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長花600萬裝修,他為何還“最受歡迎”?

“學校猶水也, 師生猶魚也, 其行動猶游泳也, 大魚前導, 小魚尾隨, 是從遊也, 從遊既久, 其濡染觀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為而成。 ”在《大學一解》裡, 梅貽琦對師生關係做了如是闡釋。 近日, 師生關係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要如何與師生打成一片是高校管理者日常管理的關鍵之一。

2016年初, 紐約大學迎來了安德魯·漢密爾頓這位新校長。 據稱, 當時共有200多位候選人被納入校長人選, 歷經整整8個月, 經過好幾輪面試, 遴選委員會才最終確定校長人選。 當時紐約大學在海外已有14個辦學點, 交到漢密爾頓手上的是一個可媲美世界500強的全球化企業大學。

領導紐約大學, 漢密爾頓具有怎樣的背景、資歷?他又是如何施展魅力, 征服遍佈全球各地的師生的?

三十受挫·立志高校管理

先來一睹漢密爾頓的生平經歷。 他是英國人, 在埃克塞特大學讀完本科, 去了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 之後在劍橋大學拿了博士, 還去法國做了博士後。 不到30歲他就被普林斯頓大學聘為助理教授, 可謂風華正茂。 然而正是在普林斯頓大學, 漢密爾頓在評終身教職時栽了跟頭, 後來去匹茨堡大學才順利拿到正教授。 他曾在紐約大學畢業典禮上把這段經歷拿出來分享, 提醒畢業生“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 對於有準備的人來說, 有時候挫折會比連續的成功更有幫助”。

這種敞開心扉拉近了漢密爾頓與學生的距離。

這段經歷讓漢密爾頓調整工作重點, 用“科研+管理”合成了新的職業身份。 一方面, 他不放棄科研。 在擔任管理職務的每個校園裡, 他都有自己的實驗室。 活躍在科研一線讓漢密爾頓切身感受到其他教師面臨的挑戰,

也贏得同行的尊敬。

另一方面, 漢密爾頓更積極地從事管理。 從匹茨堡大學的化學系主任跳槽到耶魯大學, 一路晉升到主管科技的副教務長。 適逢麻省理工學院把耶魯大學的教務長挖去當校長, 漢密爾頓就抓住這個機會轉正。

他在大洋彼岸的表現被英國父老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於是他被牛津大學禮聘回國擔任副校監(具有實權, 相當於美國的校長)。 由於英國大學的副校監任期限制為7年, 在漢密爾頓的牛津任期將滿之時, 紐約大學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有意思的一點是, 漢密爾頓的經歷酷似哈佛大學歷史上的著名校長艾略特。 當年艾略特也是化學家, 也在30歲出頭評終身教職時受挫,

才轉而把高校管理作為終生為之奮鬥的使命, 用40年把哈佛從一所地方院校打造成全美領先的大學。

段子取勝·玩轉當地文化

要征服紐約大學的師生, 不能光靠“高大上”的簡歷, 漢密爾頓在運用一些文化元素拿自己“尋開心”時真是得心應手。 儘管剛“空降”到紐約大學, 他仍會強調自己在美國已經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 基本就在美國東部(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混, 借此拉近與紐約人民的距離。

如果形勢需要, 漢密爾頓又可以馬上“偽裝”成對美國文化並不熟悉的外邦人。 拿他津津樂道的一個笑話舉例:初來乍到, 他驚喜地發現紐約人人都喜歡“漢密爾頓”, 後來才弄明白大家說的是一票難求的百老匯名劇《漢密爾頓》,

