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我們為什麼不看好2018年的魅族

曾經輝煌一時的魅族如今越走越偏, 更像是一個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曾經, 青春裡小而美的魅族, 可是年輕人鍾愛的品牌,

但如今, 存在感低得簡直“感人”。 近日, 突然被人提起, 才發現記憶中的它還在堅強且“低調”的過了這麼多年。

淡出人們的視線, 唱衰的聲音不斷, 魅族在經歷了2017年的大變動大變革、高層換血等狀況後, 終於要重整旗鼓了。

大環境不好, 我們相當不錯了

2018年是魅族科技成立15周年, 先是“夢想機15Plus”的曝光, 發佈“大約在春季”, 其次是魅藍子品牌獨立, 再就是魅族公佈反思成果:講“初心”談“回歸”, 讓魅族重回魅族。

1月15日, 媒體溝通會現場, 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CMO楊柘表示, 魅族在2017年總出貨量接近2000萬台, 對比2016年銷量下降約200萬台。 對此, 楊柘總沒有半點不好意思, 他的理由是去年全國手機出貨量下降32.5%的市場大環境所造成。

讀到這, 我立馬能想像出楊柘總甩鍋的“姿勢”是相當地“6”。

不怪黃章, 人家是大老闆, 不能背鍋;楊柘總加盟魅族是半路出家, 似乎也不該自己頂雷, 所以, 要怪就怪時勢不好。

但楊柘總似乎忘了, 同樣是在大勢不好的2017年, 小米成就了“奇跡”般的逆襲, 在印度市場甚至把三星拱翻, 而華為更是在國內品牌中絕塵而去, 登頂全球智慧手機行業銷量的前三。

相形之下, 一個缺乏擔當, 不會真誠反省的企業, 在這些年總是時運不濟, 似乎不難理解。

還難以理解的是, 魅族定下了2018新年新理念“惟精惟一”, 還表示要重塑品牌形象, 將圍繞商務、政企、高端和精英人群構築產品需求,

發力中高端。

“惟精惟一”取自《尚書·大禹謨》, 其意指功精深, 用心專一。 乍聽之下, 晦澀難懂不明覺厲, 分明滲透著一股酸腐的老學究之味。

我們完全理解, 楊柘總給魅族端出這道理念時, 所煞費的苦心, 我們也理解,

這個理念傳遞出來的是魅族對品質的重視。 或許, 背後還藏著這樣一種情懷:偏不說爛俗的“工匠精神”, 硬要從國學花叢中, 揀出一朵得讓人自覺淺薄的小花。

我們也研究過不少的手機品牌, 年輕品牌者, 無不給自己插上時尚、豔麗、青春、自由的標籤, 商務精英品牌者, 則以氣度、典雅、穩重、豪華的形象示人。 似魅族這般濃濃的中老年畫風, 早已不是魅族原有的味道了。

是誰硬生生把青春活力的孩童催熟成歲月靜好無欲無求的“佛系”中年人的?究竟為什麼會想這樣打造魅族呢?這就不得不說說楊柘總這個人的職場履歷了。

給魅族戴上“佛系”帽的楊柘

1月15日, 魅族召開的品牌媒體溝通會, 是楊柘加盟魅族以來, 首次在媒體面前公開亮相。

說起楊柘,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說起他為華為寫的廣告語,大家可能都會會心一笑、有所“感悟”:P7的君子如蘭、P8的似水流年,再到Mate 7的爵士人生。

是不是迎面而來一股濃重的“中國風”?

