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懸壺醫案|辨證論治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

全文字數:2749字

閱讀時間:5分鐘

1、辨外感內傷可根據起病方式、病程長短、疼痛性質等特點進行辨證。 外感頭痛, 一般發病較急, 病勢較劇,

多表現掣痛、跳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 每因外邪所致。 內傷頭痛, 一般起病緩慢, 痛勢較緩, 多表現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 遇勞則劇, 時作時止。

2、辨疼痛性質辨疼痛性質有助於分析病因。 掣痛、跳痛多為陽亢、火熱所致;重痛多為痰濕;冷感而刺痛, 為寒厥;刺痛固定, 常為瘀血;痛而脹者, 多為陽亢;隱痛綿綿或空痛者, 多精血虧虛;痛而昏暈者, 多氣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於分析病因及臟腑經絡。 一般氣血、肝腎陰虛者, 多以全頭作痛;陽亢者痛在枕部, 多連頸肌;寒厥者痛在巔頂;肝火者痛在兩顳。 就經絡而言, 前部為陽明經, 後部為太陽經, 兩側為少陽經, 巔頂為厥陰經。

4、辯誘發因素因勞倦而發, 多為內傷, 氣血陰精不足;因氣候變化而發,

常為寒濕所致;因情志波動而加重, 與肝火有關;因飲酒或暴食而加重, 多為陽亢;外傷之後而痛, 應屬瘀血。

治療原則

頭痛的治療“須分內外虛實”(《醫碥·頭痛》), 外感所致屬實, 治療當以祛邪活絡為主, 視其邪氣性質之不同, 分別採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法, 外感以風為主, 故強調風藥的使用。 內傷所致多虛, 治療以補虛為要, 視其所虛, 分別採用益氣升清、滋陰養血、益腎填精, 若因風陽上亢則治以熄風潛陽, 因痰瘀阻絡又當化痰活血為法。 虛實夾雜, 扶正祛邪並舉。

分證論治

一、外感頭痛

1、風寒證

症狀:頭痛起病較急, 其痛如破, 痛連項背, 惡風畏寒, 口不渴, 苔薄白, 脈多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

通絡止痛, 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 祛血中之風, 上行頭目, 為外感頭痛要藥;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 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 取其苦寒之性, 協調諸風藥溫燥之性, 共成疏風散寒, 通絡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 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 項背強痛, 加葛根疏風解肌。 嘔惡苔膩, 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 巔頂痛加槁本祛風止痛, 若巔頂痛甚, 幹嘔, 吐涎, 甚則四肢厥冷, 苔白, 脈弦, 為寒犯厥陰, 治當溫散厥陰寒邪, 方用吳茱萸東加半夏、槁本、川芎之類, 以吳茱萸暖肝溫胃, 人參、薑、棗助陽補土, 使陰寒不得上千, 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

2、風熱證

症狀:起病急, 頭呈脹痛, 甚則頭痛如裂, 發熱或惡風, 口渴欲飲, 面紅目赤,

便秘溲黃, 舌紅苔黃, 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湯。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為主藥, 以疏風清熱。 川芎、白芷、羌活、槁本善止頭痛, 但偏于辛溫, 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溫性, 變辛溫為辛涼, 疏風清熱而止頭痛。

應用時若風熱較甚者, 可去羌活、槁本, 改用黃芩、山梔、薄荷辛涼清解。 發熱甚, 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若熱盛津傷, 症見舌紅少津, 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熱生津。 若大便秘結, 口鼻生瘡, 腑氣不通者, 可合用黃連上清丸, 苦寒降火, 通腑泄熱。

3、風濕證

症狀:頭痛如裹, 肢體困重, 胸悶納呆, 小便不利, 大便或溏, 苔白膩, 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湯。

該方治濕氣在表, 真頭痛頭重證。 因濕邪在表, 故以羌活、獨活、防風、川芎、槁本、蔓荊子等祛風以勝濕,

濕去表解, 清陽之氣得布, 則頭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 並調和諸藥。 若濕濁中阻, 症見胸悶納呆、便溏, 可加蒼術、厚樸、陳皮等燥濕寬中。 若噁心嘔吐者, 可加生薑、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濁, 降逆止嘔。 若見身熱汗出不暢, 胸悶口渴者, 為暑濕所致, 宜清暑化濕, 用黃連香薷飲加藿香、佩蘭等。

二、內傷頭痛

1、肝陽證

症狀:頭脹痛而眩, 心煩易怒, 面赤口苦, 或兼耳鳴脅痛, 夜眠不寧, 舌紅苔薄黃, 脈弦有力。

治法:乎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

本方重在乎肝潛陽熄風, 對肝陽上亢, 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證均可獲效。 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潛陽;黃芩、山梔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補肝腎;夜交藤、茯神養心安神b臨床應用時可再加龍骨、牡蠣以增強重鎮潛陽之力。 若見肝腎陰虛,症見朝輕暮重,或遇勞加重,脈弦細,舌紅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旱蓮草等滋養肝腎。若頭痛甚,口苦、脅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火熱較甚,亦可用龍膽瀉肝湯清降肝火。

