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舌尖上的鄉愁丨汀州粉幹遊子情

舌尖上的鄉愁丨汀 州 粉 幹 遊 子 情

長汀縣廣播電視臺 微長汀

舌尖上的鄉愁丨汀 州 粉 幹 遊 子 情

汀州粉幹遊子情

人常道:“客家美食甲天下, 汀州美食甲客家。 ”在數不清的汀州美食中, 汀州粉幹可謂一絕。

記得小時候, 我的老家隔壁有一戶鄰居就是做粉幹的。 戶主叫榮生古, 四十多歲, 長得黑瘦黑瘦的, 做粉幹卻是把好手。 童年時, 我和小夥伴們常到他家看他幹活, 所以對做粉幹的流程至今仍印象頗深。

做粉幹必須選天氣晴朗的日子, 把“早禾米”(春季播種, 夏初收成的稻穀碾成的米)提前一天放到木桶裡浸泡, 到了第二天早上, 把泡軟的早禾米用石磨磨成米漿。 在石磨的出口綁上一個布袋, 磨出的米漿便直接流入布袋中。

磨完後, 把布袋口紮緊, 米漿中的水分從布袋緩緩滲出。 然後在布袋上壓一塊大石頭, 這樣水分便滲得更快了。 等到布袋中再沒有水分滲出, 便把布袋打開, 此時米漿已被壓成了硬塊。 接著, 把這米漿塊放入蒸籠中蒸一小時左右, 然後把蒸軟的米漿塊拿出來, 趁熱不斷揉搓。 據說這揉搓是很講究功夫的, 揉得到位, 做出來的粉幹就很有韌性, 否則就會影響其口感了。

接下來還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 就是榨粉幹。 主人家先擺好一段極粗的空心木筒, 木筒的底部釘有一個鐵皮製成的“篦”, 上面鑽有許多極細的小孔, 狀如篩眼, 故又稱鐵皮篩。 把米漿從木筒上方盛入, 然後在米漿上蓋個鐵皮蓋, 這是為了防止待會兒米漿溢出。 然後便要用上一種用兩根木頭和粗粗的繩索做成的特製工具, 榮生古和他兒子分立兩側, 倆人同時用勁拉動繩索, 木頭頂在木筒上方的鐵皮蓋上, 米漿受到大力擠壓, 便源源不斷地從鐵皮篩的細孔中流出, 形成一根根細長的粉幹。 粉幹流到早已擺放好的一個大水盆裡,

這樣粉幹就不會粘在一塊兒。

榮生古的老婆和女兒在一旁已等候多時, 她們快速地把水盆中的粉幹撈起, 估摸著長度用雙手靈巧地折疊一下, 然後掐斷, 一片長約十餘釐米, 寬約七八釐米的粉幹就基本成形了。 然後重複剛才的動作繼續折疊下一片……把這些粉幹片整齊地擺在一塊塊竹篾編成的長方形竹匾上, 置於陽光下暴曬,一到兩日即幹。曬乾後的粉幹片硬邦邦的,把七、八片粉幹片疊在一起,用稻草擰成的細繩從中間紮住,這叫“一把”粉幹。所以,以前汀州的粉幹都是論“把”賣的。這是早先的手工製作工藝,古老而費力,一次大約做個三五十斤就很了不得了。現在幾乎整套工序都有機器代勞,省時又省力,可以大批量生產。可我卻對手工製作的粉幹情有獨鍾,總覺得機器製作的粉幹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味道似的。

汀州粉幹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煮、炒、拌三種。

煮粉幹,最出名的是“有間飯店”煮的“夾心粉”或“豬腰粉”。其做法倒不複雜,無非就是沸水煮泡。關鍵是老闆的刀功甚是了得,夾心肉片或豬腰片切得極薄,略拌點鹽和澱粉,在沸水中稍一沖泡,薄片便微卷了起來。再放入蔥段、料酒、胡椒、燙熟的綠豆芽、青菜等配料,尚未入口,騰騰的香氣早已撲鼻而來。吃到嘴裡,粉幹頗具韌性,肉片或豬腰片極為爽口,堪稱汀州小吃中的一絕!夏天吃上一碗,滿頭大汗,淋漓酣暢;冬天來上一份,暖心暖胃,唇齒留香!

炒粉幹,這是我的最愛。我的做法是先把一、兩片粉幹用沸水泡軟,用漏勺撈起,放到水龍頭下沖一沖,使其冷卻,瀝幹水分。接著炒一個雞蛋花,然後把備好的胡蘿蔔絲、萵筍絲、香菇絲、青椒絲用豬油炒至八成熟,作為配料。把鍋洗淨,燒熱,控小火,重新放油,再放適量鹽、雞精、醬油、料酒稍微熬一下,依次倒入粉幹、蔬菜絲、雞蛋花等配料,拌勻,翻炒幾分鐘,然後用盤子盛起,表面再撒點碧綠的蔥花。這樣,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炒粉幹便新鮮出鍋了。這炒粉幹,從小到大,我吃過何止千百次,至今仍興致不減!