尤其是他與華為“爵士人生”的故事,更是令楊柘名聲大噪風光一時。改變了品牌調性的華為在品牌形象上與產品銷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也樹立起了高端商務旗艦的品牌典型。

這不失為楊柘一次成功的行銷。

原諒我們的無知。專門翻辭海惡補了一下:

君子如蘭,見《孔子家語·在厄》,其意為君子像蘭花一樣品德高尚;似水流年,出自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驚夢》中的套曲《山桃紅》。

看來,楊柘總的國學造詣果然精深,也喜歡把古人的歎懷詠物和現代科技做個嫁接。但就是不知道,是P7如蘭呢,還是用P7者如君子。而P8的似水流年,更是雲山霧繞,可意會不可言傳。

甚至還出了個“爵士人生”的梗:華為mate系列,就是説明那些“富有之後”還未“達至內心高貴”的人塑造這樣一個“由富及貴”的管道。

此後,華為再無楊柘總的故事。但到2016年初,市場傳出他進入 TCL 擔任全球 COO 兼中國區總裁,主管中國區手機業務。期間,他大規模調整了 TCL 手機產品線和團隊,另立新品牌“宛如生活”。

聽起來,又是格調滿滿,廣告拍得相當小清新+文藝範,可效果不佳。

我們再次惡補。

宛如生活,與中國風無關,取意自法國的Tout Comme La Vie,展現了對生活新的定義,以優雅品位的格調重塑品牌DNA,這將融入到未來的產品設計與行銷推廣之中。

雖說TCL先買湯姆遜,再買阿爾卡特,兩大法國品牌在手的TCL確實有些法國味,但要讓TCL通訊設計出法式格調的手機,確實強人所難。

所以,很快,楊柘總在2016年底被TCL 免職,結束了和TCL的短暫情緣。這似乎反過來也說明,行銷過於追求概念而忽視企業能力,這是行不通的。

2017年,伴隨著魅族內部多項重大調整,6月,楊柘正式出任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魅族公司總參謀,負責魅族事業部市場行銷相關業務及團隊管理。

這一路看過來,為何經楊柘之手的魅族,突然變得“中國風”起來也就不難解釋了。可是,楊柘這“佛系”行銷跟魅族的定位實在是不搭,畢竟是做年輕人的市場,卻走起高端商務范兒,可以說,這很“楊柘”,但不“魅族”。

之後,楊柘操盤的首款旗艦機Pro 7面世,並為其量身定制了文雅的宣傳語“雙瞳如小窗,佳景收歷歷”,是與眾不同了眼前一亮了,“佛系青年”一樣淡然的趕腳,與外面的那些“妖豔賤貨”就是不一樣。

不過,魅族Pro 7的銷量並不好,雖然官方尚未公佈具體資料,但從協力廠商購物平臺也能窺探一二。該系列發佈一個月後,一些管道已有了降價促銷活動,降價幅度在400元左右。

而且,被烙印上“楊柘”風的魅族遭到了眾多“煤油”們的無情嘲諷:我們欣賞不了你的“爵士人生”。

雖說楊柘帶領華為走向了“爵士人生”,可並沒有讓年輕的“煤油”們適應魅族這突如其來的商務風格華麗轉身。

這樣的魅族,如果還是整天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憑著楊柘一腔欲複刻“華為”榮耀的熱血,看來遲早“藥丸”。

原地踏步,迷茫的魅族

魅族,作為一家以MP3起家的廠商,崛起于互聯網,擁有一眾粘度極高的粉絲,作為國內智能機的先驅品牌,魅族在國產手機中的市場地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可如今卻悄悄地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令人唏噓不已。

起初的魅族,道路明晰走精品路線,還算是個小而美的廠商,受到一票年輕人的簇擁。可是,自從子品牌魅藍誕生開始,這路就越走越偏,成了覆蓋高中低端市場的“大而全”。

想轉型,想改變,可長期固化的“小而美”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堆砌出高端品牌形象的,沒有歷史經驗的積累,是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的。

要知道,在手機全面屏爆發的時候,作為國產手機中唯一一個還沒有自己全面屏作品的廠商就是魅族了,很快,便被“淹沒”在“全面屏”大潮之中也並不意外。

業界各品牌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緊隨時代潮流,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需求,而魅族總在回頭觀望,大談“回歸”“初心”的同時早已被佇列甩出,這速度或許連魅族自己都始料未及。

當魅族回過味兒來的時候,發現整個行業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要說魅族自己進行“自救”了嗎?有,也努力了。

