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城隍是什麼神?為什麼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

《隋書·五行志下》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煌神”, 由此可知, 城隍信仰最晚在梁代時便已經出現了。 從字面上來看, “城隍”的“城”字指的是城市、城牆, “隍”字指的是城壕, 《說文》曰:“隍, 城池也, 有水曰池, 無水曰隍。 ”

城市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於資源有限, 所以原始時代的部落經常彼此掠奪。 為了維護本部落的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早期人類建立起了村莊, 村莊周圍豎立籬笆來阻擋外地的入侵。 然而這種防禦非常脆弱, 很容易被擊破。 隨著技術的進步, 後來人類修築起了更加堅固的城牆來保衛自己,

在城牆之外, 又挖掘溝壕、水池來保護城牆。 中國的築城歷史非常悠久, 早在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階段就已經出現了城市。 正是在城池的保護底下, 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 人丁才得以興盛。 《說文》曰:“城, 以盛民也。 ”圍繞著城市, 繼而出現了城邦國家。

【城指城牆, 隍指城壕】

一座城市的安危緊緊系著這座城市中居民的安危, 以及這個城邦國家的命運。 故而, 古人相信應該有神靈負責守護城市的和平與繁榮。 例如:古希臘人便賦予每個城邦以一個守護神:雅典的守護神是智慧女神雅典娜, 德爾斐的守護神是太陽神阿波羅, 阿爾戈斯的守護神是天后赫拉。 而中國人的城市的守護神便是城隍。

清代學者秦蕙田在《五禮通考·社稷篇》指出:城隍信仰源於大蠟八祭中的水庸。 “在易泰之上六日, 城複於陛。 禮記, 天子大蠟八, 水庸居七, 水, 隍也, 庸, 城也, 說者謂即古城隍之始。 ”

大蠟八祭為西周時每年臘日舉行的國家級農業祭祀典禮。 祭祀的對象包括8個:1.先嗇(sè, 通“穡”), 即神農氏;2司嗇,

周人祖先, 教會百姓種植農作物的後稷;3.農, 即督促百姓進行農耕的官員, 稱為“田畯”;4.郵表畷, 指田和田的交界處, 即阡陌;5.貓虎, 貓(也有人認為此處的“貓”指貓頭鷹)和老虎會捕食危害莊稼的田鼠和野豬, 故而古人將貓虎當成農業的守護神祭祀;6.坊, 即田中的水堤;7.水庸, 即田裡的溝渠;8.昆蟲, 昆蟲會啃食農作物, 是農業之大敵, 所以古人以祭祀安撫昆蟲, 祈求它們不要禍害莊稼。

【水庸指的是田邊的溝渠】

田和城池具有許多相似性, 首先, 人類對方形有著強烈的偏好, 築城和辟田都要修成四四方方的形狀;其次, 田中的種植區域是由泥土攏起來的, 而城牆的材料為泥石, “水庸”的“庸”本意就是用泥土夯築的城牆;再則, 城牆外和田邊緣都會開鑿溝渠。 故而, 水庸轉變為城隍是說得通的。 後世研究城隍的學者也普遍認同這種觀點。 然而尚沒有學者舉出材料說明這中間的演化始於何時, 是如何發生的。

“城隍”二字體現的只是這個神的職務, 而並非他的名字。 那麼城隍叫什麼名字?或者說他是誰呢?歷史學家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一書中,

提出城隍就是祝融。 其首要根據是《左傳》中的兩則材料:

宋災, 祝宗用馬於四墉, 祀盤庚於西門之外。 (襄公九年)

鄭災, (祝史)禳火于玄冥、回祿, 祈於四墉。 (昭公十八年)

丁山的理解是, 宋國和鄭國發生了火災以後, 二國向四墉(“墉”“庸”相通, 四墉即四面城牆)舉行了祭祀, 由此斷定四墉為火神, 進而推導出城隍和祝融是同一神靈的結論。

【城牆】

但我認為丁山對上述兩則材料存在誤讀,他將四墉當成了人格化的神靈,認為“於四墉”表達的是“向四庸神(祈禱)”的意思。而我認為此處的四墉並非指神靈,而表示地點,“於四墉”意為“在四墉”。

若按照丁山的理解,上述材料就翻譯成:

宋國發生火災,祝宗(古代主持祭祀的人)先宰殺馬來祭祀四墉神,然後又在西門外祭祀盤庚。

鄭國發生火災,祝史(同為掌管祭祀的官員)先祈求玄冥、回祿消除火災,然後又向四墉神祈禱。

按此翻譯,那麼宋國在火災之後就祭祀了四墉神和盤庚兩個神靈,鄭國在火災之後,則祭祀了玄冥、回祿和四墉神三個神靈,這樣豈不是太繁複了一些了嗎?且按丁山之推理,四墉同時是城池的守護神和火神,而回祿也是火神(有些人把回祿等同于祝融),那麼祭祀兩個火神豈不是重複了。