拌粉幹,這種做法相對更簡單得多。先備好一個盤子,在盤中放入鹽、雞精、醬油、香油、油蔥、蒜末、料酒,把粉幹、幾片青菜和些許豆芽放入鍋裡的沸水中燙軟,撈起,放入盤中,趁熱拌勻即可食用。因其方便快捷,故大凡小吃店都能吃到。我很懷念童年時在老家吃的一種“紅粉幹”。那時老家還保留著一種習俗,誰家有添丁的喜事,便要請全村人吃粉幹,故又稱“添丁粉幹”。因所需量大,須用一口大鍋把粉幹燙軟,撈起,用洗淨的大籮盛放,然後灑上鹽水,拌勻。其中一小部分粉幹還要用一種叫做“紅花籽”的紅色粉末染紅,這就是“紅粉幹”了。然後由兩個成年人抬著一個大籮,挨家挨戶去散粉幹。每到一家大門口,散粉幹的人就高喊一聲:“某某家添丁了,來散粉幹咯!”主人便聞聲出來,說一些恭喜、祝福的話語。像我這樣的小孩便飛跑去廚房,拿出一個大碗或小盆。散粉幹的人伸手在大籮中抓起一把白粉幹放入碗中,碗裡一下就滿了,然後抓一小撮紅粉幹置於碗尖。饞嘴的我覺得那紅紅的粉幹格外誘人,總是眼巴巴地看著人家,有時甚至忍不住開口說:“再多一點紅粉幹吧!”散粉幹的人就會笑笑說:“好嘞,再多點!”每當這時,母親便會斥我:“沒規矩!”為了躲避母親的“爆炒栗子”,我便機靈地一扭身,端著碗飛跑進家門,自顧大快朵頤去了。

美味的汀州粉幹喲,你是遊子舌尖上的鄉愁,你承載了遊子多少悠長的記憶!

作者簡介

范曉蓮,福建長汀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龍岩市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現供職於長汀縣實驗小學。

圖戴清文 藍琳初 黎壽欽 等

(長汀縣廣播電視臺)

編 輯:吳德榮 謝和杉 陳炳林 邱冰花

置於陽光下暴曬,一到兩日即幹。曬乾後的粉幹片硬邦邦的,把七、八片粉幹片疊在一起,用稻草擰成的細繩從中間紮住,這叫“一把”粉幹。所以,以前汀州的粉幹都是論“把”賣的。這是早先的手工製作工藝,古老而費力,一次大約做個三五十斤就很了不得了。現在幾乎整套工序都有機器代勞,省時又省力,可以大批量生產。可我卻對手工製作的粉幹情有獨鍾,總覺得機器製作的粉幹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味道似的。

汀州粉幹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煮、炒、拌三種。

煮粉幹,最出名的是“有間飯店”煮的“夾心粉”或“豬腰粉”。其做法倒不複雜,無非就是沸水煮泡。關鍵是老闆的刀功甚是了得,夾心肉片或豬腰片切得極薄,略拌點鹽和澱粉,在沸水中稍一沖泡,薄片便微卷了起來。再放入蔥段、料酒、胡椒、燙熟的綠豆芽、青菜等配料,尚未入口,騰騰的香氣早已撲鼻而來。吃到嘴裡,粉幹頗具韌性,肉片或豬腰片極為爽口,堪稱汀州小吃中的一絕!夏天吃上一碗,滿頭大汗,淋漓酣暢;冬天來上一份,暖心暖胃,唇齒留香!

炒粉幹,這是我的最愛。我的做法是先把一、兩片粉幹用沸水泡軟,用漏勺撈起,放到水龍頭下沖一沖,使其冷卻,瀝幹水分。接著炒一個雞蛋花,然後把備好的胡蘿蔔絲、萵筍絲、香菇絲、青椒絲用豬油炒至八成熟,作為配料。把鍋洗淨,燒熱,控小火,重新放油,再放適量鹽、雞精、醬油、料酒稍微熬一下,依次倒入粉幹、蔬菜絲、雞蛋花等配料,拌勻,翻炒幾分鐘,然後用盤子盛起,表面再撒點碧綠的蔥花。這樣,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炒粉幹便新鮮出鍋了。這炒粉幹,從小到大,我吃過何止千百次,至今仍興致不減!

拌粉幹,這種做法相對更簡單得多。先備好一個盤子,在盤中放入鹽、雞精、醬油、香油、油蔥、蒜末、料酒,把粉幹、幾片青菜和些許豆芽放入鍋裡的沸水中燙軟,撈起,放入盤中,趁熱拌勻即可食用。因其方便快捷,故大凡小吃店都能吃到。我很懷念童年時在老家吃的一種“紅粉幹”。那時老家還保留著一種習俗,誰家有添丁的喜事,便要請全村人吃粉幹,故又稱“添丁粉幹”。因所需量大,須用一口大鍋把粉幹燙軟,撈起,用洗淨的大籮盛放,然後灑上鹽水,拌勻。其中一小部分粉幹還要用一種叫做“紅花籽”的紅色粉末染紅,這就是“紅粉幹”了。然後由兩個成年人抬著一個大籮,挨家挨戶去散粉幹。每到一家大門口,散粉幹的人就高喊一聲:“某某家添丁了,來散粉幹咯!”主人便聞聲出來,說一些恭喜、祝福的話語。像我這樣的小孩便飛跑去廚房,拿出一個大碗或小盆。散粉幹的人伸手在大籮中抓起一把白粉幹放入碗中,碗裡一下就滿了,然後抓一小撮紅粉幹置於碗尖。饞嘴的我覺得那紅紅的粉幹格外誘人,總是眼巴巴地看著人家,有時甚至忍不住開口說:“再多一點紅粉幹吧!”散粉幹的人就會笑笑說:“好嘞,再多點!”每當這時,母親便會斥我:“沒規矩!”為了躲避母親的“爆炒栗子”,我便機靈地一扭身,端著碗飛跑進家門,自顧大快朵頤去了。

美味的汀州粉幹喲,你是遊子舌尖上的鄉愁,你承載了遊子多少悠長的記憶!

作者簡介

范曉蓮,福建長汀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龍岩市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現供職於長汀縣實驗小學。

圖戴清文 藍琳初 黎壽欽 等

(長汀縣廣播電視臺)

編 輯:吳德榮 謝和杉 陳炳林 邱冰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