱歐洲人為西洋人的原因。

明神宗時, 利馬竇來華拜見中國皇帝, 他用中國方式說, 他是“小西洋(當時中國指印度洋的說法)”以西的“大西洋”人。 可見那時我們已稱Atlantic Ocean為“大西洋”了, 此名至今沒再做其他譯法。

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 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公里, 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公里, 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 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 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 位居第二, 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 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 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立特里亞海”,

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 “厄裡特裡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 全名意為紅海。

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 西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 。 西元10世紀, 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 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 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 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 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 1497年,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 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 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

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 簡化為“印度洋”。 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 成為通用的稱呼。

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 位於地球的最北端, 被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 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 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 面積僅為1500萬平方公里[1] , 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 它的深度為1097米, 最深為5499米。 古希臘曾把它叫做“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 1650年, 荷蘭探險家W.巴倫支, 把它劃為獨立大洋, 叫大北洋。 1845年, 英國倫敦地理學會命名, 經漢文翻譯為北冰洋。 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 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圈內, 終年獲得的太陽輻射熱很少;在其上空, 由於冬季是一穩定的高壓區,雲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廣布著冰蓋,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其成為世界最冷的大洋。氣溫終年很低,並多暴風雪。寒季(11 月至4月)平均氣溫在-30°~-40℃之間,最低達-52℃;暖季(7~8月)平均氣溫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僅75~200毫米,以降雪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點是:水溫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積的常年不化的冰蓋和浮冰。在寒冷季節,北冰洋一片雪白,冰蓋面積以三月份為最大,可達1,140萬平方公里,占北冰洋總面積的87%;在七、八、九月寒季,岸邊冰雪大部融冰,周圍“冰山”、浮冰到處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為冰蓋所覆。

九月份冰蓋面積最小,約700萬平方公里,占北冰洋總面積53.4%,但不是連片的冰蓋,而是由面積一至幾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塊組成的冰叢,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狀起伏,較堅固。北冰洋除冰蓋外,還有由極地群島上陸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島或冰山。冰島流速慢、表面平、面積大(可達600~700平方公里),厚度達30~35米;冰山分佈在冰島周圍邊緣,面積小。北冰洋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具有獨特的環流系統,大致以羅蒙諾索夫海嶺為界,以東為順時針環流,以西為逆時針環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時針環流。從海流的性質來看,以寒流為主,暖流僅在巴倫支海有斯匹次貝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蘭島西南端有西格陵蘭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響範圍很小。

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還有亞、歐、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並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蘭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東格陵蘭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與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行著水量平衡的交換。在流入水量中90.1%來自大西洋,太平洋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僅占1.35%。北冰洋由於氣溫低、蒸發弱,周圍大陸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鹽度較小,平均鹽度為30~32‰,是四大洋中鹽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歐海區(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稍高,為34.5~35‰,濱海地區為33‰;東部北極海區較低,平均28~32‰,濱海地區海域最低,僅為25‰。

南冰洋

南冰洋(Antarctic Ocean),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極洋這一稱謂。

環繞南極大陸,北邊無陸界的獨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連同南極大陸周圍的威德爾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別林斯高晉海等組成。因北邊缺乏陸塊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界限,某些科學家不予承認。但由於這些水域在氣候方面的均一性,以及在溝通三大洋使三大洋深層和底層保持含氧的低溫環境方面有重要作用,另一些科學家認為,把這些水域合為一個整體便於研究。海洋學家們則考慮該水體的物理特性及其中供養的同一動物區系,把它們劃為一個獨立的海域。曾有南極洋、南極海、南冰洋等多種稱呼,其北界劃定也有分歧。有關文獻多採用“南大洋”名稱,並以“副熱帶輻合線”為其北界。副熱帶輻合線是一條海水等溫線密集帶,幾乎連續不斷地環繞南極大陸,表層水溫12~15°C,呈現明顯的不連續性。因是水文界線,平均地理位置隨季節不同而變化於南緯38°~42°之間,故南大洋的面積也不固定,約為770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總面積的22%左右。

由於冬季是一穩定的高壓區,雲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廣布著冰蓋,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其成為世界最冷的大洋。氣溫終年很低,並多暴風雪。寒季(11 月至4月)平均氣溫在-30°~-40℃之間,最低達-52℃;暖季(7~8月)平均氣溫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僅75~200毫米,以降雪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點是:水溫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積的常年不化的冰蓋和浮冰。在寒冷季節,北冰洋一片雪白,冰蓋面積以三月份為最大,可達1,140萬平方公里,占北冰洋總面積的87%;在七、八、九月寒季,岸邊冰雪大部融冰,周圍“冰山”、浮冰到處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為冰蓋所覆。

九月份冰蓋面積最小,約700萬平方公里,占北冰洋總面積53.4%,但不是連片的冰蓋,而是由面積一至幾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塊組成的冰叢,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狀起伏,較堅固。北冰洋除冰蓋外,還有由極地群島上陸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島或冰山。冰島流速慢、表面平、面積大(可達600~700平方公里),厚度達30~35米;冰山分佈在冰島周圍邊緣,面積小。北冰洋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具有獨特的環流系統,大致以羅蒙諾索夫海嶺為界,以東為順時針環流,以西為逆時針環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時針環流。從海流的性質來看,以寒流為主,暖流僅在巴倫支海有斯匹次貝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蘭島西南端有西格陵蘭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響範圍很小。

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還有亞、歐、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並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蘭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東格陵蘭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與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行著水量平衡的交換。在流入水量中90.1%來自大西洋,太平洋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僅占1.35%。北冰洋由於氣溫低、蒸發弱,周圍大陸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鹽度較小,平均鹽度為30~32‰,是四大洋中鹽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歐海區(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稍高,為34.5~35‰,濱海地區為33‰;東部北極海區較低,平均28~32‰,濱海地區海域最低,僅為25‰。

南冰洋

南冰洋(Antarctic Ocean),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極洋這一稱謂。

環繞南極大陸,北邊無陸界的獨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連同南極大陸周圍的威德爾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別林斯高晉海等組成。因北邊缺乏陸塊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界限,某些科學家不予承認。但由於這些水域在氣候方面的均一性,以及在溝通三大洋使三大洋深層和底層保持含氧的低溫環境方面有重要作用,另一些科學家認為,把這些水域合為一個整體便於研究。海洋學家們則考慮該水體的物理特性及其中供養的同一動物區系,把它們劃為一個獨立的海域。曾有南極洋、南極海、南冰洋等多種稱呼,其北界劃定也有分歧。有關文獻多採用“南大洋”名稱,並以“副熱帶輻合線”為其北界。副熱帶輻合線是一條海水等溫線密集帶,幾乎連續不斷地環繞南極大陸,表層水溫12~15°C,呈現明顯的不連續性。因是水文界線,平均地理位置隨季節不同而變化於南緯38°~42°之間,故南大洋的面積也不固定,約為770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總面積的22%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