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的“非主流”狀元軼事

鴨蛋狀元

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黃士俊, 家裡很窮。 他34歲時, 想進京趕考, 找岳父去借路費。 黃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一樣,

也是一個勢利眼。 岳父見他衣衫襤褸, 連客廳都沒讓他進, 只給了他兩個鴨蛋。 岳父家的僕人可憐他, 偷偷給了他一點錢。 沒想到, 這個黃士俊竟然高中狀元。 後來他以“鴨蛋”為題, 寫了一篇文章, 送給岳父。 其中很多名言警句, 廣為流傳。

從末名到頭名的狀元

明代福建共有13位狀元, 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為傳奇。 萬曆七年, 翁正春以鄉試最後一名的成績中舉。 以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 都沒有上榜。 到了萬曆二十年壬辰科, 他再次參考, 不僅進士及第, 而且還成為狀元。

因名字成狀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時, 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 年齡問題, 成為他主要的心理負擔。 殿試後, 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審定。 當乾隆看到第十名時, 見其人名叫胡長齡, 不免心中一動。 “長齡”兩字, 不是意味著長命百歲嗎?於是大筆一揮, 欽點胡長齡為狀元。 以名字取狀元, 堪為千古笑柄。 也正是這種現實, 導致歷代都有一些人, 想方設法投領導所好。

抓鬮抓出的狀元

崇禎皇帝即位後,

很想有所作為。 崇禎元年, 即開科取士。 殿試後, 閱卷大臣精心挑選了前36名的卷子, 呈給崇禎審定。 但崇禎懷疑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選出賢才, 於是焚香禱告上天, 請求賜給真才。 然後將這36名進士的名字抄下, 做成鬮兒, 放入罐內, 再用金筷子去夾。 結果夾了三次, 都是劉若宰, 因此就定了劉若宰為狀元。

四萬兩狀元

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韓敬, 通過活動, 花四萬兩銀子弄了個狀元。 韓敬的這個狀元, 被人戲稱為“四萬兩狀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