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代奸相因太祖遺訓逃脫一死,然而押送他上路的居然是老仇人!

襄陽一失守, 不出幾個月, 蒙古兵就打過長江, 逼近臨安。 蒙古軍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帶領之下,以風捲殘雲之勢, 攻下樊城, 繼續進逼。 此前蒙古兵沒來的時候, 賈似道裝腔作勢地要求出戰, 賺取了好名聲。 如今, 蒙古軍來勢兇猛, 群臣紛紛要求賈似道出征, 賈似道雖然膽小如鼠, 又貪生怕死, 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應付。

他調動了十三萬精兵, 從水路出發, 來到安徽一帶, 他根本不思抗擊, 只是一味巴結元人, 請求議和。 他給元承相伯顏送上禮品, 請求割地賠款, 但伯顏罵他不守信用, 還扣留了使者郝經, 便拒絕議和, 率兵攻打。 賈似道幾乎未加抵抗, 就和幾個下屬一起乘小船逃走。 南宋軍隊一片混亂, 糧草輜重全被元軍奪去, 軍士死傷逃亡不計其數, 元兵直逼臨安。

這次兵敗, 朝野一片恐慌, 時任知樞密院事的陳宜中上疏要求治賈誤國之罪, 要求革其職務並奏請誅殺賈似道。

此後群臣紛紛上書, 揭露賈似道的真實面目, 要求誅之以謝天下。 在強大的壓力之下, 當時因為皇帝年幼垂簾聽政的謝太后被迫將他免職, 但這不能平息憤怒, 大臣、太學生、平民都堅決要求處死賈似道, 最後因為宋太祖有不得處死大臣的遺訓, 賈似道才保住一條命, 被貶為高州團練副使, 安置循州(今廣東一帶)。

然而, 剛剛逃脫一死的賈似道突然發現, 押送他上路的居然正是一個老仇人鄭虎臣, 他以前的夢魔再次湧上心頭, 不過這次他真的在劫難逃了。

惡有惡報、自作自受的一代權相

鄭虎臣是主動要求押解賈似道的, 當時他的職務是一個縣尉, 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 按理說, 對於賈似道這樣的大人物本沒有他押解的份兒, 但當時在蒙古大軍的進攻下, 南宋朝廷早就是分崩離析, 各找出路, 誰還願意接這個苦差事啊。 所以鄭虎臣一申請, 就馬上得到了准許。

賈似道雖然不知鄭虎臣是鄭塤之子, 但鄭塤他應該是知道的, 鄭塤宋理宗時任越州同知,

遭奸臣賈似道陷害, 流放至死, 賈似道今日正遇了姓鄭的人, 如何不慌!臨行時, 備下盛筵, 款待鄭虎臣。 鄭虎臣巍然上坐。 似道, 自稱為罪人, 將上等寶玩, 約值數萬金獻上, 為進見之禮;並央求鄭虎臣, “大發菩薩之心, 保全螻蟻之命, 生生世世, 不敢忘報”。 說罷, 屈膝跪下。 鄭虎臣微微冷笑, 答應道:“團練且起。 這寶玩是殃身之物, 下官如何好受?有話途中再講。 ”似道再三哀求, 虎臣只是微笑, 似道心中愈加恐懼。

這時, 賈似道雖已在建寧府的開元寺, 但仍不忘享樂, 身邊除帶了大批行李和家屬之外, 還帶了數十名侍妾和許多珍寶。 妻妾童僕, 約近百人。 虎臣初時, 並不阻擋。 行了數日, 嫌他行李太重, 耽誤行期, 將他童僕輩日漸趕逐;其金寶之類, 一路遇著寺院, 逼他佈施。 似道不敢不依。 約行半月, 只剩下三個車子, 老年童僕數人, 又被虎臣終日打罵, 不敢親近。 似道所坐轎子, 插個竹竿, 扯帛為旗, 上寫著十五個大字, 道是“奉旨監押安置循州誤國奸臣賈似道”。 似道羞愧, 每日只是躲在轎子裡, 乾脆不出來。

