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 姬姓, 名亶(dǎn), 又稱周太王, 又作周大王, 周文王的祖父, 豳(bīn, 今陝西旬邑)人。 上古周族的傑出領袖, 西伯君主, 周文王祖父, 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 追諡他為“周太王”。 據推算, 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第15世孫、周祖後稷的第12世孫, 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 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 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周族從公劉到古公父凡十代, 都住在豳。 開墾耕地, 發展農牧業生產。 至商朝末期, 因受周邊戎狄部落不斷侵擾, 他便率領周族南遷,

居於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陝西岐山縣)。 豳和附近的自由民, 聽說古公仁德也趕來歸附, 人口增多, 衣服食物無法供給, 古公便採用商朝的助耕制, 發動人們在這裡建立城邑宮室, 以邑為單位居住, 設置官吏, 革除戎狄舊俗, 奠定了周人國家的雛形。 並且利用良好的自然環境, 組織周人發展生產, 開闢道路, 使周人很快出現了年歲豐收、人丁畜牧興旺的繁榮局面。 在周原附近居住的小部落紛紛前來歸附, 人口增加更多。 侵擾的戎狄部落見周人強盛也遠走異地。 周人在他的治理下, 逐漸富強起來。

古公父有三個兒子, 長子太伯, 次子虞仲(仲雍), 三子季曆。 季曆生姬昌(即文王)。 姬昌聰明伶俐, 古公父特別喜歡這個孫子,

多次對兒子們表示, 要把他的領袖地位傳給姬昌。 為成全父志, 太伯、虞仲就遠走長江下游東南沿海的“荊蠻”地區(春秋時的吳越地), 隨鄉人俗, 在那裡定居下來。 後古公室父去世, 三子季曆即位。 季曆死後, 實現了古公父的遺囑, 由姬昌即位治岐。 周人為了紀念這位周國的奠基人, 追尊他為“太王”。

古公亶(dǎn)父的“亶”後加一個“父”字, 表示尊敬, 並不是名叫“亶父”, “古公”也是尊稱。 因為他廣施仁政, 令不少部落歸附, 周滅商後, 認為“王氣”始于亶父, 故追尊為太王。 因此, 後人又稱他為“周太王”, 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 他的墓叫“太王墓”。

周的先祖公劉是後稷的曾孫, 《史記·劉敬傳》載:“公劉避桀居豳”。 豳(bīn)的範圍東到子午嶺, 南到彬縣、旬邑, 西到涇川、靈台、鎮原,

北到華池、環縣, 土地平展, 氣候濕潤, 宜於耕作。 公劉處豳後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 與其子慶節建立豳國, 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詩經·豳風·七月》和《詩經·大雅·公劉》就講述了這一段歷史。

公劉居豳300百年之後, 古公亶父繼位豳公。 他“積德行義, 國人皆戴之”, 但這時商王武乙實施暴政, 激化民族矛盾, 導致戎、狄等遊牧部落常常侵犯中原。

大約在西元前1191—前1113年之間, 戎狄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 到了古公亶父時期周族陷入了與戎狄間大規模的摩擦衝突中, 考慮到整個部族的發展需要, 亶父委曲求全向狄人進獻物品以期在退讓中求得發展和生存, 但狄人不守信, 仍對周部族進行襲擾。 約西元前1113年前後, 古公亶父無奈指揮部族遷徙,

最初想遷至先祖後稷的領地有邰(今武功), 但由於戰亂影響, 最終率姬姓氏族二千乘離開豳地向東南進發, 翻越梁山後沿著沮(jù)水(今陝西韋河)西進, 然後渡過漆水(今陝西橫水河)來到岐山(箭括嶺)之下的周原。

周原位于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 包括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一部分, 北倚岐山, 南臨渭河, 西側有汧河, 東側有漆水河, 水源豐富, 氣候宜人, 土肥地美, 適於農耕與狩獵, 岐山本身又是天然的禦敵屏障。 經占卜後大吉, 古公亶父決定在此定居, 從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稱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豳地的人視古公為仁人, 扶老攜幼紛紛複歸。 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 也多歸附。 因地處周原, 初具國家雛形,

定國號為“周”, 並得到了商王朝認可。 《竹書紀年》載:“(商王)武乙六年, 邠遷岐周。 命周公亶父, 賜以岐邑”。

古公東遷意義非常, 由豳遷岐, 到達“周原”, 周人以邑為名, 故號為周, 從此正式拉開了周人圖得天下的序幕。 《詩經·魯頌·閟宮》載:“後稷之孫, 實維大王。 居岐之陽, 實始翦商。 ”就記述了古公亶父的這一功績。 周族在周原繁衍生息, 漸漸形成了一套發於宗族卻又涵蓋社會上達國家的祭祀系統, 終西周之世岐都是極為重要的政治中心。

遷周族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 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 以至先秦甚至漢以後幾乎所有重要的典籍都提到了這一歷史事件, 如《詩經·綿》中用大量的篇幅描繪周人來到周原後墾荒築室, 大辦農業的場景;《孟子》中把亶父作為實行仁政的榜樣來勸導滕文公;《莊子》又把他作為“能尊生”的典範勸人“不以利累形”;《呂氏春秋》更把他當作“合目的”的代表教世人不要捨本逐末;漢人伏勝的《尚書大傳·略說》裡更是精要地記載了當時部族內部圍繞戰與和的激辯;《史記》雖然簡略,但也基本完整地交代了這次遷徙的原因和過程。

這次遷徙之所以影響深遠,並不在它的人數多寡和路途遠近,而是古公亶父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表現出的人道觀念與和平主義立場。

周族徙岐,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劃分邑落,開發沃野,並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發展農業生產,使周逐步強盛起來,奠定了武王滅商的基礎。

大辦農業的場景;《孟子》中把亶父作為實行仁政的榜樣來勸導滕文公;《莊子》又把他作為“能尊生”的典範勸人“不以利累形”;《呂氏春秋》更把他當作“合目的”的代表教世人不要捨本逐末;漢人伏勝的《尚書大傳·略說》裡更是精要地記載了當時部族內部圍繞戰與和的激辯;《史記》雖然簡略,但也基本完整地交代了這次遷徙的原因和過程。

這次遷徙之所以影響深遠,並不在它的人數多寡和路途遠近,而是古公亶父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表現出的人道觀念與和平主義立場。

周族徙岐,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劃分邑落,開發沃野,並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發展農業生產,使周逐步強盛起來,奠定了武王滅商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