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的第五功能——國際交流與合作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這對大學而言也是重要任務。 關於大學的第五功能, 不少人存在“先入為主”的誤區。 直至今日, 仍然還有許多人依然局限教學、科研功能上, 對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缺少應有的重視。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第五功能提出之後, 在社會和高校中知曉度不高, 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所以, 充分發揮大學第五功能的首要任務是擴大傳播, 讓更多的人瞭解、關注和重視。 一是大學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閉門造車、閉關鎖校”,

不可能建設“雙一流”。 只有通過有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將自己置身於國際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 才能真正使中國高等教育以一流的辦學水準和鮮明的辦學特色, 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 大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學是我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生力量。 通過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 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是大學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曲茹(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一是以教育作為科技融創的載體, 提升國家發展能力。 大學是彙聚優勢人才的搖籃, 是先進的理論與技術轉化的重要源泉。

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國際科研合作專案、舉行國際主題學術會議、組建國際學術研究基地等活動, 聚焦國際前沿趨勢, 為科技的創新融合貢獻智慧與力量。 二是以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服務國家的發展戰略。 赴國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在瞭解國際先進理念與優質思想的同時, 將中國的歷史與發展講述給外國人, 讓更多人聆聽中國聲音。 此外, 中國高校接收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學者, 特別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 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相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三是以教育作為形象建構的載體, 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 各種形式的高校間國際交流合作為中國教育打開一個面向世界的視窗,
在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文化的同時也讓世界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教事業的發展與成就, 提高了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當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更大貢獻時, 對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通曉國際事務和規則、業務精湛、外語嫺熟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 發揮好大學的第五功能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現實選擇, 是樹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客觀需要。 我們要時刻清醒, 發揮好大學的第五功能絕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改建中國的大學,

絕不是拿起西方的尺子來測量我國的高等教育;既不要仰視也不要俯視外部世界、外來文明, 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和謙遜、理性、積極的心態, 去穩步推進國際合作交流。

@高金萍(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教育部統計的資料顯示: 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重要留學目的國, 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人數同步增長, 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由此可見, 中國與世界共同需要中國高等教育敞開懷抱, 與世界共融共通, 通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總體水準, 實現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站立在世界中心, 引領世界教育發展”。

同時, “雙一流”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是堅持“立德樹人”。 這一目標的實現, 必須打破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藩籬, 在與世界強國的對話、交流與合作中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實質性突破。

@席宇梅(北京服裝學院國際學院院長):

一是主權原則。 無論在宏觀佈局還是在具體實操層面都要堅持這一原則, 維護國家主權、注重國家安全。 二是務實原則。 反對合作交流中的形式主義、追求簽約數量好大喜功, 而不在意內容和後續推進。 要注重內涵發展, 規模和品質並重;三是高效原則。 從溝通洽談到意向簽約, 再到項目簽署及實施, 全過程都需專人負責、精心計畫、穩步推進。 四是共贏原則。各方拿出誠意和特色、優勢互補、得己所需,合作交流才是有意義的、可持久的。當下的工作重點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開展高水準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教育品質和國際影響力。

《北京教育》雜誌

四是共贏原則。各方拿出誠意和特色、優勢互補、得己所需,合作交流才是有意義的、可持久的。當下的工作重點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開展高水準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教育品質和國際影響力。

《北京教育》雜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