而不是他這個恰好同姓的新校長。

由此可見, 時常拋出一些段子, 把自己與當地文化關聯起來, 會幫新上任的校長博得好感。 漢密爾頓顯然是個中高手。

漢密爾頓上任不久便走訪了上海紐約大學, 對中國文化他也有自己的“玩法”。 首先漢密爾頓在招生活動中身先士卒, 選了一個星期六晚上, 與一桌子高中生共進晚餐。 他對這些學生評價頗高:“他們的英語都非常流利;對多元化議題都有著強烈的興趣, 我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他們對於世界本質的真摯理解。 ”漢密爾頓還不忘搞定家長。 他明白家長看重生源構成的國際化, 就強調上海紐約大學51%的學生來自中國, 49%來自國外, 每一個中國學生都會有一個非中國籍室友。

他還對家長讚譽有加:“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有一種對孩子教育全身心的投入。”除了學生與家長,漢密爾頓在國家層面的中美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裡扮演積極角色。2016年11月他受到教育部長陳寶生的接見,表示將努力把上海紐約大學建設成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搖籃。

2017年9月漢密爾頓向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授予了紐約大學最高榮譽“校長獎章”。這反映了他懂得如何用文化做“催化劑”,啟動各種關係。

共同進退·重要關頭出手

前面提到的畢業典禮是就讀體驗的最後一環。畢業生對母校的告別可以匆匆忙忙,沒有任何深刻印象;也可以充滿儀式感,令人愉快且難忘。漢密爾頓主持的紐約大學畢業典禮就是後者。2016年他在擠滿了3萬人的畢業典禮上致辭,對比了牛津大學與紐約大學的儀式。

對牛津大學而言,畢業典禮在有350年歷史的謝爾登尼安劇院舉行,畢業生要著禮服,主持也要用拉丁語;而在紐約大學,場地是紐約人民熱愛的揚基棒球隊主場,“滿眼是鋪天蓋地的紫色,聞到的是熱狗和爆米花的噴香,耳邊時而傳來地鐵呼嘯而過的嘈雜聲,但是卻覺得這一刻無可替代,沒有什麼可以超越”。

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畢業典禮,難怪令在場的學生與家長難以忘懷。2017年漢密爾頓還出席了上海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他祝賀264名畢業生是“從這塊全球教育卓越的試驗田畢業的首屆學生……將在藝術、科學、人文、商業與工程等諸多領域,肩負起作為全球公民與領袖的責任”。

上海的地標建築——東方明珠電視塔——也在畢業典禮期間連續兩晚閃耀著上海紐約大學的紫色燈光,據說這一傳統與紐約帝國大廈每年為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點亮紫色燈光遙相呼應,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變成了整個城市的盛典。

漢密爾頓不僅在值得慶祝的時刻與學生站在一起,在面臨難關時更與他們共同進退。近期,美國對留學生的政策越來越嚴苛。漢密爾頓就以“曾經是綠卡移民”的身份,寫了致全體學生的信,表明自己的立場。他在信裡寫道,“成為美國公民之前,我曾在四個國家學習和工作,我知道在海外求學時,能夠安全出入國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也因為我的背景,我深知美國教育系統的包容和開放造就了美國。”信末,漢密爾頓還表示,“紐約大學永遠支持他們(指受到限令影響的同仁)。

他們能夠繼續學習和研究,能夠走在我們的校園裡,能夠自信地過著校園生活,以及享受與他們權益有關的一切,這都是紐約大學最關心的。”讀到這樣一封信,難怪紐約大學的留學生會感到暖意。

人無完人。漢密爾頓因為薪資過高而招來連續問責。在牛津大學任職期間,媒體就抨擊他,並指責這位副校監兩周的收入就頂一個普通教職人員的年薪。紐約大學開出的支票比牛津更誘人,僅2015年他上任前的校長住宅翻新就花了600萬元還不止。

對漢密爾頓而言,這恐怕是他最不想面對,也是最難回應的追問吧。但在多年摯友眼中,“他是一個奇妙的人,一個重磅學者,一個大膽的管理者。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難以置信。不管是科學還是行政事務,他都是一個從中斡旋的人,不會招來敵意。”這是與漢密爾頓合作20多年研發抗癌藥的塞布提教授對這位校長的評語。

[1] 紐約大學網站的校長介紹

[2] 上海紐約大學報導2017 年畢業典禮的網頁

[3] The Outsider from Yale Who is to Become Oxford's Next Vice-Chancellor. The Guardian, 2008-06-06.

