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成語中的中國服飾演變史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 他們的古代服飾知識除了聽書看戲以外, 不少卻是從大量成語中獲得的, 由此也足見中國服飾文化歷史的悠久和深入普及的程度。 這裡只能試舉數例, 略作詮釋, 藉此領略一番古代中人衣著服飾的風貌, 並探尋其變化發展的軌跡。

被發文身、雕題交趾

遠古時代, 人們雖然還未發明可以用來蔽體禦寒的衣物, 但愛美之心古已有之, 他們除將美麗的羽毛、閃光的貝殼之類作為外表裝飾外, 還常用塗色、紋身(刺青)、疤痕、切除、變形等方法來作各種肉體裝飾。 《禮記·王制》稱:"東方曰夷, 被發文身";"南方曰蠻, 雕題交趾";"西方曰戎, 被發衣皮";"北方曰狄, 衣羽毛穴居"。 這"文身""雕題"(在額上刺字或紋圖案)之類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裝束之一。

冠冕堂皇

據史籍記載, 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凡有祭祀之禮, 帝王百官皆穿禮服。 當時的禮服系由冕冠、玄衣及熏裳等組成。

其中冠是貴族男子的首服, 與現代帽子不同的是, 冠只是加蓋在髮髻上的一個小罩子, 並不覆蓋整個頭頂。 戴冠的目的並非為了保暖, 而是出於禮儀的需要。 《禮記·冠義》稱:"冠者, 禮之始也, 是故, 古者聖王重冠。 ""冠而後服備, 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 "就是說, 戴上禮冠之後, 才能做到容貌體態端正, 顏容和悅, 言辭順達。 所以, 後來人們常用"冠冕堂皇"來形容人的儀容。

廣袖高髻、峨冠博帶

古代袍服的樣式, 以大袖為多, 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 俗稱"琵琶袖"。 腰間用寬闊的絲綢織帶系束。 古時稱袖身為"袂", 稱袖口為"去", 成語"張袂成陰"、"接袂成帷"等即是對這種寬衣大袖的形容。 在古代, 無論男女都束髮梳髻。 男人為了固發, 不得不戴較高的冠帽, 因此"廣袖高髻"和"峨冠博帶"正是當時男子裝束的真實寫照。

履舄交錯

古代鞋履, 名目繁多, 有履、舄、屨、鞋、靴等形制。 履是一種平底的鞋子, 也常用作鞋子的總稱, 凡是用作禮服的鞋子都稱其為"履"。 諸履之中,

又以舄最為高級名貴。 舄是在單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層木底, 類似現在鞋底上加一層鞋掌, 走在泥地裡可以不被泥濕。 春秋時諸侯行會盟之禮, 都要穿米黃色的舄。 據《周禮·天官》記載:"舄止於朝覲、祭祀時服之, 而屨則無時不用也。 "按古代習俗, 須脫鞋入室, 席地而坐(日本人至今仍保持著這種來自中國的生活習俗)。 "履舄交錯"即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賓客滿座而室外石界上鞋履淩亂地放在一起的情景。

羽扇綸巾

與帝王將相不同, 古代的普通百姓是無權享用禮冠的, 只能用絲或麻織成的幅巾包頭, 東漢末年?quot;黃巾起義"即為一例。 幅巾既可束髮, 勞動時又可以用來擦汗, 遠比冠帽實用得多。 後來因漢元帝額上頭髮很長, 不願被人看見, 便也用幅巾來束髮, 於是, 一時間群臣相效, 蔚然成風。 從此以後, 幅巾的花樣不斷翻新、層出不窮, 一直沿用至明代。 蘇軾在《念奴橋·赤壁懷古》詞中就有"羽扇綸巾, 笑談間, 檣(木+虜)灰飛煙滅"之句, 這"綸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種, 系用絲帶織成, 因相傳諸葛亮常服此巾, 故又名"諸葛巾"。

紫袍玉帶

朱、紫在中國古代曾長期被視為顯貴的服色。據考證,中國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後唐、宋、元、明各代雖有變易,但大體與隋制"紫袍玉帶"便常被用來形容官階身分的顯赫。

黃袍加身

古代統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論,認為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黃色正代表構成萬物的基礎元素土;青、赤、黃、白、黑又分別象徵東、南、中、西、北五方,而黃色正好象徵中央,因此也就天經地義地成了代表華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叢書》中寫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所以從唐朝開始,"黃袍加身"就意味著登上龍座。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黃袍始終是皇權的象徵。

衣冠禽獸

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至武則天當朝,又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繡袍"。所謂繡袍,即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繡以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曾。這種以禽曾紋樣區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後又被明清發展成"補子",即以金絲、彩線繡成徽織,綴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級。"衣冠禽獸"的成語其源蓋出於此,原無詈人之貶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意思,完全是後人引申發揮所致。 接著,清代以後是"頂戴花翎";而民國以後便是"西裝革履"的時代。

故又名"諸葛巾"。

紫袍玉帶

朱、紫在中國古代曾長期被視為顯貴的服色。據考證,中國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後唐、宋、元、明各代雖有變易,但大體與隋制"紫袍玉帶"便常被用來形容官階身分的顯赫。

黃袍加身

古代統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論,認為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黃色正代表構成萬物的基礎元素土;青、赤、黃、白、黑又分別象徵東、南、中、西、北五方,而黃色正好象徵中央,因此也就天經地義地成了代表華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叢書》中寫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所以從唐朝開始,"黃袍加身"就意味著登上龍座。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黃袍始終是皇權的象徵。

衣冠禽獸

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至武則天當朝,又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繡袍"。所謂繡袍,即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繡以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曾。這種以禽曾紋樣區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後又被明清發展成"補子",即以金絲、彩線繡成徽織,綴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級。"衣冠禽獸"的成語其源蓋出於此,原無詈人之貶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意思,完全是後人引申發揮所致。 接著,清代以後是"頂戴花翎";而民國以後便是"西裝革履"的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