2、腎虛證

症狀: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少寐健忘,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重在滋補腎陰,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參、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腰膝酸軟,可加續斷、懷牛膝以壯腰膝。遺精、帶下,加蓮須、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澀。待病情好轉,可常服杞菊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補腎陰、潛肝陽以鞏固療效。

若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證屬腎陽不足,可用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若兼見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散寒溫裡,表裡兼治。

3、氣血虛證

症狀:頭痛而暈,遇勞加重,面色少華,心悸不寧,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氣血雙補。

方藥:八珍湯。

方中以四君健脾補中而益氣,又以四物補腎而養血。當加菊花、蔓荊子入肝經,清頭明目以治標,標本俱治,可提高療效。

4、痰濁證

症狀: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或舌胖大有齒痕,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之功。以半夏、生白術、茯苓、陳皮、生薑健脾化痰、降逆止嘔,令痰濁去則清陽升而頭痛減;天麻平肝熄風,為治頭痛、眩暈之要藥。

並可加厚朴、蔓荊子、白蒺藜運脾燥濕,祛風止痛。若痰鬱化熱顯著者,可加竹茹、枳實、黃芩清熱燥濕。

5、瘀血證

症狀:頭痛經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通竅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藥麝香、生薑、蔥白溫通竅絡;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棗一味甘緩扶正,防化瘀傷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細辛、白芷以理氣宣竅,溫經通絡。頭痛甚者,可加全蠍、蜈蚣、地鱉蟲等蟲類藥以收逐風邪,活絡止痛。久病氣血不足,可加黃芪、當歸以助活絡化瘀之力。

治療上述各證,均可根據經絡循行在相應的方藥中加入引經藥,能顯著地提高療效。一般太陽頭痛選加羌活、防風;陽明頭痛選加白芷、葛根;少陽頭痛選用川芎、柴胡;太陰頭痛選用蒼術;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槁本等。

此外,臨床可見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或憎寒壯熱,名曰“雷頭風”,多為濕熱毒邪上沖,擾亂清竅所致,可用清震東加薄荷、黃芩、黃連、板藍根、僵蠶等以清宣升散、除濕解毒治之。

還有偏頭風,又稱偏頭痛,其病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復發作,此多肝經風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風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治之。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藥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清半夏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若見肝腎陰虛,症見朝輕暮重,或遇勞加重,脈弦細,舌紅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旱蓮草等滋養肝腎。若頭痛甚,口苦、脅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火熱較甚,亦可用龍膽瀉肝湯清降肝火。

2、腎虛證

症狀: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少寐健忘,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重在滋補腎陰,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參、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腰膝酸軟,可加續斷、懷牛膝以壯腰膝。遺精、帶下,加蓮須、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澀。待病情好轉,可常服杞菊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補腎陰、潛肝陽以鞏固療效。

若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證屬腎陽不足,可用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若兼見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散寒溫裡,表裡兼治。

3、氣血虛證

症狀:頭痛而暈,遇勞加重,面色少華,心悸不寧,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氣血雙補。

方藥:八珍湯。

方中以四君健脾補中而益氣,又以四物補腎而養血。當加菊花、蔓荊子入肝經,清頭明目以治標,標本俱治,可提高療效。

4、痰濁證

症狀: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或舌胖大有齒痕,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之功。以半夏、生白術、茯苓、陳皮、生薑健脾化痰、降逆止嘔,令痰濁去則清陽升而頭痛減;天麻平肝熄風,為治頭痛、眩暈之要藥。

並可加厚朴、蔓荊子、白蒺藜運脾燥濕,祛風止痛。若痰鬱化熱顯著者,可加竹茹、枳實、黃芩清熱燥濕。

5、瘀血證

症狀:頭痛經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通竅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藥麝香、生薑、蔥白溫通竅絡;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棗一味甘緩扶正,防化瘀傷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細辛、白芷以理氣宣竅,溫經通絡。頭痛甚者,可加全蠍、蜈蚣、地鱉蟲等蟲類藥以收逐風邪,活絡止痛。久病氣血不足,可加黃芪、當歸以助活絡化瘀之力。

治療上述各證,均可根據經絡循行在相應的方藥中加入引經藥,能顯著地提高療效。一般太陽頭痛選加羌活、防風;陽明頭痛選加白芷、葛根;少陽頭痛選用川芎、柴胡;太陰頭痛選用蒼術;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槁本等。

此外,臨床可見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或憎寒壯熱,名曰“雷頭風”,多為濕熱毒邪上沖,擾亂清竅所致,可用清震東加薄荷、黃芩、黃連、板藍根、僵蠶等以清宣升散、除濕解毒治之。

還有偏頭風,又稱偏頭痛,其病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復發作,此多肝經風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風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治之。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藥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清半夏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