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時間的朋友2017》中收穫的16個新認知:成長篇

本文將從個人成長角度出發, 分享筆者從羅胖跨年演講中獲得的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您也聽了羅胖的演講, 可以留言區或私信交流。

三、對於個人成長的思考

1、資訊獲取效率可升級

前文中我們提到了代際之間資訊接收和處理頻寬不同, 緊接著, 羅胖演講中又提到了普通人可以通過訓練提高聽覺效率, 也就是可以聽高倍速音訊, 提高資訊獲取效率, 這點很重要。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 已經基本適應了三倍速的得到APP音訊播放速度, 聽加速音訊對於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 一旦溜號就跟不上了, 但是筆者梳理出了一種高效的聽書學習策略, 分享給大家。

1.1 高效學習/閱讀基礎知識

以前錄製過高效記憶和快速閱讀的視頻,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獲取。

首先, 分享一下筆者對於學習的理解:學習就是將新知識黏合到已有知識體系中。

什麼是知識呢?筆者的理解是:數據->信息->知識->智慧, 後者是前者的提煉和加工。 所以筆者並不認同羅胖演講中提到的快遞員知道哪個社區容易丟電瓶是知識, 對於個人只是一條資訊, 而對於平臺來說只是一條資料。

什麼是已有知識體系呢?每個人從出生到當下, 所有的經歷, 學過的並有組織的資訊(初高中, 大學課程等), 構成了其對世界的認知模型, 而人的成長實際就是不斷完善對外部世界認知的過程, 也就是將新的知識黏合到已有知識體系, 並逐漸提煉出每個人的處事智慧, 指導選擇的過程。 如果通過閱讀, 交流, 收聽獲取到的資料或資訊無法黏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則非常用一遺忘, 也就無法指導我們的選擇。

而筆者認為, 最好的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體系的粘合劑就是:重複+經驗or案例。 回憶校園生活, 我們的學習都是通過一定程度的重複, 將新知識加入我們的大腦, 拿出一年前你讀過的一本書, 看看還有印象嗎?人們更容易記住和自己相關的資訊, 有趣生動的案例也更容易加深記憶。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聽覺系統, 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一分鐘可以閱讀150-300個字, 經過快速閱讀訓練的人一分鐘可閱讀400-3000個字, 以羅胖每天60秒為例, 一分鐘大概300字, 而如果2倍速收聽, 相當於每分鐘閱讀600字, 而3倍速則相當於900字。 一本220頁的紙質圖書大概14萬字, 3倍速只需要156分鐘就可以聽一遍。 很多人看書從頭到尾慢慢讀, 一本書看一個月, 我敢打賭,

看完後問這本書怎麼樣, 他可能什麼都沒記住。

1.2 使用工具

(推薦)百度+VLC-使用百度搜索音訊版本圖書MP3並下載, 導入手機, 使用VLC進行變速播放

喜馬拉雅-搜索音訊版本圖書, 設置音訊播放速度

得到APP-搜索回應電子書, 設置音訊播放速度

幕雲或Xmind-快捷製作結構性讀書筆記

1.3 四步聽書學習法

第一遍, 看書的目錄和各章節小結, 繪製思維導圖, 將內容初步框架化, 過程中可以自我提問, 或者假設你要是寫這部分內容會怎麼寫, 大概用時1小時

第二遍3倍速聽書, 將書中案例添加到思維導圖中, 完善框架, 回答第一步的提問和假設, 大概用時4小時。

第三遍, 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進一步完善思維導圖, 也是辯證學習的過程, 請記住書中內容未必都對,

即使是經典, 時代不同, 大概耗時2小時。

第四遍, 與朋友交流, 每個人的認知框架不同, 看到的內容會不同, 同一本書, 初入職場菜鳥和工作了幾年的老鳥看到的內容可能完全不同, 筆者發現, 我(理科生)閱讀《人類簡史》所讀到的內容和一個學習社會學的朋友竟然完全不懂, 交流的時候甚至感覺看的不是一本書, 所以多交流可以加深印象並補全認知廣度和深度。

一個月後三倍速再聽一遍, 也可以做小團體的讀書分享, 加深記憶, 完成這個過程, 這本書基本上就印在你的腦中了。

2、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分析框架很重要

羅胖演講的後半段就是在為《樞紐》瘋狂打call, 聽了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五十講》, 作為一個理科生, 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並非那些歷史事實,而是其分析框架,上一次被震撼還是因為吳曉波老師的《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吳曉波老師以中央和地方,有產和無產作為分析框架,將中國歷史上十幾次經濟制度改革放到一處深入分析,幫助讀者短時間內理解了中國的經濟探索歷程。而中國史綱五十講中,施展老師的以時間和空間為主線,空間主線中,講述了中國文明從中原,到西域,草原,高原,海洋,最終演化出了一個多元文明,深入分析了中國近現代40年崛起的原因,在分析中國發展演化的同時,又結合了世界其他國家在時間緯度發生了什麼,造成了哪些深遠影響。

