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身邊人」張紅軍:用鏡頭攝取生活的感動

克拉瑪依日報記者 李雪松

在克拉瑪依, 說起作家張紅軍, 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大名鼎鼎;但是要說起張紅軍的攝影作品, 卻鮮為人知。 也許, 正是因為張紅軍的低調、謙和、不事張揚, 才能讓他不受干擾、不改初心地沉潛在紛繁生活的表像之下而獨守內心的寧靜, 並最終為我們奉獻出了這組充滿人性光輝和悲憫情懷的社會紀實類攝影作品。

關注底層百姓的生活

幾年前, 在武漢某街道公共休閒處, 張紅軍看到了這樣一幕:夏日, 一條大理石條凳上, 酣睡著一個挽著褲腿, 裸露髒腳, 接近暮年的打工者;其近處, 卻坐著一對衣著時尚, 正在卿卿我我的年輕戀人……雙方強烈的反差形成的對比讓他的內心被深深觸動, 他快速按下了相機的快門, 於是, 抓拍百姓生活的第一幅攝影作品《“腳度”》誕生了。

《“腳”度》武漢市某街道 攝於2008年8月20日

從那以後, 不論是出差學習還是探親旅遊, 不論是外出辦事, 還是上下班途中, 他都會隨時隨地掏出相機, 擷取日常生活中的感動。

《我的父親母親》克拉瑪依市 攝於2010年1月16日

在世界攝影史上,許多攝影大師都一致主張把攝影鏡頭對準普通百姓,直面日常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記錄時代的本來面目、存留歷史的真實記憶。從張紅軍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鏡頭納入的全部是最普通的人,是這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他們日常生活的真相,他們求生計謀生存的奔波、窘迫、艱辛、不易,他們心路歷程的心酸、迷茫、堅持和渴望……

《弱者自強》重慶市彈子石 攝於2011 年10月28日

因為,這原本就是生命最自然的狀態,是平凡而真實的生活,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個個觸動他心靈的畫面,被張紅軍一一捕捉入他的鏡頭,當他再用這些影像向我們述說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凸現在眼前,他們有的像你親切又熟悉的左鄰右舍;有的像你某位在外地打工的親戚;有的像你隨便在那個街頭看到的一位異鄉人……

《老光棍與小輩婚禮》河南省南陽地區某農村攝於2009年10月1日

張紅軍說,老百姓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靈魂,太多人的身上有著生活的磨難和世事的滄桑,然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的人生,都打不垮他們,壓不倒他們,生生不息的依然是他們頑強而堅韌的生命。張紅軍在表現著他們的故事,也在閱讀著他們的心靈。而我們,也仿佛跟隨著他的鏡頭和講述,漸漸走近了他們的世界,深入了他們的內心。

《道不同不相為謀》重慶市朝天門碼頭攝於2012年8月24日

被問到為何“跨界”搞起了攝影時,張紅軍淡淡一笑:攝影的根本目的是關注人性,關注人的命運,這與作家是一樣的,只是藝術形式不同、特性相異;文字和影像各有所長,不能互相替代,兩者都為我所用,能擴展、深入和豐富我的創作願景;搞攝影,我沒有所謂的“名利”訴求,這樣就比較純粹,就能以我的本真來視看生活的本真、世界的本真。

沒有技巧就是最高技巧

事實上,張紅軍的作品沒有一次是專門出去拍攝的,幾乎全靠外出的機會或在上下班途中的抓拍。他說,除了極少數情況下,可以預料到拍攝物件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更多的時候,只能是無意中的偶然發現或偶然得之。但是,要記錄些什麼內容,應該怎樣記錄、怎樣取捨,這卻是由心靈選擇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河南省扶溝縣某農村 攝於2010年5月10日

眾所周知,攝影是瞬間的藝術。社會紀實類的攝影因為要涉及到周圍環境、當下場景及人物變化等一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實際操作時會相對更難一些,而且,往往那些打動你的細節都是稍縱即逝的。比如你想拍攝某個人物時,首先難在你拍攝的物件是人,而且是陌生人,又在不可預測的動態變化中,他是不會配合你的,因此,若想迅速地攝取那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間,就必須當機立斷地做出內心的判斷和選擇。而這時,你應該怎麼去講究技巧或唯技巧?技巧,是“術”,本是一個攝影人的基本功,早應成為自然而然的屆時能力。 “術”是為“道”服務的,即使客觀因素所致,當兩者之間發生衝突時,也必須以“道”為先。為技巧而“炫技”更是愚昧之舉,是本末倒置。攝影作品中,真正撼動人的是生活本身,攝影技巧則應隱身起來。沒有技巧就是最高技巧。

《做白日夢者》重慶市某街道 攝於2016年8月24日

一幅好的社會紀實作品,思想是它的支撐和價值所在。攝影藝術所彰顯的思想深度是在感性直觀中生成,並以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讀者在視覺的直觀中借其獨特的視覺思維、智慧來領悟生活。作品要麼向社會傳遞愛和溫暖,要麼給人以思索和想像,要麼對社會有所觸動、啟示與警醒。