2017年年初,黃章宣佈重掌魅族,打造夢想機,“煤油”們紛紛翹首以盼,盼“回歸”盼“初心”,接下來魅族便一直處於人事和組織架構的不斷調整當中。

魅族必須走自己的路,應該跟隨自己多年的信仰和核心理念,去做一些更精彩的東西,他們自己也知道。於是乎在行銷方面,魅族想順勢而為有所動作。

創始人黃章親自請來了楊柘主持工作,希望看到轉型與改變,可更多“煤油”們則是內心涼涼……如今魅族這不倫不類的樣子,實在辛酸可笑。

在品牌建設上,魅族一路磕磕絆絆,迷茫的像個迷路的孩子。

16年學著小米搞“機海”戰術打性價比,自降格調拆分魅藍子品牌,面向年輕群體市場發佈了很多千元機,想分得低端市場一杯羹,卻沒想到讓本身定位中高端的 mx、pro 系列也慢慢喪失了原本“高大上”的形象。

在剛結束的2017年,魅族的表現可謂是讓眾多“煤油”大失所望了。作為一款旗艦產品,pro 7 自發佈上市以來就讓人冷眼相待,銷量遠沒達到預期,定價過高且沒有突破,成了年度“跳水王”產品。

爭議頗大的是機身背後開小窗的“畫屏”設計,只是刻意讓自己與眾不同,刻意顯得不隨波逐流,事實並不實用,甚至被吐槽:醜不自知。

似乎一切事與願違。

不久前,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魅族線下已經由2500家實體店縮減為2000家。雖然楊柘回應稱數字是胡亂編造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魅族線下確是有所萎靡。在過去的兩年,手機銷量也全憑魅藍“死扛”。

魅族現如今品牌形象崩塌嚴重,與性價比的概念相差不是一點點。沒有拿得出手的“真旗艦”,連魅藍也被陷於用戶所謔稱的“萬年聯發科”之中,重行銷,輕品質和研發,使其在消費者的口碑江河日下。

但作為魅族行銷一把手的楊柘,還曾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諷刺追求高性能是人云亦云。這果斷將魅族置身于用戶對立面,用戶們也只能以實際行動來懲罰傲嬌的魅族。

每況愈下的日子,這讓人不禁懷疑魅族是否真距離倒閉不遠了。

楊柘的到來,並沒有讓身陷囫圇的魅族涅槃重生,華為的成功可以借鑒,可“魅族”終歸不是“華為”。

如果想主打年輕態高端,沒什麼不可以,走性價比路線,稍微價格高一點點也無可厚非,可是期望魅族一步登天,標榜“高端”拔高品牌,還是有點勉強了。

畢竟靠著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裳。隨著行業一次次的洗牌,曾經生死相隨的“煤油”們也紛紛轉投其他品牌的陣營。

魅族天天喊著口號鼓動著情懷,正一點一點的透支著“煤油”們對其的期待。可這樣“佛系”下去,魅族怕是要遲早毀在楊柘手裡……當情懷用盡了,魅族還能剩下什麼吸引力呢?

總之,在如野馬狂奔的時代裡,“落後就要挨打”的例子不少。

有分析指出,2017的中國手機市場,呈現強者更強的局勢,頭部效應不斷放大。

GfK對此稱,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手機市場資源快速集中,由原來的“倒三角”演變為“T”型格局,即頭部品牌繼續擴張產品線,高中低價位全線洗牌,腰部品牌空間大幅壓縮、規模受限,小品牌與消費者形成斷層,管道難以滲透,市場活力大幅減弱。

對於魅族來說,既已滯後先別慌,多點對自我的認知,少點浮於表面流於形式的東西,講“回歸”願真“回歸”,能痛定思痛認清道路再邁步,或許更好吧。

說起楊柘,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說起他為華為寫的廣告語,大家可能都會會心一笑、有所“感悟”:P7的君子如蘭、P8的似水流年,再到Mate 7的爵士人生。

是不是迎面而來一股濃重的“中國風”?

