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假如一輩子隻看一部音樂劇,你會選擇哪部?

提到不得不看的音樂劇, 很多人先想到的是傳說中的“四大”:想像力冶豔的《貓》, 賺足熱淚的《悲慘世界》, 一口吊燈從天而降砸個稀爛的 TPOP (《歌劇魅影》), 以及如今無人問津的《西貢小姐》。

不過, 作為一個漂在大城市裡的 8090 後, 假如一輩子只能看一場音樂劇, 你該選擇哪一部?

對, 並非最負盛名的四大, 並非玩梗玩脫的《金牌製作人》, 也並非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持有者《獅子王》, 而是《吉屋出租》(RENT)。

今天, 給你不得不看《RENT》的七個理由。

1. LGBT

每分鐘 120 擊

“如果普通人心跳是每分鐘 60 下, 那麼 LGBT 需要每分鐘 120 擊。 ”

“百老匯的男人, 除了猶太人就是同性戀”。 早前的《金牌製作人》中充斥著“ Keep It Gay ”的雙關玩笑, 但事實上沒有哪部音樂劇的主角, 性別認同和《吉屋出租》中一樣邊緣。

這方舞臺上的歌者,

是紐約城中貨真價實的 LGBT 。

夜總會舞女 Mimi

貧窮藝術家, 潦倒的同性戀, 染上艾滋的脫衣舞女, 一群邊緣人齊聚在紐約一間破舊公寓裡, 沒有電沒有暖氣, 聖誕夜裡彼此相擁, 靠蠟燭取暖。

大城市裡追夢的 LGBT , 都有一顆強心臟, 需要每分鐘 120 擊的心跳。

2. La Vie Boheme

身邊的波西米亞

“波西米亞, 向世俗挑戰的符號, 被反復烘焙, 成為了隨處可見的存在。 ”

由 Jonathan Larson 改編自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 《吉屋出租》的劇情實在到紮心, 漂在大都市里的人, 都是波西米亞的靈魂。

吸毒者、同性戀、雙性戀、異裝癖、脫衣舞女、愛滋病人, 邊緣人中的邊緣人, 捨棄一切追求藝術的青年, 在遠離巴羅克時期的當代, 延續著波西米亞人離群索居的生活, 不堪又不羈。

沒有架空傳奇、童話背景或者平行時空,迷茫,貧窮,艾滋耐藥後的無助,日子還是得歡脫地過下去。普契尼式的波西米亞,在當代的紐約完成了細密的招魂。

3. Empire State of Mind

貧民區的帝國之心

“現在你身處紐約,你本應無所不能。”

饑餓著,高喊著“Vive la vie boheme”,一個貧民區的冬天就轟轟烈烈地過去了。《吉屋出租》是專屬紐約的愛情故事,波西米亞的邊緣作風,並沒有染指生活的真實色彩。

實際上,不少橋段都來自于作者 Jonathan Larson 的親身經歷。曾拿滿艾德菲大學表演系全額獎學金的他,放棄當演員選擇了音樂劇,隻身來到紐約,合租了一處位於格林威治村的破舊頂層公寓。

《吉屋出租》的真實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寫音樂劇的頭十年,幾乎沒有為 Larson 帶來任何收入, 他不得不在紐約的餐館洗了十年盤子,三餐不飽。格林威治的小公寓沒有供暖,浴缸旁邊就是餐桌,廁所正對著天窗,一如《吉屋出租》中那所破公寓。

在打工和創作中撕扯七年之後,Larson 打磨出了當代的《波西米亞人》。就在火爆售罄的試演之後,《吉屋出租》登陸劇院的前夜,年僅 35 歲的 Larson 倒在公寓地板上,彌留之際懷中抱著大衣,以及來自紐約貧民區的帝國之心。

4. The Tony Awards

史上獲獎最多的音樂劇

“沒有你,日轉天回,但我的生命無以為繼。”

1996 年 1 月底突然離世的 Larson,沒能親眼見證作品的輝煌。他死後的第二天,《吉屋出租》正式上演,唱罷最後一曲,全場靜默了半分鐘,直到有人說到,“謝謝你,Jonathan Larson 。”

《吉屋出租》登陸百老匯後一票難求,引發了千禧年前音樂劇的最高潮。狂熱的粉絲自稱“ Renthead (租頭)”,經常看完頭一天的演出,就沖向售票處窗前打地鋪,徹夜排隊買票,甚至有一天,買票的佇列中,出現了克林頓總統和他的小女兒。

就在 Larson 逝世同年,誕生之初的《吉屋出租》在戲劇領域拿到了權威獎項的大滿貫——六座 Drama Desk Award(紐約戲劇委員會獎),三座 Obie Award(奧比獎),四座 Tony Award(托尼獎),甚至至高的 Pulitzer Drama Prize(普利策戲劇獎)。