押送途中,正是農曆七月,路上酷熱難當。一會兒的工夫,兩個轎夫便是一身的大汗了。而此時的賈似道卻在轎內優哉遊哉地睡著了。

鄭虎臣正走得滿臉冒汗,忽然聽見轎內傳來呼嚕聲,掀開簾子一看,賈似道躺在裡面,已經睡著了。鄭虎臣氣得氣不打一處來,三下五除二將轎的頂子給扯了。邊扯邊罵道:“人模狗樣,你賈似道也配有人抬,你就不怕他們摔死你,沒了轎頂,我看你那張死人臉還能白幾時?”

賈似道不敢吱聲,儘管曬得受不了。一路上,鄭虎臣還把賈似道的罪行醜事編成杭州曲調,教轎夫們說唱:“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指賈似道)樂複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間一轉頭,人生放下休。”賈似道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一路上,鄭虎臣屢次羞辱賈似道,是希望他能夠自殺。因為他知道雖然賈似道被發配廣東,但朝廷裡以謝太后為首的人還是希望保住他的,而朝中賈似道的同黨也很多,以後難免會報復他和他的家人。無奈賈似道貪戀餘生,不願自殺。船過南劍州(今南平市)黯淡灘時,鄭虎臣看了看河中的水,對賈似道說:“賈大人,你看此處的水怎麼樣?”

賈似道以為鄭虎臣是無話找話說,於是便討好地答道:“啊,不錯,此處的水真的不錯。比西湖的水還要清!”

鄭虎臣:“對了,這就對了,這裡的水這麼清,賈大人還不如就此處之清水跳進去,落個清靜!”

賈似道雖然嚇得臉色發白,但他知道朝中有皇太后謝道清包庇他,因此他答道:“太皇太后許我不死,有詔即死。”

一天,監押隊抵達了漳州。漳州知府趙介如原是賈似道門客,他看出鄭虎臣有殺賈似道的意圖,便暗中使人防範,並強留他們住了三天。第四天,鄭虎臣托詞王命在身不便逗留,押解賈似道上路。走出漳州城,鄭虎臣心知像趙介如這樣的賈家門客在潮汕一帶還很多,如不能在半路上除掉賈似道,那就失去機會了。因此,當行至城南木棉庵前小憩時,他決心下手了。

開什麼花,結什麼果

木棉庵位於現在漳州市區約十二公里處的九龍嶺下,因附近有個木棉村而得名。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為紀念鄭虎臣的除奸之舉,修建一座四方八柱木棉亭,亭側古榕蔭下,立一塊高三米、寬一米的石碑,上刻“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十個大字。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龍溪知縣袁本濂重立。碑旁詩碑上刻有明代文士所題七絕:“當年誤國豈堪論,穿逐遐方暴日棄。誰道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木棉亭”石柱上所刻對聯曰:“明千秋大義,為天下除奸。”

離開了漳州,賈似道在鄭虎臣的押解下一直向前走,不久來到一座小山下。必經的山路旁邊,有一座庵堂。這庵就是木棉庵。木棉庵的牆上佈滿了青青的苔蘚,庵內蛛絲斜橫,顯然已是很久無人住過。

遠遠望去,木棉庵雲遮霧罩的,拾級而上,越是向上,越能感覺到寺院荒涼至極。石階上生著厚厚的青苔,表明這裡已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賈似道沒辦法,也不明白鄭虎臣為什麼不在路邊休息,而非要進木棉庵不可,但又不敢問,所以,和兩個差人一道,緊緊跟在後面,徑直向寺裡走去。

鄭虎臣推開鏽了的門,裡面頓時一陣撲騰,內外驚雀亂飛,灰塵四落。賈似道剛想坐下喘口氣,鄭虎臣發話了:“我說你忙什麼呀,我還沒坐呢,你坐什麼呀?給我站著!”賈似道只好依從。想想自己過去的威風,賈似道心裡一陣陣難受。

鄭虎臣:“賈大人呀,今天晚上,只能在這寺院裡度過了呀,你看看,這裡可比不上京師呀,委屈你了!”說完找了個乾淨的地方,坐定後,從差人手裡接過水喝了幾口,然後對賈似道說,“還站著幹什麼?等著我給你打掃呀,還不快掃乾淨,一會兒要睡覺了!”

