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未央區, 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 位於西安城區北郊, 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 區境東至灞河, 與灞橋區為鄰;西依漆渠河, 與咸陽市秦都區交界;南隔龍首北路, 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臨渭水, 與高陵區、咸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 介於北緯34°14'50"—34°26'22", 東經108°47'08—109°02'21"之間, 總面積262.14平方千米。

未央區名源自轄區內大漢皇宮未央宮, 意為“繁榮興盛, 不盡不衰”。 歷史上先後有秦、漢、隋、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 1954年, 未央區成立, 轄區幾經更動, 於1980年3月確定現有建制。

截至2016年, 未央區下轄11個街道, 常住總人口85.08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72.88億元,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06億元, 第二產業增加值379.68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392.14億元。 三次產業比重為0.1:49.1:50.8。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85元,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4元。

未央區地勢南高北低, 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溫和濕潤, 四季分明。 境內有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和滻灞生態區。 著名的名勝古跡有秦阿房宮遺址, 漢未央宮遺址, 唐大明宮遺址等。

中文名稱

未央區

外文名稱

Weiyang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

下轄地區

11個街道

政府駐地

龍首北路西段1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16

地理位置

西安市城北

面 積

262.14平方千米

人 口

85.08萬人

方 言

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著名景點

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等

火車站

西安北站(高鐵)

車牌代碼

陝A

行政區劃代碼

610112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漢未央宮遺址, 意為“繁榮興盛, 不盡不衰”。

建置沿革

歷史上先後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在未央建都。

西周時, 為諸侯函伯封地函國。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 秦國遷都咸陽, 置咸陽縣, 現境屬咸陽縣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帝國建都咸陽, 仍置咸陽縣, 現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西漢置長安縣, 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 現境屬之。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 改長安縣為常安縣, 更始元年(23年)滅新莽後恢復長安縣原名。 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

東漢、魏、西晉、前趙、後趙、前秦均置長安縣, 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 後秦建初元年(386年)複改長安縣為常安縣, 北魏神四年(431年)又恢復長安縣名。 在此期間, 其治所未變, 現境仍屬長安(常安)縣轄。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 析長安縣地置萬年縣, 約以漢長安城洛城門為界, 東、西分治:萬年縣轄漢長安城內外東部地區, 治所設在漢長城八角街(今未央區漢城鄉三官廟村一帶);長安縣轄漢長安城內外西部地區, 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 現境東部屬萬年縣轄, 西部屬長安縣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 廢漢長安城, 隋都遷往大興城, 萬年縣改名大興縣。 大興、長安兩縣以大興城朱雀大街為界, 東、西分治, 兩縣治所移至大興城內。

現境東部地區屬大興縣, 西部地區屬長安縣轄。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大興縣複名萬年縣。 唐天寶七年(748年)改萬年縣為咸寧縣。 唐乾元元年(758年)複改咸寧縣為萬年縣。 現境東部歸萬年縣, 西部仍屬長安縣。

後樑開平元年(907年), 改長安縣為大安縣, 改萬年縣為大年縣。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 恢復長安縣和萬年縣名。 現境隸屬未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萬年縣為樊川縣。 現境東部屬樊川縣, 西部屬長安縣轄。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咸寧縣。 現境東部屬咸寧縣轄, 西部仍屬長安縣轄, 直至清末。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2月, 撤銷咸寧縣建置, 其轄地併入長安縣, 現境屬長安縣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 長安縣靠近西安市城區的4個鄉劃入西安市,

將其中的未央、龍首(部分村)兩鄉合併, 現境南部成立西安市第十一區, 區公所駐曹家廟村。 現境西部還有西安市第十二區部分轄地。

1954年9月25日, 撤銷西安市第八、第十一區建置, 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未央區(慣稱“小未央”)。 同時在現境北部設草灘區。 在現域西南部還有阿房區的部分轄地。

1957年4月22日, 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 將其大部轄地劃歸草灘區, 並將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

1960年5月20日, 撤銷新城、碑林、蓮湖3區建置, 將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劃入未央區。

1962年4月7日, 恢復新城區建置, 未央區轄域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界線。

1965年9月20日, 撤銷未央、灞橋、雁塔、阿房4區建置, 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郊區。 並將原未央區徐家灣街道人民公社劃歸新城區。 將原阿房區三橋街道人民公社劃歸蓮湖區。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同時,將新城區徐家灣街道、原阿房區阿房宮人民公社和蓮湖區三橋街道劃歸未央區。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5鄉、2鎮、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風景旅遊

阿房宮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咸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裡,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跡。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歷史地標。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

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於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方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對“涇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蕩驚鴻”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的恢復和展示,區域內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方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渭河濕地生態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餘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態水面2000餘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態景觀園。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同時,將新城區徐家灣街道、原阿房區阿房宮人民公社和蓮湖區三橋街道劃歸未央區。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5鄉、2鎮、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風景旅遊

阿房宮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咸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裡,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跡。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歷史地標。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

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於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方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對“涇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蕩驚鴻”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的恢復和展示,區域內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方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渭河濕地生態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餘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態水面2000餘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態景觀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