尤其是他與華為“爵士人生”的故事,更是令楊柘名聲大噪風光一時。改變了品牌調性的華為在品牌形象上與產品銷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也樹立起了高端商務旗艦的品牌典型。

這不失為楊柘一次成功的行銷。

原諒我們的無知。專門翻辭海惡補了一下:

君子如蘭,見《孔子家語·在厄》,其意為君子像蘭花一樣品德高尚;似水流年,出自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驚夢》中的套曲《山桃紅》。

看來,楊柘總的國學造詣果然精深,也喜歡把古人的歎懷詠物和現代科技做個嫁接。但就是不知道,是P7如蘭呢,還是用P7者如君子。而P8的似水流年,更是雲山霧繞,可意會不可言傳。

甚至還出了個“爵士人生”的梗:華為mate系列,就是説明那些“富有之後”還未“達至內心高貴”的人塑造這樣一個“由富及貴”的管道。

此後,華為再無楊柘總的故事。但到2016年初,市場傳出他進入 TCL 擔任全球 COO 兼中國區總裁,主管中國區手機業務。期間,他大規模調整了 TCL 手機產品線和團隊,另立新品牌“宛如生活”。

聽起來,又是格調滿滿,廣告拍得相當小清新+文藝範,可效果不佳。

我們再次惡補。

宛如生活,與中國風無關,取意自法國的Tout Comme La Vie,展現了對生活新的定義,以優雅品位的格調重塑品牌DNA,這將融入到未來的產品設計與行銷推廣之中。

雖說TCL先買湯姆遜,再買阿爾卡特,兩大法國品牌在手的TCL確實有些法國味,但要讓TCL通訊設計出法式格調的手機,確實強人所難。

所以,很快,楊柘總在2016年底被TCL 免職,結束了和TCL的短暫情緣。這似乎反過來也說明,行銷過於追求概念而忽視企業能力,這是行不通的。

2017年,伴隨著魅族內部多項重大調整,6月,楊柘正式出任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魅族公司總參謀,負責魅族事業部市場行銷相關業務及團隊管理。

這一路看過來,為何經楊柘之手的魅族,突然變得“中國風”起來也就不難解釋了。可是,楊柘這“佛系”行銷跟魅族的定位實在是不搭,畢竟是做年輕人的市場,卻走起高端商務范兒,可以說,這很“楊柘”,但不“魅族”。

之後,楊柘操盤的首款旗艦機Pro 7面世,並為其量身定制了文雅的宣傳語“雙瞳如小窗,佳景收歷歷”,是與眾不同了眼前一亮了,“佛系青年”一樣淡然的趕腳,與外面的那些“妖豔賤貨”就是不一樣。

不過,魅族Pro 7的銷量並不好,雖然官方尚未公佈具體資料,但從協力廠商購物平臺也能窺探一二。該系列發佈一個月後,一些管道已有了降價促銷活動,降價幅度在400元左右。

而且,被烙印上“楊柘”風的魅族遭到了眾多“煤油”們的無情嘲諷:我們欣賞不了你的“爵士人生”。

雖說楊柘帶領華為走向了“爵士人生”,可並沒有讓年輕的“煤油”們適應魅族這突如其來的商務風格華麗轉身。

這樣的魅族,如果還是整天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憑著楊柘一腔欲複刻“華為”榮耀的熱血,看來遲早“藥丸”。

原地踏步,迷茫的魅族

魅族,作為一家以MP3起家的廠商,崛起于互聯網,擁有一眾粘度極高的粉絲,作為國內智能機的先驅品牌,魅族在國產手機中的市場地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可如今卻悄悄地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令人唏噓不已。

起初的魅族,道路明晰走精品路線,還算是個小而美的廠商,受到一票年輕人的簇擁。可是,自從子品牌魅藍誕生開始,這路就越走越偏,成了覆蓋高中低端市場的“大而全”。

想轉型,想改變,可長期固化的“小而美”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堆砌出高端品牌形象的,沒有歷史經驗的積累,是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的。

要知道,在手機全面屏爆發的時候,作為國產手機中唯一一個還沒有自己全面屏作品的廠商就是魅族了,很快,便被“淹沒”在“全面屏”大潮之中也並不意外。

業界各品牌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緊隨時代潮流,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需求,而魅族總在回頭觀望,大談“回歸”“初心”的同時早已被佇列甩出,這速度或許連魅族自己都始料未及。