賈似道哪裡幹過這活呀,沒辦法,只好緊了緊腰帶,一邊幹活,一邊在心裡盤算著,有朝一日,自己手中有權後,定要對這個小人物進行報復。

鄭虎臣連同兩個差役都和衣而臥,賈似道也找了處乾淨的地方和衣躺了下來。

賈似道睡著睡著,忽然童年時的那個夢又浮現在眼前,夢中有一人飛飄而來,身著紫衣,腳踏青雲,看不清面目。他沖著正在夢中的賈似道叫道:“你聽著,我姓鄭,叫鄭虎臣,來取你性命!”說完,飄然而去。

賈似道嚇得大叫一聲爬了起來,滿身是汗。他看了看兩位押差,又看了看鄭虎臣。兩位押差被吵醒後,複又睡去。鄭虎臣卻盯著賈似道不放,賈似道想了想夢中話,又看了看鄭虎臣,突然跑到鄭虎臣的面前跪倒在地說:“鄭大人,鄭大人,皇上不久便會重用我,用我為丞相。到那時,到那時,我一定委任你為右丞相,只,只,只求你別,別,別殺我,你可千萬別殺我呀,你想想看,你殺了我其實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別殺我就行!”

鄭虎臣:“我本不想殺你,可惜啊,你死不悔改,還要坑人!看來我得為天下人除害了,為天下人殺你賈似道,縱使將來死了,也不枉走此遭!”說完不等賈似道反應,上前一把抓住賈似道,猛地向牆上撞去。只聽賈似道的胸部骨頭被撞擊得嚓嚓直響。賈似道的頭也被撞得擰向了後面。鄭虎臣還不解恨,又上前抓住賈似道,擒著衣服領,把他摔到了木柱上。賈似道慢慢地倒下,不停地抽搐著,不久便伸直了腿。木棉庵外,驕陽四射,蠅蟲亂飛。

見賈似道終於死了,鄭虎臣歎道:“吾今日上報父仇,下為萬民除害,雖死不恨矣。”就用隨身衣服,將賈似道用草席卷了,埋於木棉庵之側。埋得定當,也不管其他押解的人,匆匆離開了木棉庵。

之後關於鄭虎臣的下落眾說紛紜:一說隔年,賈似道同夥陳宜中將其全家抄斬,但正是由於陳宜中首先出面彈劾賈似道才導致賈的最後下臺,所以陳宜中既不是賈似道的同夥更沒有理由這麼做。而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鄭虎臣誅殺賈似道後,皇太后謝道清便命丞相鄭清芝到福建查辦。

這鄭清芝是鄭虎臣的叔父,也不推辭,就離京南下。訪知鄭虎臣已帶了四個兒子逃往潮州府,便一路向廣東而來,叔侄終於在饒平黃岡見了面。一見面鄭清芝就對鄭虎臣說:“你闖了大禍,叫我如何回去覆命呢?”鄭虎臣說:“宋室已是不保了,叔父不如在此隱居吧。”鄭清芝最終還是回去覆命了,只是謊報鄭虎臣已死此案不了了之,後來鄭清芝死後葬於浙江橫溪,而卻帶著他的四個兒子假託他的叔父鄭清芝之名隱居於潮州,這就是潮州鄭氏的由來,而潮州鄭氏皆奉鄭清芝為開潮始祖,對鄭虎臣則閉口不提。至今饒平三百門港附近仍存有宋丞相鄭清芝墓,每年各縣鄭氏子孫前往三百門掃墓者不絕於途。

