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意拳內上功極快的兩個樁法——降龍、伏虎樁

觀世之進化, 每種事業, 無不先立基礎而後進展, 基礎固, 則進步速。 拳術之道, 尤宜先立基礎, 故初學, 以樁法為始。 一日降龍樁, 二日伏虎樁。

練此樁法, 先要虛其心, 涵養本源, 以呼吸之氣下貫丹田, 而充實其腹, 慢慢以神意運動, 舒展肢體, 使氣血循環周身, 流通百脈, 臟腑清虛, 筋絡舒暢, 骨健髓滿, 精氣充足, 而神經敏銳, 故謂之養基立本, 此樁法慢練增力之妙法也。

諺雲:“本固枝榮”, 儒謂“本立而道生”。 以後無論操練何種拳勢, 精意莫不本此, 雖起初不得妙境, 久而久之心領神會, 不難妙極神明。 否則不依規矩, 操之過急,

四肢必生挫折之苦, 雖費神勞力而不得佳果。

樁法慢性之鍛煉, 系順天命之性, 合乎自然之道, 一動發於性, 一靜存於命, 偈日:“靜為本體, 動則作用”, 正是會意象形之法門, 而道蘊藏其中矣。 急練求之者, 難得其中實益也。

樁法是形意拳、象形術的基本功, 是站立不動之法。 習武要改變舊有的運動習慣, 打拳時改變較難, 先在站姿中改變。

有降龍、伏虎兩個根本樁法, 其實兩個樁是一個樁, 就是形意拳的三體式。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根本, 所謂“萬法不離三體式”。

三體式為:一步向前邁開, 兩足分出前後。 前腳直指正前方, 後腳外撇, 重心在後腳。 前手向前方伸去, 高度在胸口, 後手藏在前肘之下, 腹部之前。

氣在胸部上升、腹部下降。 站樁片刻,

前手與胸部感應, 會不自覺地上拾。 後手與腹部感應, 自然有降力, 如不控制, 會縮貼到腹上。

降龍是把飛龍拽住, 可比喻為放風箏的勁, 有控制地放飛, 勁是向上的。 伏虎是把老虎按在地上, 不讓它動, 勁是向下的, 老虎脖子肉厚, 根本無法按牢。

按老虎, 好比是按水瓢, 一死按, 瓢就滑開了, 把手按到水裡去了。 兩隻手就是兩個樁, 前手是降龍樁, 後手是伏虎樁——錯, 如果兩隻腳做到兩手的狀態, 才真是降龍伏虎。 看看, 腳是手才是功夫哦, 現在都顛倒了, 都在玩手上的東西。

前腳是放風箏的勁, 後腳是按水瓢的勁, 三體式便齊備了龍虎二樁。 三體式是天地人, 頭頸叫天, 胸腹叫人, 腿腳叫地。 天地生人, 所以練拳先要擺正頭頸和腿腳, 如此才能滋養五臟、端正脊椎。

人參贊天地之造化——人能參與天地演化, 所以胸腹反過來能滋養頭頸腿腳。 氣沉丹田, 可以通湧泉, 便是腹影響了腳, 人影響了天地。

在古人的理念中, 生命是分為上下兩段的, 胸、腹兩段代表人, 符合這一理念。 葫蘆是典型的上下層, 古人將葫蘆作為生命的代表, 比喻人的胸腹, 修煉時的身心變化叫“壺裡乾坤”。

胸陽腹陰。 陽如火, 有向上之力, 陰如水, 有向下之力, 所以在胸前的手會不自覺地向上, 在腹前的手會不自覺地向下。

胸在腹上, 向上運動的陽居在上位, 向下運動的陰居在下位, 分道揚鑣, 不會交合。 道家因此發明了“小周天”功法, 腹胸之氣交合。

小周天象煮水。 火在水下, 才能把水煮熟。 如果火在水上,

就永遠不可能煮熱水了。 原本在下向下的向上了, 原本在上向上的向下了, 稱之為“顛倒”。

小周天靜功難操作, 在拳術則簡單。 三體式的前手為龍後手為虎, 也就是前手是胸、後手是腹, 向前邁一步, 後手變前手放出, 前手變後手按下, 就完成了顛倒。

這個顛倒龍虎的動作, 就是形意拳的第一拳——劈拳。 道經《翠虛吟》說道功分三品, 上品簡易而易成, 中品要妙而可成, 下品煩難而難

成。

上品功法簡單而效果快, 中品功法巧妙而效果慢, 下品功法繁瑣而很難有效果。 與常人的理解不同, 竟然是越高級越容易, 越低級越複雜。

有人叫我看降龍伏虎樁, 特地發了郵件來叫我看, 問我:你與李仲軒有關係麼?我就笑:天下武學是一家, 可惜我不認識他,

東西都是一樣的, 就像他打的譬如, “前腳是放風箏的勁”這是要收下去, 攥住它, “後腳是按水瓢的勁"這是收蹬之勁, ”胸陽腹陰。 陽如火, 有向上之力, 陰如水, 有向下之力"這是胸腹陰陽變化折疊合勁。 過去的拳家都是智者, 寫出來自己人看得懂, 別人只能猜的份,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 那年代, 找口飯吃愁死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