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所謂隔世, 就是與世隔絕, 離群索居。 隔世的原因有很多, 但古人隔世, 大多是因為看不慣或害怕外在的紛爭, 承受不了生存的壓力, 沒有安全感, 忍無可忍, 便選擇了距離, 選擇了放下, 選擇了離開, 退隱于平淡且平靜的生活, 以此“對抗”塵世的紛爭, 生活的苦難。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就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隔世表現。

陶淵明, 又名潛, 自號“五柳先生”, 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 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 父親早死, 少時家貧, 做過幾年官, 有“濟天下蒼生”之雄心壯志, 卻因“質性自然”, 不願“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鄉里小人”。 加之東晉王朝極端腐朽, 以致其空有一腔熱血, 報國無門, 百般悲憤之下, 在義熙元年辭去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一職, 長期隱居田園。 如此一來, 他將真實感受以看似平淡卻造詣高深的筆墨記之, 才擁有了清新自然, 萬世流芳的文字。 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在歲月長廊中, 陶淵明的文字師法自然, 如行雲流水, 若天地奇觀, 似煙花綻放, 教人仰視、回味、牽念、不能釋懷, 給人留下恒久的感懷與想像。

史上的東晉, 煙雲滾滾, 是一個大分裂、大混亂的歷史時期, 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戰爭頻仍、禍亂不已, 文人政客們在這一盤歷史的棋局裡生殺予奪, 締造了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然而, 陶淵明卻在這亂世中處之泰然。 瀟灑風流地做了一段歷史中的閑客。 他在亂世中飽受了痛苦和憤怒, 卻凝華出一種低調和寧靜, 照徹千秋後世。 他幾番仕途, 最終歸隱田園, 是看透也是無奈。 田園之中, 除了安逸和恬適, 他也抱有難以釋懷的悲苦。

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後, 陶淵明確乎享受了一段“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然而從書香門第走出來的陶淵明, 畢竟不是稼穡的好手, “開荒南野際”的辛勤, 也未必能使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陶淵明四十四歲時, 一場災禍使得他全家傾家蕩產, 一貧如洗。 這年夏天, 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 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 靠親朋好友接濟過活。 陶淵明五十八歲時生活已近絕境, 其情狀反映在《有會而作》一詩中, “弱年逢家乏, 老至更長饑。 菽麥實所羨, 孰敢慕甘肥!”63歲時, 詩人貧病交加, 在其《挽歌詩》第二首自挽詩中, 詩人對死後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在昔無酒飲, 今但湛空殤。 春醪生浮蟻, 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 親舊哭我傍”。 同年十一月, 陶淵明寂然長逝, 淡然離世。

就陶淵明而言, 他的隔世歸隱不同于東晉時借歸隱買名邀譽的其他人, 他是真隱, 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在陶淵明的骨子裡, 流淌著質樸自然的血液, 他在看過人生的潮起潮落後,

以隨心而走的姿態, 行走在一片自由的隔世幻境。 在東籬旁, 看菊花一年年凋落綻放, 在時光深處, 竭盡心力聚積著美輪美奐渾然天成的文字盛宴。 在寧靜的時光裡, 他反反復複地思考著無數個今世今生。 雖然過去看不透, 未來看不懂, 人生像一個謎象, 但他始終都在追尋, 從未放棄。 他獨自坐在草廬一隅, 靜靜地看著, 望著世間眾生相, 看著一股股思潮在髮際拂過, 卻始終不願跟從。 他心底始終有一個聲音, 告訴他:你只屬於自己。 正因如此, 他才有機緣為眾多的後來者所稱道。

事實上, 一向淡泊的陶淵明心中也是激憤的, 只是他將滿腔的憤怒和憂傷都隱藏在骨子裡, 一如《歸去來兮辭》中所彌散的遠離塵世的那種氛圍。

面對《歸去來兮辭》, 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 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 愛酒又愛閑”。 北宋王安石也說過, “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 然則淵明趨向不群, 詞彩精拔, 晉宋之間, 一個而已”。 魯迅先生也評價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 所以他偉大。 ”

隔世獨處的陶淵明, 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因其與生俱來的悲憫情懷, 詩文呈現出亦柔亦淡亦遠的特色。 他固守寒廬, 寄意田園, 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以及他淡薄渺遠, 恬靜自然, 無與倫比的藝術涵養, 極受後來者推崇。 在迢遙的歲月深處, 隔世的陶淵明, 悲懷的陶淵明, 甩出了兩袖清涼, 也甩出了既寧靜淡泊, 又美麗得無與倫比的文字花瓣。

□程應峰

又美麗得無與倫比的文字花瓣。

□程應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