乾脆不出來。

押送途中,正是農曆七月,路上酷熱難當。一會兒的工夫,兩個轎夫便是一身的大汗了。而此時的賈似道卻在轎內優哉遊哉地睡著了。

鄭虎臣正走得滿臉冒汗,忽然聽見轎內傳來呼嚕聲,掀開簾子一看,賈似道躺在裡面,已經睡著了。鄭虎臣氣得氣不打一處來,三下五除二將轎的頂子給扯了。邊扯邊罵道:“人模狗樣,你賈似道也配有人抬,你就不怕他們摔死你,沒了轎頂,我看你那張死人臉還能白幾時?”

賈似道不敢吱聲,儘管曬得受不了。一路上,鄭虎臣還把賈似道的罪行醜事編成杭州曲調,教轎夫們說唱:“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指賈似道)樂複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間一轉頭,人生放下休。”賈似道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一路上,鄭虎臣屢次羞辱賈似道,是希望他能夠自殺。因為他知道雖然賈似道被發配廣東,但朝廷裡以謝太后為首的人還是希望保住他的,而朝中賈似道的同黨也很多,以後難免會報復他和他的家人。無奈賈似道貪戀餘生,不願自殺。船過南劍州(今南平市)黯淡灘時,鄭虎臣看了看河中的水,對賈似道說:“賈大人,你看此處的水怎麼樣?”

賈似道以為鄭虎臣是無話找話說,於是便討好地答道:“啊,不錯,此處的水真的不錯。比西湖的水還要清!”

鄭虎臣:“對了,這就對了,這裡的水這麼清,賈大人還不如就此處之清水跳進去,落個清靜!”

賈似道雖然嚇得臉色發白,但他知道朝中有皇太后謝道清包庇他,因此他答道:“太皇太后許我不死,有詔即死。”

一天,監押隊抵達了漳州。漳州知府趙介如原是賈似道門客,他看出鄭虎臣有殺賈似道的意圖,便暗中使人防範,並強留他們住了三天。第四天,鄭虎臣托詞王命在身不便逗留,押解賈似道上路。走出漳州城,鄭虎臣心知像趙介如這樣的賈家門客在潮汕一帶還很多,如不能在半路上除掉賈似道,那就失去機會了。因此,當行至城南木棉庵前小憩時,他決心下手了。

開什麼花,結什麼果

木棉庵位於現在漳州市區約十二公里處的九龍嶺下,因附近有個木棉村而得名。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為紀念鄭虎臣的除奸之舉,修建一座四方八柱木棉亭,亭側古榕蔭下,立一塊高三米、寬一米的石碑,上刻“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十個大字。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龍溪知縣袁本濂重立。碑旁詩碑上刻有明代文士所題七絕:“當年誤國豈堪論,穿逐遐方暴日棄。誰道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木棉亭”石柱上所刻對聯曰:“明千秋大義,為天下除奸。”

離開了漳州,賈似道在鄭虎臣的押解下一直向前走,不久來到一座小山下。必經的山路旁邊,有一座庵堂。這庵就是木棉庵。木棉庵的牆上佈滿了青青的苔蘚,庵內蛛絲斜橫,顯然已是很久無人住過。

遠遠望去,木棉庵雲遮霧罩的,拾級而上,越是向上,越能感覺到寺院荒涼至極。石階上生著厚厚的青苔,表明這裡已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賈似道沒辦法,也不明白鄭虎臣為什麼不在路邊休息,而非要進木棉庵不可,但又不敢問,所以,和兩個差人一道,緊緊跟在後面,徑直向寺裡走去。

鄭虎臣推開鏽了的門,裡面頓時一陣撲騰,內外驚雀亂飛,灰塵四落。賈似道剛想坐下喘口氣,鄭虎臣發話了:“我說你忙什麼呀,我還沒坐呢,你坐什麼呀?給我站著!”賈似道只好依從。想想自己過去的威風,賈似道心裡一陣陣難受。

鄭虎臣:“賈大人呀,今天晚上,只能在這寺院裡度過了呀,你看看,這裡可比不上京師呀,委屈你了!”說完找了個乾淨的地方,坐定後,從差人手裡接過水喝了幾口,然後對賈似道說,“還站著幹什麼?等著我給你打掃呀,還不快掃乾淨,一會兒要睡覺了!”