若把四墉理解成地點,理解起來更為通暢:

宋國發生火災,祝宗先在四面城牆底下宰殺馬匹,後在西門外祭祀盤庚。

鄭國發生火災,祝史分別在四面城牆下舉行祭祀,祈求玄冥、回祿消除火災。

宋國殺馬是因為按照五行干支理論,馬屬火,殺馬象徵消除火氣。而祭祀商王盤庚,是因為宋人是商人的後代,祭祀盤庚即為了請求祖先庇佑。玄冥為水神,鄭國祭祀他是為了借助水的威力克制火。而祭祀火神回祿,是請火神消消火。

【在五行干支理論中,馬屬火,故殺馬象徵消火】

又有學者王永謙在《土地與城隍信仰》中引《呂氏春秋》和《吳越春秋》的記載說:我國第一個建立城市的人是鯀,故而他應該是最初的城隍。然後結合丁山的理論,費勁心思的去證明鯀是祝融。

在此我不想去討論鯀和祝融是不是同一人物——因為那樣會離題太遠,而只想說明一下,鯀未必是最早的城隍。因為第一個建城者不一定就能當上城市的守護神,正如打江山的人不一定能坐江山。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半人半蛇的神叫做刻克羅普斯,他首先發明了書寫、計算、建造城市和掩埋死者的方法,他在阿提卡地區建立了12座城市,但是這些城市的守護神的位置後來都歸了別的神靈。雖然鯀是中國神話中首先築城的人,從這點看他確實有資格當城市的守護神,但還得看最終有沒有人認可,而據我所知,後世沒有文獻稱鯀為城隍或城市的守護神。

【刻克羅普斯,古希臘神話中最早的築城者】

儘管最初的城隍是誰無法確定,但後世民間各地流傳著一些比較有名的城隍。

例如:紹興的城隍為龐玉,是唐代初期的名將,因為鎮守會稽(紹興古稱)時“惠澤於民”,所以死後被尊為城隍;杭州城隍是明代浙江按察使周新,為官清正廉潔,因得罪錦衣衛指揮使,遭誣陷而死,後受到杭州百姓供奉。這些城隍大多是當地著名的歷史人物,這是因為城隍本來就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當然每個地方的人都會因地制宜,選擇最能代表本地文化的人擔任城隍。

城隍信仰在唐宋時已經極為流行,李白、韓愈、杜牧等人皆撰寫過城隍祭文。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雲:“宋時,城隍祠宇幾遍天下,朝廷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至於神之姓名,則又遷就附會,各指一人。”

【城隍】

城隍除了作為城池的守護神以外,後來還增加了另外一項職能,那就是掌管陰間之事。《太平廣記》卷124引《報應錄》,講道一個故事:

唐代洪州司馬王簡易患有重病,腹中長了一塊巨大的腫瘤,隨著呼吸上上下下撞擊臟腑有一次腫瘤撞上心臟,導致王簡易昏死過去。醒來以後,他說他遇到一個鬼吏拿著陰間的公文,自稱奉城隍的命令來捉他。王簡易跟隨鬼吏來到了城隍廟。廟前的人看見王簡易,說他做了許多好事,怎麼會這麼早死呢?。見到城隍以後,王簡易對城隍說:“我不該那麼早死,請求城隍放我回家。”城隍吩咐手下拿來生死簿查看,果然發現王簡易還有五年壽命,所以放他回家了。五年之後,王簡易又因為腫瘤撞擊心臟而過世了。

同書卷303又講道,開元年間有一個宣州司戶死後見到了城隍,又被城隍放回來的事情。可見,唐代時城隍已經具有管理死者的職能了。

【城隍廟】

城隍管理陰間是人間管理制度的模仿。古人相信陰間之神掌管著人的生死籍,還要負責對死者進行審判。這相當於活人世界中的戶籍管理以及判案,而這兩種職能在陽間一般都是交給地方政府的。城隍是一城之神,其地位就相當於人間的州、縣官員,所以管理生死籍和神判死者的工作放在城隍這邊最為適合。然而城隍作為陰間之神,其工作又與冥界之王泰山府君、酆都天子、閻王衝突了,人們一般把城隍視為後三者屬下的官員。

根據《欽定續文獻通考》卷79記載,明代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府州縣皆要設立城隍廟,廟中的擺設必須和衙門裡一樣。由此完全確立,官吏管理人間,城隍管理陰間的慣例了。

【城牆】

但我認為丁山對上述兩則材料存在誤讀,他將四墉當成了人格化的神靈,認為“於四墉”表達的是“向四庸神(祈禱)”的意思。而我認為此處的四墉並非指神靈,而表示地點,“於四墉”意為“在四墉”。

若按照丁山的理解,上述材料就翻譯成:

宋國發生火災,祝宗(古代主持祭祀的人)先宰殺馬來祭祀四墉神,然後又在西門外祭祀盤庚。

鄭國發生火災,祝史(同為掌管祭祀的官員)先祈求玄冥、回祿消除火災,然後又向四墉神祈禱。

按此翻譯,那麼宋國在火災之後就祭祀了四墉神和盤庚兩個神靈,鄭國在火災之後,則祭祀了玄冥、回祿和四墉神三個神靈,這樣豈不是太繁複了一些了嗎?且按丁山之推理,四墉同時是城池的守護神和火神,而回祿也是火神(有些人把回祿等同于祝融),那麼祭祀兩個火神豈不是重複了。

若把四墉理解成地點,理解起來更為通暢:

宋國發生火災,祝宗先在四面城牆底下宰殺馬匹,後在西門外祭祀盤庚。

鄭國發生火災,祝史分別在四面城牆下舉行祭祀,祈求玄冥、回祿消除火災。

宋國殺馬是因為按照五行干支理論,馬屬火,殺馬象徵消除火氣。而祭祀商王盤庚,是因為宋人是商人的後代,祭祀盤庚即為了請求祖先庇佑。玄冥為水神,鄭國祭祀他是為了借助水的威力克制火。而祭祀火神回祿,是請火神消消火。

【在五行干支理論中,馬屬火,故殺馬象徵消火】

又有學者王永謙在《土地與城隍信仰》中引《呂氏春秋》和《吳越春秋》的記載說:我國第一個建立城市的人是鯀,故而他應該是最初的城隍。然後結合丁山的理論,費勁心思的去證明鯀是祝融。

在此我不想去討論鯀和祝融是不是同一人物——因為那樣會離題太遠,而只想說明一下,鯀未必是最早的城隍。因為第一個建城者不一定就能當上城市的守護神,正如打江山的人不一定能坐江山。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半人半蛇的神叫做刻克羅普斯,他首先發明了書寫、計算、建造城市和掩埋死者的方法,他在阿提卡地區建立了12座城市,但是這些城市的守護神的位置後來都歸了別的神靈。雖然鯀是中國神話中首先築城的人,從這點看他確實有資格當城市的守護神,但還得看最終有沒有人認可,而據我所知,後世沒有文獻稱鯀為城隍或城市的守護神。

【刻克羅普斯,古希臘神話中最早的築城者】

儘管最初的城隍是誰無法確定,但後世民間各地流傳著一些比較有名的城隍。

例如:紹興的城隍為龐玉,是唐代初期的名將,因為鎮守會稽(紹興古稱)時“惠澤於民”,所以死後被尊為城隍;杭州城隍是明代浙江按察使周新,為官清正廉潔,因得罪錦衣衛指揮使,遭誣陷而死,後受到杭州百姓供奉。這些城隍大多是當地著名的歷史人物,這是因為城隍本來就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當然每個地方的人都會因地制宜,選擇最能代表本地文化的人擔任城隍。

城隍信仰在唐宋時已經極為流行,李白、韓愈、杜牧等人皆撰寫過城隍祭文。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雲:“宋時,城隍祠宇幾遍天下,朝廷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至於神之姓名,則又遷就附會,各指一人。”

【城隍】

城隍除了作為城池的守護神以外,後來還增加了另外一項職能,那就是掌管陰間之事。《太平廣記》卷124引《報應錄》,講道一個故事:

唐代洪州司馬王簡易患有重病,腹中長了一塊巨大的腫瘤,隨著呼吸上上下下撞擊臟腑有一次腫瘤撞上心臟,導致王簡易昏死過去。醒來以後,他說他遇到一個鬼吏拿著陰間的公文,自稱奉城隍的命令來捉他。王簡易跟隨鬼吏來到了城隍廟。廟前的人看見王簡易,說他做了許多好事,怎麼會這麼早死呢?。見到城隍以後,王簡易對城隍說:“我不該那麼早死,請求城隍放我回家。”城隍吩咐手下拿來生死簿查看,果然發現王簡易還有五年壽命,所以放他回家了。五年之後,王簡易又因為腫瘤撞擊心臟而過世了。

同書卷303又講道,開元年間有一個宣州司戶死後見到了城隍,又被城隍放回來的事情。可見,唐代時城隍已經具有管理死者的職能了。

【城隍廟】

城隍管理陰間是人間管理制度的模仿。古人相信陰間之神掌管著人的生死籍,還要負責對死者進行審判。這相當於活人世界中的戶籍管理以及判案,而這兩種職能在陽間一般都是交給地方政府的。城隍是一城之神,其地位就相當於人間的州、縣官員,所以管理生死籍和神判死者的工作放在城隍這邊最為適合。然而城隍作為陰間之神,其工作又與冥界之王泰山府君、酆都天子、閻王衝突了,人們一般把城隍視為後三者屬下的官員。

根據《欽定續文獻通考》卷79記載,明代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府州縣皆要設立城隍廟,廟中的擺設必須和衙門裡一樣。由此完全確立,官吏管理人間,城隍管理陰間的慣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