其實結構化的知識和分析框架非常有助於我們表達資訊,以面試為例,當面試官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面試者憑感覺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很可能都是在圍繞一個觀點反復論述,而顯得邏輯混亂,而如果使用一些分析框架進行結構化表達,如使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結構,4C,4P或波特五力模型等,就會給面試官思維縝密的印象,強烈建議大家將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資訊進行結構化梳理。

3、演算法人生,選擇策略

羅胖演講中再次提到了老俞的兩個按鈕如何選擇問題,問聽眾們應該按哪個,一個按下去100%拿到100萬,另一個按下去50%可以拿1個億。以前也總結過得到app中的幾個選擇策略,分別是基於數學選擇策略,基於物理學第一性原理選擇策略,基於經濟學的選擇策略,基於使命和價值觀的選擇策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全文,下面簡述一下這些策略都是什麼。

基於數學的選擇策略:利用概率做選擇的步驟:先做選擇的價值評估,這個按鈕價值5千萬;在價值基礎上思考策略,但不設思維局限。37%法則選擇法,就是在決策前,先觀察前37%種選項情況,但不做決定,只記住最好的那個,從第38%開始,只要感覺比前37%的好,就馬上決定、選擇。

基於經濟的選擇策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基於物理學的選擇策略:當代物理學家的所說的第一性原理,是我們沒有做任何特別假設,所以我的結論肯定是對的。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其價值的,他告訴我們不應該受到前人的束縛,應該從問題的本質出發,去尋求解決方案。

基於使命和價值觀的選擇策略:添加 必要的 條件

4、巴菲特滾雪球與個人成長的聯繫

巴菲特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段話可以簡化為這樣一個公式:個人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終生學習和寫作都符合這個公式的,終生學習會將你變得更加強大,寫作可以讓你的強大和改變讓更多人看到,擴大你的影響力,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有雪的長坡,只要堅持做下去,堅持的時間足夠長,相信時間的力量,一定在未來某個時間你回收到回報。

5、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

創新沒有那麼高大上,可以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就是創新。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一條貨品裝箱的機器生產線,兩家公司採購後總是有漏放的情況,也就是偶爾會出現空箱的情況,一個老闆找來專家,組建研發團隊,耗費了3個月,幾十萬解決了這個難題,而另一個老闆逼著底下員工想辦法,想不出來就滾蛋,結果一個員工拿來一個大電風扇,把空箱子直接從生產線上吹走,同樣的效果,筆者認為,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後者更加高效。

筆者一直認為互聯網和AI都是一種工具,企業未必真的要開發一個互聯網產品,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結合自身遇到的問題,找到適用的工具就好,筆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五年來工作用到的好用的互聯網工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工作5年,我的互聯網工具箱(30個提升辦公效率的神器)》

6、公開演講的注意事項

(1)最好使用案例拆解分析做引子切入,但是不要只說自己公司的產品和案例,或者把公司的彙報PPT作為分享內容,要一切從聽眾訴求出發,知道聽眾想聽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說什麼,很多產品經理分享喜歡說自己公司的產品,但是很多時候這並不是聽眾想聽的。

(2)學習混沌大學的演講風格,一次分享中包含3-10個金句,做成海報體,方便聽眾分享朋友圈。

(3)給聽眾乾貨,乾貨有幾種,工作/創新方法論,新鮮(內部)資料分析,事件/產品的全新解讀,問題-思考-創新模型等。單純的洞察不吸引人,要能提供邏輯嚴謹的推理才能吸引聽眾。

(4)最好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是第幾個演講,前面的分享嘉賓說了什麼,自己的演講中是否可以引用前面講師的觀點。

(5)瞭解主辦方意圖,PPT中設置至少2次的主題呼應,為主辦方捧場,羅胖每次演講都誇深圳衛視和優酷,vivo,寶馬等贊助品牌。

(6)PPT或演講中要包含清晰的邏輯結構,但層級不要過多,不要做過於複雜的層次,現場觀眾可能迷失,多用名人名言,名人背書的力量是無窮的。

(7)可以自己使用手機錄製預演,通過觀看自己的演講視頻調整細節,也可以邀請身邊善於演講的朋友一起觀看自己錄製的演講視頻,共同發現問題,這事改掉演講毛病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的思考對您有所幫助~