賈似道哪裡幹過這活呀,沒辦法,只好緊了緊腰帶,一邊幹活,一邊在心裡盤算著,有朝一日,自己手中有權後,定要對這個小人物進行報復。

鄭虎臣連同兩個差役都和衣而臥,賈似道也找了處乾淨的地方和衣躺了下來。

賈似道睡著睡著,忽然童年時的那個夢又浮現在眼前,夢中有一人飛飄而來,身著紫衣,腳踏青雲,看不清面目。他沖著正在夢中的賈似道叫道:“你聽著,我姓鄭,叫鄭虎臣,來取你性命!”說完,飄然而去。

賈似道嚇得大叫一聲爬了起來,滿身是汗。他看了看兩位押差,又看了看鄭虎臣。兩位押差被吵醒後,複又睡去。鄭虎臣卻盯著賈似道不放,賈似道想了想夢中話,又看了看鄭虎臣,突然跑到鄭虎臣的面前跪倒在地說:“鄭大人,鄭大人,皇上不久便會重用我,用我為丞相。到那時,到那時,我一定委任你為右丞相,只,只,只求你別,別,別殺我,你可千萬別殺我呀,你想想看,你殺了我其實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別殺我就行!”

鄭虎臣:“我本不想殺你,可惜啊,你死不悔改,還要坑人!看來我得為天下人除害了,為天下人殺你賈似道,縱使將來死了,也不枉走此遭!”說完不等賈似道反應,上前一把抓住賈似道,猛地向牆上撞去。只聽賈似道的胸部骨頭被撞擊得嚓嚓直響。賈似道的頭也被撞得擰向了後面。鄭虎臣還不解恨,又上前抓住賈似道,擒著衣服領,把他摔到了木柱上。賈似道慢慢地倒下,不停地抽搐著,不久便伸直了腿。木棉庵外,驕陽四射,蠅蟲亂飛。

見賈似道終於死了,鄭虎臣歎道:“吾今日上報父仇,下為萬民除害,雖死不恨矣。”就用隨身衣服,將賈似道用草席卷了,埋於木棉庵之側。埋得定當,也不管其他押解的人,匆匆離開了木棉庵。

之後關於鄭虎臣的下落眾說紛紜:一說隔年,賈似道同夥陳宜中將其全家抄斬,但正是由於陳宜中首先出面彈劾賈似道才導致賈的最後下臺,所以陳宜中既不是賈似道的同夥更沒有理由這麼做。而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鄭虎臣誅殺賈似道後,皇太后謝道清便命丞相鄭清芝到福建查辦。

這鄭清芝是鄭虎臣的叔父,也不推辭,就離京南下。訪知鄭虎臣已帶了四個兒子逃往潮州府,便一路向廣東而來,叔侄終於在饒平黃岡見了面。一見面鄭清芝就對鄭虎臣說:“你闖了大禍,叫我如何回去覆命呢?”鄭虎臣說:“宋室已是不保了,叔父不如在此隱居吧。”鄭清芝最終還是回去覆命了,只是謊報鄭虎臣已死此案不了了之,後來鄭清芝死後葬於浙江橫溪,而卻帶著他的四個兒子假託他的叔父鄭清芝之名隱居於潮州,這就是潮州鄭氏的由來,而潮州鄭氏皆奉鄭清芝為開潮始祖,對鄭虎臣則閉口不提。至今饒平三百門港附近仍存有宋丞相鄭清芝墓,每年各縣鄭氏子孫前往三百門掃墓者不絕於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