Larson 沒能親眼見證,他的九十年代波西米亞是如何名垂千古,成為有史以來獲得最多獎項的音樂劇。但當唱段成為世界名曲,被無數明星翻唱至今,你知道,Larson 的革命成功了。這是對他最好的補償。

5. Revolution

當百老匯遇見搖滾

“喵,今晚帶我出去嗨~”

九十年代初,傳統古典的主流音樂劇正在式微,高昂的票價,臃腫的舞美,過時的福音音樂,並沒有為被搖滾文化衝擊的當代美國帶來返照。音樂劇漸漸變成了“白人中產階級”的消遣,與年輕人漸行漸遠。

哪怕是做音樂的年輕人,也不再願意去看音樂劇。幾十年不變的作品模式,早已與時代脫節。於是,當時還在格林威治洗盤子的 Larson 說,他要帶來音樂劇的革命。

最終,儘管沒有其他“大型”音樂劇的超豪華置景,還融合了當時讓人談之色變的跨性別和愛滋病話題,但《吉屋出租》仍然成為第一部在全球範圍內大獲成功的搖滾音樂劇。夠搖滾,夠真實,所以才有共鳴。

6. Season of Love

用愛丈量時間

“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鐘,你用什麼丈量時間?”

在《吉屋出租》的唱段中,傳唱度最廣的莫過於這首《Season of Love》,登上過劇集《Glee》和無數的電影原聲帶。一年,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鐘,你用什麼來丈量時間?咖啡,三餐,簽了多少合同,掙了多少錢,還是用愛?

當貧窮阻滯理想,痛苦染指情欲,艾滋剝奪青春,年輕人擁有唯一的公平,只有愛情。同性的愛情同樣叫人落淚,跨性別的天使帶來更甚的歡愉,而身患絕症的人,耗盡了生命裡最後的熾熱濃烈去愛。

看完《吉屋出租》才明白,原來相愛的時間總是綿長,無愛的歲月總是因為毫無痕跡而短暫。是時候停下腳步,想一想,你用什麼丈量時間。

7. No Day But Today

一部改變人生的音樂劇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生活在此,不在他處。”

No day but today,生活在此,不在他處。世界上最精悍的至理名言,不過如此。

吸毒者、同性戀、雙性戀、異裝癖、脫衣舞女、愛滋病人,然而這群不被社會接受的人卻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意志,為了生存,他們與主流社會,與命運撕扯。

戲裡戲外,Angel 和 作者 Larson 離開了。他們用壓抑鋪陳張揚,用貧窮追逐時裝,用饑餓讚美食饗,用搖滾直面死亡,而我們也學會更少地瞻前顧後,更多地曠達堅強。

活在當下,每一步都是碩果僅存。只要還活著,苦難和愛都不會休止。《吉屋出租》教會年輕一代什麼叫做 Suffer and Love 。

謝謝你,Jonathan Larson 。

百老匯原版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

- 2018 年 20 周年全球巡演 -

演出資訊

上海站丨08/30-09/05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杭州站丨09/19-09/23丨杭州劇院

廣州站丨09/26-09/28丨廣州演藝中心大劇院

深圳站丨10/03-10/05丨南山文體中心劇院

北京站丨10/11-10/17丨世紀劇院

成都站丨10/25-10/28丨錦城藝術宮

猛戳原文進入購票連結哦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沒有架空傳奇、童話背景或者平行時空,迷茫,貧窮,艾滋耐藥後的無助,日子還是得歡脫地過下去。普契尼式的波西米亞,在當代的紐約完成了細密的招魂。

3. Empire State of Mind

貧民區的帝國之心

“現在你身處紐約,你本應無所不能。”

饑餓著,高喊著“Vive la vie boheme”,一個貧民區的冬天就轟轟烈烈地過去了。《吉屋出租》是專屬紐約的愛情故事,波西米亞的邊緣作風,並沒有染指生活的真實色彩。

實際上,不少橋段都來自于作者 Jonathan Larson 的親身經歷。曾拿滿艾德菲大學表演系全額獎學金的他,放棄當演員選擇了音樂劇,隻身來到紐約,合租了一處位於格林威治村的破舊頂層公寓。

《吉屋出租》的真實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寫音樂劇的頭十年,幾乎沒有為 Larson 帶來任何收入, 他不得不在紐約的餐館洗了十年盤子,三餐不飽。格林威治的小公寓沒有供暖,浴缸旁邊就是餐桌,廁所正對著天窗,一如《吉屋出租》中那所破公寓。