他還對家長讚譽有加:“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有一種對孩子教育全身心的投入。”除了學生與家長,漢密爾頓在國家層面的中美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裡扮演積極角色。2016年11月他受到教育部長陳寶生的接見,表示將努力把上海紐約大學建設成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搖籃。

2017年9月漢密爾頓向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授予了紐約大學最高榮譽“校長獎章”。這反映了他懂得如何用文化做“催化劑”,啟動各種關係。

共同進退·重要關頭出手

前面提到的畢業典禮是就讀體驗的最後一環。畢業生對母校的告別可以匆匆忙忙,沒有任何深刻印象;也可以充滿儀式感,令人愉快且難忘。漢密爾頓主持的紐約大學畢業典禮就是後者。2016年他在擠滿了3萬人的畢業典禮上致辭,對比了牛津大學與紐約大學的儀式。

對牛津大學而言,畢業典禮在有350年歷史的謝爾登尼安劇院舉行,畢業生要著禮服,主持也要用拉丁語;而在紐約大學,場地是紐約人民熱愛的揚基棒球隊主場,“滿眼是鋪天蓋地的紫色,聞到的是熱狗和爆米花的噴香,耳邊時而傳來地鐵呼嘯而過的嘈雜聲,但是卻覺得這一刻無可替代,沒有什麼可以超越”。

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畢業典禮,難怪令在場的學生與家長難以忘懷。2017年漢密爾頓還出席了上海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他祝賀264名畢業生是“從這塊全球教育卓越的試驗田畢業的首屆學生……將在藝術、科學、人文、商業與工程等諸多領域,肩負起作為全球公民與領袖的責任”。

上海的地標建築——東方明珠電視塔——也在畢業典禮期間連續兩晚閃耀著上海紐約大學的紫色燈光,據說這一傳統與紐約帝國大廈每年為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點亮紫色燈光遙相呼應,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變成了整個城市的盛典。

漢密爾頓不僅在值得慶祝的時刻與學生站在一起,在面臨難關時更與他們共同進退。近期,美國對留學生的政策越來越嚴苛。漢密爾頓就以“曾經是綠卡移民”的身份,寫了致全體學生的信,表明自己的立場。他在信裡寫道,“成為美國公民之前,我曾在四個國家學習和工作,我知道在海外求學時,能夠安全出入國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也因為我的背景,我深知美國教育系統的包容和開放造就了美國。”信末,漢密爾頓還表示,“紐約大學永遠支持他們(指受到限令影響的同仁)。

他們能夠繼續學習和研究,能夠走在我們的校園裡,能夠自信地過著校園生活,以及享受與他們權益有關的一切,這都是紐約大學最關心的。”讀到這樣一封信,難怪紐約大學的留學生會感到暖意。

人無完人。漢密爾頓因為薪資過高而招來連續問責。在牛津大學任職期間,媒體就抨擊他,並指責這位副校監兩周的收入就頂一個普通教職人員的年薪。紐約大學開出的支票比牛津更誘人,僅2015年他上任前的校長住宅翻新就花了600萬元還不止。

對漢密爾頓而言,這恐怕是他最不想面對,也是最難回應的追問吧。但在多年摯友眼中,“他是一個奇妙的人,一個重磅學者,一個大膽的管理者。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難以置信。不管是科學還是行政事務,他都是一個從中斡旋的人,不會招來敵意。”這是與漢密爾頓合作20多年研發抗癌藥的塞布提教授對這位校長的評語。

[1] 紐約大學網站的校長介紹

[2] 上海紐約大學報導2017 年畢業典禮的網頁

[3] The Outsider from Yale Who is to Become Oxford's Next Vice-Chancellor. The Guardian, 2008-06-0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