當魅族回過味兒來的時候,發現整個行業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要說魅族自己進行“自救”了嗎?有,也努力了。

2017年年初,黃章宣佈重掌魅族,打造夢想機,“煤油”們紛紛翹首以盼,盼“回歸”盼“初心”,接下來魅族便一直處於人事和組織架構的不斷調整當中。

魅族必須走自己的路,應該跟隨自己多年的信仰和核心理念,去做一些更精彩的東西,他們自己也知道。於是乎在行銷方面,魅族想順勢而為有所動作。

創始人黃章親自請來了楊柘主持工作,希望看到轉型與改變,可更多“煤油”們則是內心涼涼……如今魅族這不倫不類的樣子,實在辛酸可笑。

在品牌建設上,魅族一路磕磕絆絆,迷茫的像個迷路的孩子。

16年學著小米搞“機海”戰術打性價比,自降格調拆分魅藍子品牌,面向年輕群體市場發佈了很多千元機,想分得低端市場一杯羹,卻沒想到讓本身定位中高端的 mx、pro 系列也慢慢喪失了原本“高大上”的形象。

在剛結束的2017年,魅族的表現可謂是讓眾多“煤油”大失所望了。作為一款旗艦產品,pro 7 自發佈上市以來就讓人冷眼相待,銷量遠沒達到預期,定價過高且沒有突破,成了年度“跳水王”產品。

爭議頗大的是機身背後開小窗的“畫屏”設計,只是刻意讓自己與眾不同,刻意顯得不隨波逐流,事實並不實用,甚至被吐槽:醜不自知。

似乎一切事與願違。

不久前,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魅族線下已經由2500家實體店縮減為2000家。雖然楊柘回應稱數字是胡亂編造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魅族線下確是有所萎靡。在過去的兩年,手機銷量也全憑魅藍“死扛”。

魅族現如今品牌形象崩塌嚴重,與性價比的概念相差不是一點點。沒有拿得出手的“真旗艦”,連魅藍也被陷於用戶所謔稱的“萬年聯發科”之中,重行銷,輕品質和研發,使其在消費者的口碑江河日下。

但作為魅族行銷一把手的楊柘,還曾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諷刺追求高性能是人云亦云。這果斷將魅族置身于用戶對立面,用戶們也只能以實際行動來懲罰傲嬌的魅族。

每況愈下的日子,這讓人不禁懷疑魅族是否真距離倒閉不遠了。

楊柘的到來,並沒有讓身陷囫圇的魅族涅槃重生,華為的成功可以借鑒,可“魅族”終歸不是“華為”。

如果想主打年輕態高端,沒什麼不可以,走性價比路線,稍微價格高一點點也無可厚非,可是期望魅族一步登天,標榜“高端”拔高品牌,還是有點勉強了。

畢竟靠著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裳。隨著行業一次次的洗牌,曾經生死相隨的“煤油”們也紛紛轉投其他品牌的陣營。

魅族天天喊著口號鼓動著情懷,正一點一點的透支著“煤油”們對其的期待。可這樣“佛系”下去,魅族怕是要遲早毀在楊柘手裡……當情懷用盡了,魅族還能剩下什麼吸引力呢?

總之,在如野馬狂奔的時代裡,“落後就要挨打”的例子不少。

有分析指出,2017的中國手機市場,呈現強者更強的局勢,頭部效應不斷放大。

GfK對此稱,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手機市場資源快速集中,由原來的“倒三角”演變為“T”型格局,即頭部品牌繼續擴張產品線,高中低價位全線洗牌,腰部品牌空間大幅壓縮、規模受限,小品牌與消費者形成斷層,管道難以滲透,市場活力大幅減弱。

對於魅族來說,既已滯後先別慌,多點對自我的認知,少點浮於表面流於形式的東西,講“回歸”願真“回歸”,能痛定思痛認清道路再邁步,或許更好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