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並非那些歷史事實,而是其分析框架,上一次被震撼還是因為吳曉波老師的《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吳曉波老師以中央和地方,有產和無產作為分析框架,將中國歷史上十幾次經濟制度改革放到一處深入分析,幫助讀者短時間內理解了中國的經濟探索歷程。而中國史綱五十講中,施展老師的以時間和空間為主線,空間主線中,講述了中國文明從中原,到西域,草原,高原,海洋,最終演化出了一個多元文明,深入分析了中國近現代40年崛起的原因,在分析中國發展演化的同時,又結合了世界其他國家在時間緯度發生了什麼,造成了哪些深遠影響。

其實結構化的知識和分析框架非常有助於我們表達資訊,以面試為例,當面試官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面試者憑感覺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很可能都是在圍繞一個觀點反復論述,而顯得邏輯混亂,而如果使用一些分析框架進行結構化表達,如使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結構,4C,4P或波特五力模型等,就會給面試官思維縝密的印象,強烈建議大家將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資訊進行結構化梳理。

3、演算法人生,選擇策略

羅胖演講中再次提到了老俞的兩個按鈕如何選擇問題,問聽眾們應該按哪個,一個按下去100%拿到100萬,另一個按下去50%可以拿1個億。以前也總結過得到app中的幾個選擇策略,分別是基於數學選擇策略,基於物理學第一性原理選擇策略,基於經濟學的選擇策略,基於使命和價值觀的選擇策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全文,下面簡述一下這些策略都是什麼。

基於數學的選擇策略:利用概率做選擇的步驟:先做選擇的價值評估,這個按鈕價值5千萬;在價值基礎上思考策略,但不設思維局限。37%法則選擇法,就是在決策前,先觀察前37%種選項情況,但不做決定,只記住最好的那個,從第38%開始,只要感覺比前37%的好,就馬上決定、選擇。

基於經濟的選擇策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基於物理學的選擇策略:當代物理學家的所說的第一性原理,是我們沒有做任何特別假設,所以我的結論肯定是對的。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其價值的,他告訴我們不應該受到前人的束縛,應該從問題的本質出發,去尋求解決方案。

基於使命和價值觀的選擇策略:添加 必要的 條件

4、巴菲特滾雪球與個人成長的聯繫

巴菲特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段話可以簡化為這樣一個公式:個人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終生學習和寫作都符合這個公式的,終生學習會將你變得更加強大,寫作可以讓你的強大和改變讓更多人看到,擴大你的影響力,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有雪的長坡,只要堅持做下去,堅持的時間足夠長,相信時間的力量,一定在未來某個時間你回收到回報。

5、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

創新沒有那麼高大上,可以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就是創新。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一條貨品裝箱的機器生產線,兩家公司採購後總是有漏放的情況,也就是偶爾會出現空箱的情況,一個老闆找來專家,組建研發團隊,耗費了3個月,幾十萬解決了這個難題,而另一個老闆逼著底下員工想辦法,想不出來就滾蛋,結果一個員工拿來一個大電風扇,把空箱子直接從生產線上吹走,同樣的效果,筆者認為,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後者更加高效。

筆者一直認為互聯網和AI都是一種工具,企業未必真的要開發一個互聯網產品,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結合自身遇到的問題,找到適用的工具就好,筆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五年來工作用到的好用的互聯網工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工作5年,我的互聯網工具箱(30個提升辦公效率的神器)》

6、公開演講的注意事項

(1)最好使用案例拆解分析做引子切入,但是不要只說自己公司的產品和案例,或者把公司的彙報PPT作為分享內容,要一切從聽眾訴求出發,知道聽眾想聽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說什麼,很多產品經理分享喜歡說自己公司的產品,但是很多時候這並不是聽眾想聽的。

(2)學習混沌大學的演講風格,一次分享中包含3-10個金句,做成海報體,方便聽眾分享朋友圈。

(3)給聽眾乾貨,乾貨有幾種,工作/創新方法論,新鮮(內部)資料分析,事件/產品的全新解讀,問題-思考-創新模型等。單純的洞察不吸引人,要能提供邏輯嚴謹的推理才能吸引聽眾。

(4)最好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是第幾個演講,前面的分享嘉賓說了什麼,自己的演講中是否可以引用前面講師的觀點。

(5)瞭解主辦方意圖,PPT中設置至少2次的主題呼應,為主辦方捧場,羅胖每次演講都誇深圳衛視和優酷,vivo,寶馬等贊助品牌。

(6)PPT或演講中要包含清晰的邏輯結構,但層級不要過多,不要做過於複雜的層次,現場觀眾可能迷失,多用名人名言,名人背書的力量是無窮的。

(7)可以自己使用手機錄製預演,通過觀看自己的演講視頻調整細節,也可以邀請身邊善於演講的朋友一起觀看自己錄製的演講視頻,共同發現問題,這事改掉演講毛病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的思考對您有所幫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