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記》中的千古騙局 堯舜禹禪讓是真的嗎?

《史記》被一直史學家稱為正史。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 而孔子被封為孔聖人之後, 歷朝歷代更是追捧《史記》為中華正統, 那麼《史記》的記載是否公允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尚書》記載了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堯放棄了自己不肖的兒子丹朱, 將天下共主之位讓給賢德的舜, 而舜也放棄了自己無能的兒子商均, 把 天子 之位讓給功蓋天地的大禹。 這種傳位以德不以親的做法, 稱作“禪讓”。 那時的人們真的有這麼賢良嗎?

其實主張禪讓說法的, 主要是後世的儒家學者, 最早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尚書》。 然而, 儒學家終究不是史學家, 儒家主張禮治, 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 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等, 因此極力推崇所謂的“大同”社會。 聖人就應該有超越常人的覺悟!

對“禪讓”持截然相反觀點的有《韓非子》和《竹書紀年》。

《韓非子·說疑》中記載說:舜逼堯, 禹逼舜, 湯放桀, 武王伐紂;此四王者, 人臣弑其君者也, 而天下譽之。 《竹書紀年》中說:堯之末年, 德衰, 為舜所囚。 舜囚堯, 複偃丹朱, 使不與父相見。 舜囚堯於平陽, 取之帝位。

大家都知道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可不會虛構什麼理想世界, 講究實事求是;而《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 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幾百年, 而且是國家正史(《史記》並不是國家正史)。 同時, 一些史料, 特別是甲骨文的大量發現, 再次證明《史記》中有很多錯誤之處。 相反, 甲骨文的記錄與《竹書紀年》的內容驚人一致。

其實堯舜時代以前已形成子傳父業的傳統, 不可能到了堯舜突然來個“禪讓”, 據記載, 黃帝之後傳位給其孫顓頊, 顓頊之後傳給其侄帝嚳, 帝嚳之後傳給其子摯, 摯不仁, 諸候立摯的弟弟堯為帝。 從以上帝傳譜系來看, 基本上是子承父業, 堯也是黃帝的後代, 因其兄摯昏庸無道才被諸侯立為君主的。 而禹以後, 就是公認的“禹傳子, 家天下”, 因此,

歷史上出現這樣一個“禪讓”的真空時期, 也不於理不通的。

有人認為, 上古時代根本不是儒家說的那麼淳樸, 而是與後世宮廷政治一樣的血腥, 但是儒家根據自己的見解, 為了宣傳古世的"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與今世的"禮崩樂壞"做對比, 為了讓統治者在大爭之世重視儒家思想不惜篡改古史,

搞什麼"一字褒貶"、"為尊者諱"等等, 這些所謂得禪讓, 估計就是儒生們改編的美好、理想化的世界吧?

其實對於堯舜禹的賢德自然不必多說, 他們的確造福了天下蒼生, 卻不代表他們身上毫無污點, 縱是聖賢, 未必無過。但是即使篡權也不妨礙舜和禹的偉大,就像後世的李世民,即使殺兄、射弟、逼父也不妨礙他開創貞觀之治造福百姓,同樣會受到世人的敬仰!對於堯舜禹的禪讓,你更認同哪個觀點?

未必無過。但是即使篡權也不妨礙舜和禹的偉大,就像後世的李世民,即使殺兄、射弟、逼父也不妨礙他開創貞觀之治造福百姓,同樣會受到世人的敬仰!對於堯舜禹的禪讓,你更認同哪個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