《進城打工的媽媽》重慶市朝天門廣場 攝於2011年9月16日

一言以蔽之,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應對時代、社會、人類有所貢獻,都應以深刻的思想內涵直擊人的心靈。而想做到這一點,不但和攝影家的生活閱歷及藝術追求有關,也和他的文化修為與審美情趣有關,但絕對無法運用一些所謂的技巧就能達到。

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生活

攝影作品的生命,源於攝影人的社會良心、人道主義精神及人性的關懷。如果你只用生理的眼睛去觀看社會,那就只能簡單地再現表面化的生活;當你學會用心靈的眼睛去觀察人世、捕捉感動時,你才有可能去表達真正的生活。

我就是俠

何謂“心靈的眼睛”?就是你要用一顆睿智、敏感的心靈去捕捉打動你的視覺畫面——人物的姿態、動作、表情,場景的狀況、氛圍、遠近,都是你要篩選的資訊,這一切,都要在幾秒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可以說,它考驗的完全是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了。

《明星簽名簽昏了頭》北京某文工團 攝於2010年9月15日

張紅軍的攝影作品,將那些人們幾乎已經孰視無睹、尋常可見的生活瞬間,用藝術的手法定格、展示,從而讓這些平凡的影像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張力並大放異彩,最終成為了瑣碎生活的詩意再現。

獨特的視角、濃郁的生活氣息、豐富的表現物件以及它們所“講述”的故事,令這組攝影作品有了一種似乎可以觸摸的溫度。透過這些畫面,我們不難體味到張紅軍對他鏡頭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由衷的尊重與悲憫;他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平實而謙和的態度,讓我們能夠讀懂,他一直在堅守著的某種社會良知;他的作品,既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回望,也是自我對現世的一種清醒認識。

《金色童年的孤獨》克拉瑪依市 攝於 2011年1月24日

無論何時何地,愛與美、真與善、正義和陽光,必定是我們永遠歌詠的主題 。無法否認,張紅軍的這些攝影作品,也包括他的文學創作,一直都在向我們傳遞和表達著這一終極意義。

藝術家簡介

張紅軍,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張紅軍作品集》(6卷)、《張紅軍劇作選》、《變成太陽的手鼓》、《腳踏天山》、《金沙棗》、《無法說再見》等劇作、詩歌、歌詞、散文、小說選集。

劇作曾兩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十次獲國家級政府獎。其中《垛斯》、《神農袁隆平》分別獲第七屆、第九屆中央宣傳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另有作品多次獲全國性、省、部級獎。

組詩《勘探隊員的歌》曾被收入新疆大學、伊犁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材,及廣西編選的《中外詩歌名作選》等教材書籍,並應邀赴北京師範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講課。編劇的電影《魔鬼城之魂》1987年1月在國內外發行公映,1988年在央視播放,1994年在中國石油文聯成立大會上,被表彰為建國以來全國系統的優秀電影作品;編劇的電影《變成太陽的手鼓》2010年5月在全國首映;2011年2月在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作為優秀影片被交流到美國,2011年7月在美國電視臺播放並向全球轉播。散文集《無法說再見》入選《南方週末》我的2015年書單。

製圖 張濤

編輯 李浩

《我的父親母親》克拉瑪依市 攝於2010年1月16日

在世界攝影史上,許多攝影大師都一致主張把攝影鏡頭對準普通百姓,直面日常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記錄時代的本來面目、存留歷史的真實記憶。從張紅軍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鏡頭納入的全部是最普通的人,是這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他們日常生活的真相,他們求生計謀生存的奔波、窘迫、艱辛、不易,他們心路歷程的心酸、迷茫、堅持和渴望……

《弱者自強》重慶市彈子石 攝於2011 年10月28日

因為,這原本就是生命最自然的狀態,是平凡而真實的生活,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個個觸動他心靈的畫面,被張紅軍一一捕捉入他的鏡頭,當他再用這些影像向我們述說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凸現在眼前,他們有的像你親切又熟悉的左鄰右舍;有的像你某位在外地打工的親戚;有的像你隨便在那個街頭看到的一位異鄉人……

《老光棍與小輩婚禮》河南省南陽地區某農村攝於2009年10月1日

張紅軍說,老百姓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靈魂,太多人的身上有著生活的磨難和世事的滄桑,然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的人生,都打不垮他們,壓不倒他們,生生不息的依然是他們頑強而堅韌的生命。張紅軍在表現著他們的故事,也在閱讀著他們的心靈。而我們,也仿佛跟隨著他的鏡頭和講述,漸漸走近了他們的世界,深入了他們的內心。

《道不同不相為謀》重慶市朝天門碼頭攝於2012年8月24日

被問到為何“跨界”搞起了攝影時,張紅軍淡淡一笑:攝影的根本目的是關注人性,關注人的命運,這與作家是一樣的,只是藝術形式不同、特性相異;文字和影像各有所長,不能互相替代,兩者都為我所用,能擴展、深入和豐富我的創作願景;搞攝影,我沒有所謂的“名利”訴求,這樣就比較純粹,就能以我的本真來視看生活的本真、世界的本真。