在打工和創作中撕扯七年之後,Larson 打磨出了當代的《波西米亞人》。就在火爆售罄的試演之後,《吉屋出租》登陸劇院的前夜,年僅 35 歲的 Larson 倒在公寓地板上,彌留之際懷中抱著大衣,以及來自紐約貧民區的帝國之心。

4. The Tony Awards

史上獲獎最多的音樂劇

“沒有你,日轉天回,但我的生命無以為繼。”

1996 年 1 月底突然離世的 Larson,沒能親眼見證作品的輝煌。他死後的第二天,《吉屋出租》正式上演,唱罷最後一曲,全場靜默了半分鐘,直到有人說到,“謝謝你,Jonathan Larson 。”

《吉屋出租》登陸百老匯後一票難求,引發了千禧年前音樂劇的最高潮。狂熱的粉絲自稱“ Renthead (租頭)”,經常看完頭一天的演出,就沖向售票處窗前打地鋪,徹夜排隊買票,甚至有一天,買票的佇列中,出現了克林頓總統和他的小女兒。

就在 Larson 逝世同年,誕生之初的《吉屋出租》在戲劇領域拿到了權威獎項的大滿貫——六座 Drama Desk Award(紐約戲劇委員會獎),三座 Obie Award(奧比獎),四座 Tony Award(托尼獎),甚至至高的 Pulitzer Drama Prize(普利策戲劇獎)。

Larson 沒能親眼見證,他的九十年代波西米亞是如何名垂千古,成為有史以來獲得最多獎項的音樂劇。但當唱段成為世界名曲,被無數明星翻唱至今,你知道,Larson 的革命成功了。這是對他最好的補償。

5. Revolution

當百老匯遇見搖滾

“喵,今晚帶我出去嗨~”

九十年代初,傳統古典的主流音樂劇正在式微,高昂的票價,臃腫的舞美,過時的福音音樂,並沒有為被搖滾文化衝擊的當代美國帶來返照。音樂劇漸漸變成了“白人中產階級”的消遣,與年輕人漸行漸遠。

哪怕是做音樂的年輕人,也不再願意去看音樂劇。幾十年不變的作品模式,早已與時代脫節。於是,當時還在格林威治洗盤子的 Larson 說,他要帶來音樂劇的革命。

最終,儘管沒有其他“大型”音樂劇的超豪華置景,還融合了當時讓人談之色變的跨性別和愛滋病話題,但《吉屋出租》仍然成為第一部在全球範圍內大獲成功的搖滾音樂劇。夠搖滾,夠真實,所以才有共鳴。

6. Season of Love

用愛丈量時間

“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鐘,你用什麼丈量時間?”

在《吉屋出租》的唱段中,傳唱度最廣的莫過於這首《Season of Love》,登上過劇集《Glee》和無數的電影原聲帶。一年,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鐘,你用什麼來丈量時間?咖啡,三餐,簽了多少合同,掙了多少錢,還是用愛?

當貧窮阻滯理想,痛苦染指情欲,艾滋剝奪青春,年輕人擁有唯一的公平,只有愛情。同性的愛情同樣叫人落淚,跨性別的天使帶來更甚的歡愉,而身患絕症的人,耗盡了生命裡最後的熾熱濃烈去愛。

看完《吉屋出租》才明白,原來相愛的時間總是綿長,無愛的歲月總是因為毫無痕跡而短暫。是時候停下腳步,想一想,你用什麼丈量時間。

7. No Day But Today

一部改變人生的音樂劇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生活在此,不在他處。”

No day but today,生活在此,不在他處。世界上最精悍的至理名言,不過如此。

吸毒者、同性戀、雙性戀、異裝癖、脫衣舞女、愛滋病人,然而這群不被社會接受的人卻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意志,為了生存,他們與主流社會,與命運撕扯。

戲裡戲外,Angel 和 作者 Larson 離開了。他們用壓抑鋪陳張揚,用貧窮追逐時裝,用饑餓讚美食饗,用搖滾直面死亡,而我們也學會更少地瞻前顧後,更多地曠達堅強。

活在當下,每一步都是碩果僅存。只要還活著,苦難和愛都不會休止。《吉屋出租》教會年輕一代什麼叫做 Suffer and Love 。

謝謝你,Jonathan Larson 。

百老匯原版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

- 2018 年 20 周年全球巡演 -

演出資訊

上海站丨08/30-09/05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杭州站丨09/19-09/23丨杭州劇院

廣州站丨09/26-09/28丨廣州演藝中心大劇院

深圳站丨10/03-10/05丨南山文體中心劇院

北京站丨10/11-10/17丨世紀劇院

成都站丨10/25-10/28丨錦城藝術宮

猛戳原文進入購票連結哦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