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周初年,面對4大困局,年幼的周成王是如何一舉平定叛亂的?

撰文:淩志強/文史研究員

書接上回, 上回我們頭條號:歷史觀景台說到:周武王滅了商紂後, 沒有聽從姜太公的建議——立馬殺死紂王的兒子武庚, 而是分封了土地給武庚, 讓他好好管理商朝的遺老遺少。 誰知, 武庚本性不改, 一心想著複國, 最後聯合周武王的三個弟弟一起反叛周朝。

這個時候的周朝, 都城遠在千里之外的鎬京, 鎬京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一帶。 而武庚所統轄的邶國位於朝歌以北, 邶國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安陽市湯陰縣一帶, 兩地相距甚遠。 除了鞭長莫及這個困局, 剛剛建立的周朝還面臨以下三個困難。

第一:武庚作為商紂的正統血脈, 是很受商朝遺老遺少尊奉的, 這個時候, 武庚振臂一呼, 那些商朝的殘餘勢力, 就如同死灰一樣複燃, 複國的熱情可謂群情激昂, 所以很容易就會帶動周邊的鄘國和衛國一起響應。

第二:周武王英年早逝, 擊敗商朝後的第三年, 周武王就駕崩了, 這個時候, 他的兒子周成王還年幼, 雖然繼位了, 但是不能完全親政, 也就意味著周朝政局的不穩。

第三:周成王年幼繼位元, 根據安排, 他的四叔周公旦開始輔佐他, 換句話說, 也就是周公旦開始攝政。 這個時候, 就引起三哥管叔、五弟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 而管叔鮮, 蔡叔度因為監政的緣故, 常常和武庚在一起, 史書上有認為武庚的反叛, 有可能是管叔鮮和蔡叔度慫恿的, 也有人認為是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

面對以上四大困局, 年幼的周成王又是如何在叔叔周公旦的輔佐下, 一舉平定叛亂, 穩定政局的呢?

史書上有關這段的記載不是很多, 只是泛泛而談。 筆者後來查閱大量的史料, 認為平定這次叛亂, 主要得益於三個人。

話說, 周公旦面對四大困局, 其實也是心中惶惶。 這個時候, 他想到兩個人, 一個是周朝的首席智囊姜子牙姜大師, 另一個就是召公, 可能很多人對薑子牙都很熟悉, 但是對召公不是很熟悉。

召公, 姓姬, 名奭, 人稱召伯或者召康公, 他也是當年輔佐周武王滅商的有功之臣, 話說當年剿滅商朝後, 它受封於薊(今北京), 在那裡建立了燕國,但是,他並沒有直接去燕國,而是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任職。

當周公旦帶著惶惶之心來請教召公的時候,召公給出了一劑良方:那就是趁著武庚還沒有形成氣候,採取果斷措施,一方面親率大軍東征,另一方面安排姜大師的齊國從東面夾擊,一舉殲滅武庚及其殘餘勢力。

果不其然,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武庚終於覆滅(也有人說其逃到淶水一帶,但是對周朝已經不構成影響了),同時,也殺死了管叔鮮,流放了蔡叔度,還把霍叔處貶為庶民。

為了鞏固政權,周成王還遵從召公的建議,讓首席智囊姜太公代為管轄周朝的東邊。史書上有這樣一段:“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淩志強/文史研究員)

親愛的讀者朋友

你怎麼看待周公旦的歷史地位?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也歡迎訂閱頭條號:歷史觀景台

在那裡建立了燕國,但是,他並沒有直接去燕國,而是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任職。

當周公旦帶著惶惶之心來請教召公的時候,召公給出了一劑良方:那就是趁著武庚還沒有形成氣候,採取果斷措施,一方面親率大軍東征,另一方面安排姜大師的齊國從東面夾擊,一舉殲滅武庚及其殘餘勢力。

果不其然,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武庚終於覆滅(也有人說其逃到淶水一帶,但是對周朝已經不構成影響了),同時,也殺死了管叔鮮,流放了蔡叔度,還把霍叔處貶為庶民。

為了鞏固政權,周成王還遵從召公的建議,讓首席智囊姜太公代為管轄周朝的東邊。史書上有這樣一段:“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淩志強/文史研究員)

親愛的讀者朋友

你怎麼看待周公旦的歷史地位?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也歡迎訂閱頭條號:歷史觀景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