沒有技巧就是最高技巧

事實上,張紅軍的作品沒有一次是專門出去拍攝的,幾乎全靠外出的機會或在上下班途中的抓拍。他說,除了極少數情況下,可以預料到拍攝物件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更多的時候,只能是無意中的偶然發現或偶然得之。但是,要記錄些什麼內容,應該怎樣記錄、怎樣取捨,這卻是由心靈選擇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河南省扶溝縣某農村 攝於2010年5月10日

眾所周知,攝影是瞬間的藝術。社會紀實類的攝影因為要涉及到周圍環境、當下場景及人物變化等一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實際操作時會相對更難一些,而且,往往那些打動你的細節都是稍縱即逝的。比如你想拍攝某個人物時,首先難在你拍攝的物件是人,而且是陌生人,又在不可預測的動態變化中,他是不會配合你的,因此,若想迅速地攝取那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間,就必須當機立斷地做出內心的判斷和選擇。而這時,你應該怎麼去講究技巧或唯技巧?技巧,是“術”,本是一個攝影人的基本功,早應成為自然而然的屆時能力。 “術”是為“道”服務的,即使客觀因素所致,當兩者之間發生衝突時,也必須以“道”為先。為技巧而“炫技”更是愚昧之舉,是本末倒置。攝影作品中,真正撼動人的是生活本身,攝影技巧則應隱身起來。沒有技巧就是最高技巧。

《做白日夢者》重慶市某街道 攝於2016年8月24日

一幅好的社會紀實作品,思想是它的支撐和價值所在。攝影藝術所彰顯的思想深度是在感性直觀中生成,並以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讀者在視覺的直觀中借其獨特的視覺思維、智慧來領悟生活。作品要麼向社會傳遞愛和溫暖,要麼給人以思索和想像,要麼對社會有所觸動、啟示與警醒。

《進城打工的媽媽》重慶市朝天門廣場 攝於2011年9月16日

一言以蔽之,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應對時代、社會、人類有所貢獻,都應以深刻的思想內涵直擊人的心靈。而想做到這一點,不但和攝影家的生活閱歷及藝術追求有關,也和他的文化修為與審美情趣有關,但絕對無法運用一些所謂的技巧就能達到。

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生活

攝影作品的生命,源於攝影人的社會良心、人道主義精神及人性的關懷。如果你只用生理的眼睛去觀看社會,那就只能簡單地再現表面化的生活;當你學會用心靈的眼睛去觀察人世、捕捉感動時,你才有可能去表達真正的生活。

我就是俠

何謂“心靈的眼睛”?就是你要用一顆睿智、敏感的心靈去捕捉打動你的視覺畫面——人物的姿態、動作、表情,場景的狀況、氛圍、遠近,都是你要篩選的資訊,這一切,都要在幾秒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可以說,它考驗的完全是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了。

《明星簽名簽昏了頭》北京某文工團 攝於2010年9月15日

張紅軍的攝影作品,將那些人們幾乎已經孰視無睹、尋常可見的生活瞬間,用藝術的手法定格、展示,從而讓這些平凡的影像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張力並大放異彩,最終成為了瑣碎生活的詩意再現。

獨特的視角、濃郁的生活氣息、豐富的表現物件以及它們所“講述”的故事,令這組攝影作品有了一種似乎可以觸摸的溫度。透過這些畫面,我們不難體味到張紅軍對他鏡頭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由衷的尊重與悲憫;他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平實而謙和的態度,讓我們能夠讀懂,他一直在堅守著的某種社會良知;他的作品,既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回望,也是自我對現世的一種清醒認識。

《金色童年的孤獨》克拉瑪依市 攝於 2011年1月24日

無論何時何地,愛與美、真與善、正義和陽光,必定是我們永遠歌詠的主題 。無法否認,張紅軍的這些攝影作品,也包括他的文學創作,一直都在向我們傳遞和表達著這一終極意義。

藝術家簡介

張紅軍,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張紅軍作品集》(6卷)、《張紅軍劇作選》、《變成太陽的手鼓》、《腳踏天山》、《金沙棗》、《無法說再見》等劇作、詩歌、歌詞、散文、小說選集。

劇作曾兩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十次獲國家級政府獎。其中《垛斯》、《神農袁隆平》分別獲第七屆、第九屆中央宣傳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另有作品多次獲全國性、省、部級獎。

組詩《勘探隊員的歌》曾被收入新疆大學、伊犁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材,及廣西編選的《中外詩歌名作選》等教材書籍,並應邀赴北京師範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講課。編劇的電影《魔鬼城之魂》1987年1月在國內外發行公映,1988年在央視播放,1994年在中國石油文聯成立大會上,被表彰為建國以來全國系統的優秀電影作品;編劇的電影《變成太陽的手鼓》2010年5月在全國首映;2011年2月在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作為優秀影片被交流到美國,2011年7月在美國電視臺播放並向全球轉播。散文集《無法說再見》入選《南方週末》我的2015年書單。

製圖 張濤

編輯 李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